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缺席的等待
曾经看过一段话,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相匹配的烦恼。无一例外。每个年龄的烦恼,都会在那个年龄的地方,安静地等着你,从不缺席。当时看到这句话,觉得有点道理,一度当QQ签名,虏获不少认同,今天再回头看,更是深以为然。
小时候缺乏主权迫不及待想长大,青春痘满脸时想快点成熟,象牙塔里没工资时憧憬上班,当月光族时觉得光自由并不够向往着爱情和幸福美满的小家庭。结婚了,开始被柴米油盐和三姑六婆所困扰,才发现其实自己比之前更迷惑。混混沌沌当了妈妈,一波三折的把孩子带到上幼儿园的年龄,皱纹和沧桑开始爬上了眼角,离成熟还有很远距离。因为改制,赶上下岗的潮流。
重新打工就业,在家务、孩子、工作中奔波,孩子小毛小病,老公小吵小闹,亲朋同事间小矛小盾,日子过得谈不上窝心,但也不是多舒心;谈不上宽裕,但也算衣食无碍。
年轻的时候,三年五年就像一辈子;而到了中年,数十年不过弹指间。
孩子幼儿园时,觉得上小学就算长大了;一年级时,觉得过十岁是道坎,一过就是少年了;小学时,说孩子读初中就让他自理;读了初中,连小学偶尔让他自己回家的时间都没安排,多少功课等着做,自理?开什么玩笑?高中了,更要无缝管理,恨不能多替孩子做更多,假期不是补习就是补觉,即使再怎么玩,也想到他需要放松,所以,仍是全包。
大家都说,上大学就好了,到时只需给学费生活费,是当家长最轻松快乐的几年,真的吗?
相对的说,大学期间确实家长轻松一些,只是思念那个未必一样思念你的孩子,打够银两就好。说到银两,大学生的成本发生了一些变化,衣服需要买好一些的了,手机、电脑以及其他需要的电子设备,几千到数千不等,绝不是像小时候一样几个糖或几个玩具就搞定;即便学点乐器、学学舞蹈、考个驾照,每一样都不便宜喔。
不过最受伤的不是荷包,而是家长的权威了,因为你的孩子是成年人了,已经可以拿着身份证拎包即行了。这个刚刚成年的小成年人,应家长的教育培养而异,区别可能很大。
我的宝贝,就在本省上大学,所以常常开车接送,不太喜欢先公汽地铁再火车地辗转。回家的时候,会忘记一些小东西,比如学生证。不抗拒实习但不大主动自己找工作,喜欢整洁的环境但不热衷家务。晚上会贴心陪父母散步,不熬夜,但喜欢懒觉,早上被喊起不发脾气,但情绪不高。沟通起来通情达理但行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力。是个好孩子,但是有很多提升空间。
昨天一个朋友和我电话诉苦,她孩子也是大学,说孩子早上不早起,报的兴趣班都不好好上,最大的兴趣是手机不离手,也看不到她学习·······老公说她惯孩子,事实是她说了孩子并不听。我只能安慰她,其实很多人都这样。
难道这个阶段等着的烦恼,就是这个嘛?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怎么才是最好的管理和引导?怎样沟通才能有效和更少摩擦?
怎样告诉他,其实青春也是稍逊即使逝,每天都是余生最年轻的一天,按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方式去度过,才是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混日子或在空调里等盛夏过去。他人的不理解或漠视很正常,做好自己就好。有自己的主见值得支持,但尽量争取是正见。犯错很正常,但少犯错可以减少走弯路和浪费精力。不知道长远的路怎么走时,走好当下每一天。
亲爱的朋友们,你有没有这样的烦恼,有没有好的建议?欢迎交流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