杯酒敬母亲!
现在的中国妇女,好像大多都不太喜欢酒这种东西。
作为妻子,丈夫在外面奔波忙应酬讨生活,时常喝得大醉,没回来时,提心吊胆的不敢睡觉;回来了,看到他一身酒气、又吐又闹的样子,总气的破口大骂,但又不忍心丢下不管。一边恶狠狠的骂一边又小心翼翼的照顾,生气他醉酒回家,更多的是心疼他不爱惜身体。
作为母亲,子女小的时候不懂事,看见大人喝酒便总想尝试,好不容易找到机会偷偷喝酒,却迎来母亲的一顿暴击。痛打的背后是一位母亲对于子女成长的担忧和关爱,怕他学坏。
作为女儿,一年到头难得回娘家一次,一边总想着给父亲带点好酒回去,一边又劝他要少喝点。不能时常照顾父母的歉疚和对父母年迈的担忧,一瓶酒是说不清的。
这样看来,酒带给女人们的记忆似乎确实不大好。
但事实上,中国的千年酒文化里,从来不乏红颜的身影。正是有了女性的加入,酒才更有灵性,更加悠远绵长,刚柔并济,才是酒文化最完整的形态。
追溯起来,古时最早酿酒的人很可能大都是女性,这与当时男女社会分工有关,所以古代将最高的祭祀用酒称作“女酒”。《周礼·天官》记载有:“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这里“女酒”是掌管造酒业的女人。
古时,女人们不仅酿酒,也会饮酒与卖酒。一代才女卓文君便有当垆卖酒的经历,那时妇唱夫随,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子虽贫寒却美好。而面对丈夫出轨时,卓文君写下有名的《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到了唐代,姑娘们更不避讳对酒的热爱,用许多诗歌公开表达她们借酒消愁以及醉酒后的感觉。唐代的女道士兼女诗人鱼玄机写到:“旦夕醉吟身,相思又此春。雨中寄书使,窗下断肠人。”而那时社会对女性饮酒也比较宽容,贵妃醉酒也被认为一种慵懒恣意的美,传为佳话。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作品中满是酒意诗情,可以说酒贯穿了她的一生。少时便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率真情怀;思念丈夫时,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惆怅;国破家亡,历经凄苦,只能无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所以,酒与女人的关系,素来是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
一瓶酒,见证了一个女人作为妻子、作为母亲、作为女儿的生活经历,她们总是一边担忧着家人,一边默默的为之付出。一瓶酒,也见证了中华女子在历史长河中的起伏成就,她们或才情称世,或佳话传世。
白酒的愉悦,母亲也早该体会到。这个母亲节,以匀酒敬母亲!也敬所有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