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歌

2023-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竹萱的清欢阁

1.齐言七古——委婉曼妙

齐言古体的特点,一个就是不受格律的约束。诗歌格律化以后,有的诗人在写古体的时候,也会重视声韵上的美感,但是没有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规定。第二个就是这种诗体基本上都是四句一转韵,这会使得音乐美的变化比较丰富。

七言的句子比较委婉曼妙,声调比较柔和。这种诗体又经常用来写一种比较唯美的主题,写得好的诗歌就会非常动人。

它的情绪的变化,一层跟一层之间,不是一种跳跃性的变化,而是转折性的变化,这个转折的优美是要看诗人的创造力和才华的。

《春江花月夜》,感到非常惊讶的就是它一层一层的转折,全是连在一起的。整首诗没有一个剪断的地方,用电影方法来表现,就是从头到尾一个长镜头。连接很紧的诗很容易显得死板,对吧?但这首诗却特别空灵。这是因为它的连接非常奇妙,妙到不可思议。

“春江花月夜”,就是五个要素组成的一个唯美的图景,但是并不是纯粹地写一个唯美的景色,而是从这里面推导到有限的人生和无限的宇宙的一种对应。人是一个有限的存在,而自然是一个无限的存在。由此引发出许多人生感想。

在中国古诗里面很早就有这一种个体生命的短暂和宇宙空间的无穷的对比。但是这样的一种对比引出来的情绪会不一样,有时候它会导致一种比较沮丧的颓废的心情,或者导致一种及时行乐的倾向。

但这首诗在描写宇宙的宏大和生命的短暂的时候,往另外一个地方推动:正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所以它特别美好。最后归结到爱情上去。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使这个生命变得更美好,而能够使生命变得更美好的,几乎是唯一的途径,是有美妙的爱情。

这首诗是自然、宇宙、人生、爱情这样子的几个层面组合起来,而这几个层面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这个宏大的宇宙面前,生命并不产生一种被压迫的焦虑,而是被唤起一种对生命的珍惜。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这个世界充满着月光;当月亮落下去的时候,这个世界充满着爱情。当我们为人所爱,我们也爱我们所爱的人,在这样的时间里面,我们享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这首诗最大的要点,它的连绵和它的转折,以及这种转折的空灵。好像是异想天开的,但是又很简单,它不是一种很奇特的转折,只是出人意料的,但又非常自然。出人意料的自然,诗歌里面大概最难得的就是这种东西。


2.杂言七古——自由洒脱

实际上是古代的自由体

《将进酒》,它特别的地方,是从来没有人将喝酒的事情说得如此义正词严、慷慨热烈。说起享乐生活,一般人总要为此找到在享乐本身之上的较为高尚的理由,但李白觉得享乐就是生命的权利,并不需要做什么掩饰。喝酒的人不喜欢做作和虚饰,酒把自然的人性从礼俗的拘禁中解放出来,恢复了本有的真诚。

李白的诗歌的情绪是这样的,但是你去读的时候,你会把你的情绪、你的情感经验注入这首诗歌,诗的这个起伏是由你现在的情绪决定的,它不是由李白的情绪决定的。当然,它的语言本身有一种形式在那里。杂言七古的诗体节奏是自由变化的,你用你的情感去理解这首诗,它产生一种自由的节奏,很美妙的。

李白是一个多情的人,也是一个自由的人,自由中还带着一种轻松。李白的生命的调子就是很轻快。李白会让我们很喜欢,就是喜欢自由的、飘逸的、自在的那样一种生命。


3.七言绝句——情绪的飞扬

七绝是写片段的,它不写一个事件的完整过程,在写一个事件的片段的时候,它会结束在一个情绪的飞扬的状态上。

五律写的是一个事件的完整过程。

通常来说,好的七绝是这样的一种结构:开始的时候它有一个铺垫,它给出条件、环境、氛围,然后在这种条件下,写一种情绪的激发状态,使情绪保持在一个高潮上,就结束掉。

有点儿像是摄影拍运动员跳高。经典的跳高摄影,是人越过横杆的那个时候,既不是在起跳的时候,更不是落下去的时候,就是在高潮点上。因为在这个高潮点上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生命状态是最激动人心和最有活力的。

之所以不容易写,是因为它是一个片段,它有一种情绪的感发。这个情绪在瞬间就达到一个高潮状态,然后保留在这个地方,显示出了这样一种高潮状态。

七绝特点的形成还有一个外在的原因。七绝在唐代很长的时间里面是作为歌词使用的。歌词不合适写得非常艰深,一般来说歌词都比较浅,可以引起人的当下的情绪反应。因此七绝的语言都比较浅。


