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你和我之间,隔着一组镜像神经元
毫无疑问,本作并不是近年来大众喜闻乐见的那类科普读物。从《牛奶可乐经济学》开始,市场越来越欢迎一改晦涩枯燥风格的科普作品,包括热度持续多年的《明朝那些事儿》和现在很火的漫画科普作品《如果历史是一群喵》。相比较这一类尽最大可能兼顾了娱乐性的作品,本作之内容堪称“硬核”——不得不承认第一遍阅读让我云里雾里找不到方向。也难怪如此,对不了解神经生理学及相关学科的人而言,本作的观点着实太过新颖,更不要说作者的这一发现在业内就曾引起极大的轰动。换句话说,这一观点相当违反通常直觉的判断。
这个最重要的观点,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日常频繁重复的模仿行为,不管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的,其基础并非如大众一直认为的那样基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其最为底层也最为根本的基础,来源于一组特殊的神经元,即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并非指人体中左右对称、成双成对、互为镜像的神经元,而是指一个个体模仿另一个个体的行为背后发挥主要作用的神经元。按照本作的观点,我们对于他人的话语和感情的理解、单纯的行为模仿和复杂的学习过程、自闭症儿童和自恋者的问题,无一不与镜像神经元息息相关。
本作的被采访者——里佐拉蒂提到一个实验,首先记录一个孩子吃巧克力时大脑有哪些神经元被激活,之后让孩子看到工作人员吃巧克力的动作但是孩子自己没有巧克力可以吃,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大脑中相同部位的神经元再一次被激活。这意味着,即使事实上孩子没有吃巧克力(即没有吃巧克力的相关动作),可在神经系统中,观察到该动作和亲自做出该动作的效果是一样的。这个结论听起来似乎并不让人意外,但如果谈一谈它的衍生意义,就很有趣了。
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从神经生理学角度解释了诸多问题,例如近年来被频繁提及的一个词“共情”。正如巧克力的实验一样,当我们看到别人在哭泣,在欢笑,即使我们并没有发觉,通过视觉的输入已经激活了我们哭泣或欢笑时会激活的神经元,换言之,在神经系统中,我们确实经历了悲伤和喜悦,就像我们是我们所见的“别人”一样,正如本作的题目《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如此即产生了人类之间的共情现象。书中提到的语言学的例子也很新颖,即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甚至电脑发出的音素的含义,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能够发出相同的音素。换个角度看,我们不可能理解猫狗发出的叫声,因为我们压根儿不可能发出它们真实的声音。这个例子不止涉及到镜像神经元的作用,还涉及到里佐拉蒂团队的另一个发现,规范性神经元。
在书中,里佐拉蒂使用了一个形象的名词“运动词典”。他温和地批判了“白板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神经系统生来和白板一样,上面一无所有,随着外界刺激的不断输入,白板上的内容越来越多,最终构成了我们感受世界、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基础。按照里佐拉蒂分析的观点,人生来并非白板,而是带有预置的机制。当相关的神经系统发育成熟,预置机制即可以熟练运转。一个司空见惯的例子是,人类从出生到可以流畅组合语言进行表达并不需要太长时间,一些聪明的孩子甚至三岁就可以做到。这个过程固然是比较复杂的,如果换成拿起一杯咖啡这样的动作,其背后的神经生理学过程为:外界的刺激进入大脑,规范性神经元就从预先准备好的运动词典中挑选出合适的词条,并将这些词条组合起来,最终让我们完成想做的动作。
另一个在本书中被频繁提及的词是“运动系统”,这也是一个和大众通常的理解相悖的部分。可以说,对于认知和理解行为中是否有运动系统的参与,是里佐拉蒂团队的观点和传统观点的主要区别。传统观点中运动系统并不参与认知和理解,里佐拉蒂的观点是正因为我们可以做出和所见之人同样的行为(这是神经系统意义上的行为),我们才可以去对他人进行认知和理解。正如前文所指的巧克力、共情以及语言学的例子,其共同点在于我们都可以做出同样的动作,或者产生同样的情感,神经系统的运作和神经元的激活和他人相同。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多少也对哲学产生了影响。追根溯源,最早将这方面的研究从神学论中抽离出来的是大名鼎鼎的笛卡尔,只是受限于科技水平,无法将之直观呈现。现在,得益于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TMS(颅磁刺激)等技术,我们可以清楚看见特定区域的神经元是否活跃。与之而来的问题是,既然我们的一切都受限于神经系统的运作,那意识到底是什么?人类是否还能享有自由之名?这些问题对于普通人来说太复杂了,还是留给哲学家们去讨论吧。
对于普罗大众,镜像神经元和自闭症之间的联系更加现实。在这一部分的研究中,我们能看到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发展的儿童在神经系统的运作上有何区别。回到巧克力实验中,正常发展的儿童仅仅是观看工作人员吃巧克力也会激活自己吃的时候活跃的部分神经元,自闭症儿童的相关神经元只会在自己吃的时候被激活,视觉上的输入不会激活同样的神经元。这说明他们无法理解他人的动作有何意义,自然也不可能在神经系统中重复,更遑论用具体的行为表达自我的需求。虽然这一发现并未能给出缓解或治愈自闭症的方法,但了解了这一点,可以让我们多关注婴儿早期的模仿能力,从而尽早发现问题,及时确诊,不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自然,镜像神经元及其对模仿的重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不禁想起多年以前读过的一篇科普文章,大意是让学生们学习投篮,其中一部分在没有练习的时候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投篮的动作并不断进行优化,另一部分不做想象,经过同样的时间检验投篮命中率,有想象经历的学生的命中率远高于没有想象过的。这篇文章传递的观点一直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在本作中,里佐拉蒂研究了学生学习弹吉他和弦时神经元的活动。当学生们观看老师弹奏和弦,自己弹奏和弦时的镜像神经元回路一样处于激活状态——就好像此刻是他在亲自拨弦一般。可以推测,即使没有真的去动手,但神经系统中相关动作的重复对于学习依然大有助益。想必这一点将对学习乃至教育的发展深有启发,或许会掀起另一场革命。
事实上,这一伟大发现远不是一本书可以概括的,并且得来堪称不易。由于一直以来相关的现象都是用心理学或社会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一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相当坚固的成见,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相关的研究都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持续进行。当里佐拉蒂及其合作伙伴们的重要发现被著名国际期刊《自然》拒绝,他们只好转向另一本杂志《实验大脑研究》,幸好这本业内一流杂志没有拒绝他们,才终于使之呈现在世人面前。而在此之前,对于读者们来说不过是接近一百页的文字,对于里佐拉蒂而言,则是多年的求学经历,无数前人的心血,各种研究成果的融合,以及坚定的信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作为读者感觉尤为幸运的是,本作读起来并不乏味,因为全书均由对话构成,并且是经真实的对话成文而来。采访者尼奥利并不只关心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历程,他也同样好奇这一发现的前因后果乃至于里佐拉蒂本人的成长、学习经历。从里佐拉蒂的回答中,我们也能隐隐感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变迁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也再一次认识到成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在里佐拉蒂的研究生涯中,他遇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科技工作者,本作中他毫不吝啬对他们的赞美,并对他们的贡献如数家珍。对话中引用了大量书名、人名、实验和专有名词,对于读者来说与其说是理解的障碍,不如说是阅读的挑战,毕竟让大脑高速运转,聚精会神与里佐拉蒂一同重温科学发现的神奇之旅,将会带给我们深深的满足感,且能促使我们从一个新鲜的角度去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