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自己,离晒出的自己,究竟有多远?
在如今日常需要记录、生活需要炫酷、拍照必配美颜、下厨也按套路的潮流下,计步APP、美拍软件、手帐软件等等,如潮水般地登陆并渗透到我们的手机领地上,真实而又虚假地记录着我们的生活轨迹,高速而又低频地运转着我们的生活步调,沉重而又轻松地搅拌着我们的焦灼压力,希望而又无望地指导着我们的人生愿望。
晒到朋友圈里的图文,伪造出我们一幅又一幅快乐而健康的生活画面,包装出我们一节又一节情怀加格调的绚丽篇章。
晒到朋友圈里的数字,显示出生活中的我们多么地热爱运动、追求健康,计步器上每天的数据截图都在万步以上,但或许只是无聊、烦闷地坐在办公室的一角刻意或惯性地抖腿或振腕的结果。
发到朋友圈里的照片,显示出旅行途中的我们多么地接近自然、向往自由,蓝天白云、青峰绿峦下的飘起的长发、跃起的步伐,但也许只是习惯性受挫之后偶发的一次散心而已。
发到朋友圈里的文章,甚至连打开都没打开,就在文章下方被秒赞,本想显示一下自己的阅读水准,却也只是在标题上获得了秒赞式的认同。
而事实上是,我们依然遵循着一套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依然如陀螺般日复一日地奔波在温饱小康的生活线上,依然拥挤在很难上升的通道中,依然无法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我们依然拥有一颗孤独的内核,无人知晓、无人倾诉、无人理解、无人解决。我们依然有一些无法外露、无法晒出的苦和痛,这些东西已经隐藏在我们的血液中太多、太浓,似乎很难透出来、析出来了。
我们很多时候,觉得人生像水泥已经凝固在地面上一样,无法再塑、无法拆除、无法抹去、无法掀起。所以,我们需要在这一层尚且平整而并不光鲜的水泥地面上,铺上一层实木地板,在实木的表层还要抛光打蜡,而在水泥层和木地板之间,则要铺上一层防潮垫,作为隔离和缓冲。
我们与外界之间,除了营造一个光鲜的外在世界,也会有一个隔离层,让别人永远不会触摸到我们的内心世界,作为自己于外界的一个缓冲及和解的区域。
某些计步器,不是用来记录自己的运动过程,而是为了显示主人似乎拥有很强的健康管理理念和运动方式,而一万步中究竟有多少步是在步行中获取,究竟抖腿、振腕又消耗了主人的多少时间和卡路里。散步不再是为了肌体的健康,而是为了逢迎自己的合众,为了抚慰内心的虚荣。散步的目的成了计数,所以出现了伪散步和伪计数,当然,肯定是伪健康。
某些形式的做菜,似乎也不是为了营养和健康,而是为了让外人知道自己拥有一个刻意记录和营造出来的幸福生活。为了营造画面感,去超市买最饱满、色彩感最强的蔬菜,在视角最佳、光线最好的时刻拍摄下来,晒到圈里,为此,还要先去攻略一下摄影技巧。做菜不是为了拥有良好的烹饪和饮食习惯,而是为了获取朋友圈的点赞方式的羡慕。我们的生活,好像需要被别人认可,才算是生活,我们的生活,好像需要被别人羡慕,才证明有价值。其实,生活本来不是自身体验的生活吗?自己的生活,需要被别人体验吗?
在豆瓣上,记录自己看了很多电影和很多书,还有很想看许多电影和许多书,显得记录者格调满满,其实,如果,我们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已经对我们的人生起到了指导作用,记录或者不记录这个数字,又有何妨?我们想看、想读很多有价值、有意思的电影和书,但是,如果我们一直不花时间去读、去看,空有这个想看的清单又有何意义?
认真地下载了手账软件,点滴不落地记录着日常开销和投资理财,好像因此会很有财商,但是,如果不去增长开源增收的本领,节流理财的本事再大,又能怎样?生活本身,不仅仅是控制好花钱的欲望和增加理财的本领,多长点赚钱的硬功夫,不是更有意义吗?
戴上美瞳,涂上最新流行的口红色,收腹穿上明星同款的衣裙,用美拍打磨一下略粗糙的细节,发到朋友圈里,仿佛最新一期的《瑞丽》封面。看电影时,我们一眼可以看出,某女演员戴的什么光头假发套,或者戴的什么齐刘海学生头假发套。其实,生活中的某些时候,何尝不是戴个假的啥、啥的。而防晒霜下难掩的斑点,公主裙下遮住的肥肉,什么时候消失,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可是,伪造出的美,又是这么能蛊惑自己愚蠢的爱美之心。好在朋友圈的朋友,不会与我们面对面,他们可以来自安道尔,可以来自安提瓜岛和巴布达,还可以在泽西岛,而我们,也可以把自己流放到不知IP的博茨瓦纳。
真实的自己,离晒出的自己,究竟有多远?
在抖腿算作散步、秒赞即是阅读的时代,究竟该如何真正地生活?在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可以好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