4.五言绝句——字浅而意深

古诗有两种诗体最难写,一种是五绝,一种是七律。最容易写的是五律,因为五律整个的结构非常稳定,容易把握,多练练就会了。像七绝这种诗真是练不出来的,它要靠才气的。

性格特别活跃的人、有天才气的人,七绝能够写得好,比较起来,七绝还是比五绝好写。

五绝为什么最难写呢?因为它篇幅特别小,写得浅了的话,它没有意蕴。就像南朝的吴歌、西曲这样的,是民谣式的,不是说民谣式的诗歌就不好,而是说它浅、没有意蕴,读一读就读完了,不耐咀嚼。反过来,要是你写得非常精练、紧凑,但是只有二十个字,就像压缩饼干一样,咬着牙齿咯噔咯噔的,一点儿也不好吃。

也就是说如果写浅了,就显得很浅薄;如果写重了,会显得很干枯,带来一种压迫感,不舒展。因此,五绝更多的是要表达语言之外的东西,所谓在语言之外的,也就是有更多的象征和隐喻。

好的五绝,常常用浅显的语言,写出美的意境,同时又有丰富的言外之意。让人耐读,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五绝的内容如果在字面上,五绝就写不好。五绝的内容都在字面的后面,这样它才能展开。那么怎么让内容在字面的后面呢?就是要充分地运用隐喻和象征。

五绝的篇幅很小,如果你觉得它小,所以把它压缩得浓度高一点儿,这首诗就会气很闷,所有的字面都很紧缩。五绝还是要比较空灵一点儿才是最好的,就是字面很浅,意蕴很深。

王维的我很喜欢的一个特点,就是所谓“无常是美”。王维的诗歌很多是描写的世界的无常,但是王维是一个贪恋人生的人,他所描绘的无常是非常美的,而“无常是美”这样的一种意识,渗透在中国文学中,最后可以归结到像《红楼梦》那样。《红楼梦》内含着无常,但是它描绘的是人生的美,生命虽然是无常的,但是无常是美。

这是不是中国人对生命的一种非常有哲理,又非常艺术的一种理解?因为当我们说世界的意义、历史的意义或者生命的意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里面有一个难点。因为任何一种定义,都可能被世界的变化所推翻。不能够被推翻的是什么?不能够被推翻的是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推翻美,所以在无常中,美不会消失。

如果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那么美是确实存在过的,美不依赖于意义而存在,美自身就存在,因为美的存在,所以生命是有意味的,是值得的。即使那些美已经消逝了,人还可以依赖对美的回忆,而使生命变得不那么枯索和可厌。

.

诗有一种记事的功能,也就是说,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但如果说诗仅仅发挥了记事的功能,那么并没有体现诗的真正的价值。因为你写一篇日记记事,可以记得更清楚;写一篇短文,也可以记事。所以记事的功能并不是诗的价值的体现,记事的功能可以是诗的产生的缘由、触动。它就是一个触发的力量。随着诗歌的发展,诗的叙事性的功能在降低,艺术构造的因素在增加


5.五言律诗——经典叙事,对仗精美

五律可以说是古代诗歌中最具经典性的一种诗体。所谓经典,是指中国的古诗在发展的过程里面,从古体向近体转化的过程中,主要的路径就是从五古到五律。也就是说,五律是一个标准的,或者说经典的,或者说核心的诗体。所以古人教小孩开始写古诗,最初都是从五律着手。因为五律包含着近体诗的一切最基本的要素,同时五律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五律的特点简单来说,是记述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可以是生活事件,也可以是心理(精神活动)事件。它有很明显的起承转合,就是事情的缘起、经过、变化、结束。

同时在五律中,通常中间的两联是对仗的,一方面通过这种对仗来体现一种语言之美,一方面通过这种对仗来构成诗歌的意境。五律中的对仗非常重要,它有独立的鉴赏价值,它是诗中的诗。一首诗有时候整体是不太好的,但如果这首诗里面有一个对仗句写得特别精美的话,人们会因为这两句诗而记住你的全首诗。

五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当它结束的时候,要有一个向外延展。

五律最难的是中间的对句,因为中间对句的修辞要非常精妙、工整,同时要能够呈现意境。但是它不仅仅要体现修辞的美和意境,还要体现为一个事件的过程。所谓“起承转合”,中间的两联是承接和转折的过程。这几个要素都能够达到的话,这首诗就会很完美。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里面,至少是从魏晋以后的文学传统里面,有这样的一种观念,就是说,人所处的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世俗的世界,这个世俗的世界里面,有成败得失,有荣辱毁誉,人自然就有种种紧张和焦虑。但是生命还有另外一种形态,人在自然之中的存在,个体生命面对着宇宙的存在,而当人生活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的时候,更能够体会到世界的本质,而这种生活方式也更符合生命的本质

