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除夕,累并快乐着。
各位家人新年好!今天是除夕,忙碌而愉快的一天。贴对联,包饺子,陪孩子们去果园摘草莓,烹制年夜饭。给长辈们磕头拜年。收拾家务,连春晚都顾不上看了。看着孩子们的变化和成长,心生欢喜。感叹他们这么快长了一岁,而自己又老了一岁。
开启学习模式吧!志于学。
在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正确处理孩子们的失误与不当行为,在这一节中,我们将要学习:巧用“积极的暂停”,解决问题而不是预设答案。
管教孩子不是件轻松的事,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办法却少得可怜。
传统的教管方式,是不停地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以免带来伤害或麻烦。然而正面管教却教会孩子“要做什么”,在尊重、合作以及提前训练的基础上,让他们参与到问题中来,并解决问题。
当孩子受到训练,终于自己解决问题时,他们便会有更多的经验与思路。大人们应该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把注意力放在问题本身。并反思自己是否运用了解决问题的原则:相关、尊重、合理及有帮助。
比如一个孩子总是忘记带课本,在召开班会的时候,大家决定讨论这一问题,先用逻辑后果来考虑,大家提出很多建议:第一是让他上课站起来听;第二是忘记一次擦一星期黑板;第三是给他的作业加量;
最后是让他写检讨书并贴在黑板旁。
此时,老师引导大家注意解决问题的四项原则,在相关、尊重、合理和有帮助的前提下寻求方法时,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是由距离近的同学在上学前提醒他检查;第二是帮他提前把要带的书列个清单;第三是班上准备两套课本,忘带的同学可以临时用,用完归还;最后是老师可以调整一下课程。
在第一个方案中,大家想出来办法多是惩罚,主张“受苦才能记住”; 而第二个方案则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的,大家的集中点在问题本身,即一起帮助想办法解决问题。
由全班同学来想办法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孩子莫大的尊重与支持,如果让他挑一种方案来做,也会使他的责任感猛增。
但是,就像大人们不可能一次记住教训一样,孩子们也会再次犯错,但没关系,每次的错误都是一次学习技能的机会,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去责备孩子,在支持和尊重孩子时,也可使你享受到高质量的亲情。
中午,佳佳又被妈妈关进“小黑屋”了。
因为她在院子里玩的时候,把邻居家的玻璃砸碎了。佳佳的爸爸、妈妈都很生气,下了班马上去买玻璃、请工人,处理好后便回来教训佳佳。
每次佳佳犯错,妈妈都会把她关进“小黑屋”——储藏室里呆一会儿,让她想想自己“哪里做错了”,以及“以后还敢不敢这样”。
很多家长都会用这样的方法来教训孩子。
但是,如果是我们自己呢,在出了问题之后,被人斥责、强制冷静,会想想自己哪里做错了吗?会不会去想以后要不要再犯?
大多数人此时都应该是满怀愤恨与恼怒,感觉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没有被人尊重,被深深的伤害——那么,我们凭什么会觉得孩子会在这种情况下想这些问题呢?
以关小黑屋、请出教室、面壁等方式让孩子冷静下来,其实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只能令孩子再次受到伤害。
在情绪低落、激动、悲伤时,如果真的需要暂停一下,应该用“积极的暂停”,找个地方让自己休整一下再回来解决问题。
“积极的暂停”要坚持一些原则:
1、在进行“积极的暂停”前,先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好处,使双方或一方冷静几分钟,重新振作起来。
而冷静的地方应该是明朗、美丽的,不能是黑暗、冷峻的。
2、可以让孩子自己布置一个小角落,当需要冷静时,让他开心的呆一会,轻松一下,可以玩会玩具,读读书。
3、事先与孩子商量,让他们选择是否需要“暂停”。
4、如果孩子休息之后,问题依然存在,就一起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很多时候,需要“暂停”的往往是大人。当大人们情绪恼怒,控制不住自己,说出或做出伤害孩子话或事情时,更应该“离开战场”找冷静一下,或者做几个深呼吸,然后再继续。
比如佳佳的妈妈,可以先使自己冷静下来,然后与孩子一起用她的零花钱买块玻璃,陪她一起找工人,陪同安装与修葺。让她参与整个处理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去小黑屋里呆着。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学会处理问题,改变行为,而不是利用自己是大人的身份强制他们吃苦头,在他们做错事已经很恐慌的时候,再给他们一次羞辱。
“当孩子感觉好时,才会做得更好”,而不是“受苦才记住”。
通过犯错来学习,也可以用“启发式问题”来进行。
通过一些合理的交流和询问,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发掘问题深处的原因,专注于解决问题本身,而不是重申后果。
比如说,佳佳的妈妈可以拉着孩子的手问她一些问题:
你当时是在干什么?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发生了这件事?
你怎么才能把这件事里学到的东西用在以后的行动上?
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在问之前,不要预设答案,这会使你无法了解他们的内心; 也不要用“为什么”来发问,这会使交流变成质问或指责,使孩子产生戒备或反叛的心理; 启发式提问一定要发自内心,不要形式化。
《正面管教》一书里有一个关于管教女儿不过量喝酒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女儿打算在聚会上一醉方休,作者用启发性提问开始了谈话:
说说呗,你怎么会想这样?
女儿说:别人喝醉的时候很开心的样子。
作者继续问:你不喝酒,朋友们怎么讨论你的呢?
女儿说:她们认为我教养很好,为我骄傲。
那如果你喝醉了呢,朋友们又会怎么说?
女儿思考之后回答:会失望的。
作者又问:那么你又会怎么评价自己呢?
女儿认真的想了想回答道:我会觉得自己的形象被破坏了,很像个失败者。
最后她决定,不让自己喝醉。
在这个故事里,如果作者使用一贯用的方法,会怎么样呢?我们会劝她不要那样做,夸张地描述喝酒的坏处。或者干脆强制她不要参加这个聚会,以免发生什么不好的事。
无论最后女孩去没去,她对于喝醉的好奇都还存在:因为她曾经看到过“别人喝醉了很开心”,她也想尝试——问题没有解决而是被暂时搁置了。
运用启发性问题,了解孩子内心世界; 引导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与面临的问题; 真心的询问,不要使问题变得更复杂。
好了,这一节内容就到这里。这一讲我们讲了:如何正确的解决问题,坚持相关、尊重、合理和有帮助的原则,帮助孩子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去惩罚和伤害他们; 在问题出现时,积极的暂停有助于平复战火,调整状态,使自己和孩子更理智地处理问题; 除此之外,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也很重要,不要预设问题,用真心去问询引导结论。
针对这节内容,留给我们的思考题是:如果孩子的班级时屡次发生丢东西的行为,孩子们也基本锁定了人选。如何处理这件一直困扰着大家问题呢?请大家运用本节学到的原则,给一些处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