在魏晋以后的文学里面,有一种这样的观念,个体生命在自然中的生活,相对于世俗的生活而言,是一种更高尚的更有德性的生活,因为它是更具有超越意义的生活。超越什么呢?超越那种虚幻的荣誉、虚幻的利益,超越那些变动不居的不真实的价值标准


6.七言律诗

相对来说,五律句式结构的变化是有限的。到了七律,虽然只增加了两个字,但是句式的变化就丰富得多。因为五律的句式变化有限,整首诗的篇幅也比较小,就算变化不多,你也不会觉得它很死板。但如果七律变化不多的话,就会显得很死板。所以七律的难就在于,七律需要有很大的力量去把握,你很容易把握不住的。

另外一方面,这跟汉语的特点也有关系。汉语本身并不是语法非常严密的语言,容易产生歧义,律诗的句子到了七言的时候,又要精练,又要新颖,很容易控制不住,不能够精确地表达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当一个句子都不能够精确地表达你想要表达的东西的时候,它就跟平板的句子一样,都是没有生气,没有灵性的。

通常说:“写律诗是戴着镣铐跳舞。”你可能会问:“自由地跳舞挺好的,为什么戴着镣铐跳舞?”其实这也是一个比喻,就像体操运动一样,你在地上蹦蹦跳跳也挺好的,为什么一定要弄个单杠、双杠在上面?因为增加了难度以后,它就增加了挑战性。增加了挑战性以后,能体现出人对身体的把握、对运动节奏的把握。

增加难度并不是因为无聊,因为增加了难度,人的创造力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格律增加了写作的难度,而写作难度的增加并不是自找麻烦,而是因为增加了难度以后,把握语言的那种力量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七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它的句式要有变化。而句式的变化,体现的是诗人对语言的那种非常强大的控制力量。

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其实是越来越粗糙的,我们对语言的感受力也越来越低,而且对语言内涵的神奇性没有什么感觉。语言本身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人类是因为使用语言而成为人类的。人类是生活在一个语言的系统中的,人类用语言构造了一整个属于人类的世界。或者我用老庄的那种表达,就是说,世界上本来只有自然的秩序和自然的规则,而人类通过语言构建了一种属于人类的秩序和规则。语言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东西,但是语言的神秘性会在日常的使用中被遗忘或者说忽视掉,人们不再对语言抱有新奇感了。而诗人的一个伟大的任务,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呈现语言的无穷的神秘感。这是诗人的力量。

我经常说,文章也好,写诗也好,说某个人写得好,是因为他能够获得语言。某些人写得不好,是因为他不能获得语言,他总是使用别人用惯的语言。好的诗人、伟大的作家是能获得语言的,他们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揭示语言包含的神秘性。

律诗是一种层面结构的方式,就是一层跟一层之间是跳跃的,所以在一层和一层之间有非常大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留给读者的。

写作就是对阅读的期待。

李商隐创造了诗歌一种新的表现方法,就是表现那种闪烁的、不确定的、不明晰的情感活动。也就是说,“隐晦”是李商隐所追求的一种艺术。李商隐发现了这样的一种艺术

这里面的困难是什么?就是一首诗被容许隐晦到什么程度,这首诗还成立,这首诗还能被认为是一首好诗。一首诗隐晦到什么程度,它就不能被称为诗,它不能被阅读了,它就成了你的个人私密语言了。

我们讲一首隐晦的诗,它怎么能够成为一首好诗。在这首诗里面,它表达了非常强烈的信号,这些信号在某些地方是非常清晰的,在某些地方却非常模糊。这种强烈与模糊的交错,一直在吸引着你去追索它,去体会它,并且要用你自己的方式去体会。

已经讲过中国诗歌在成熟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诗人自身在诗歌中所占据的空间在降低;而诗歌中留下的空白,也就是有待于读者去体会、去体验、去把诗歌的内容和自己的情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的那部分空间,越来越大。

李商隐的诗就是这样的,它有的地方非常强烈,但是有的地方非常模糊,似乎能看到什么东西,但是又看不清楚。这样它有更多象征性的意味在里面,而对这种象征性意味的理解,是需要你用你的情感经验去理解的。

其实可以这样认为,李商隐是对诗歌的美的一个重要的发现者。还是回到我喜欢说的那句话:诗人获得了语言。

这种模糊的好处在哪里呢?它的好处就是对你来说都是想象空间,你自己去体会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只是”在唐诗里面通常的用法,就是“正是”,没有我们现在理解的那种可惜、惋惜的语气。

此情岂是到如今追忆时才惘然?当时就是惘然。人生的迷茫不是回忆的时候才迷茫的,而是当时就迷茫的。

李商隐的诗,是强烈的,又是闪烁的。它强烈的地方令你震撼,它闪烁的地方令你无法捉摸,所以它特别美。语言是一个伟大的东西,语言是一个神秘的东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