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胜者的较量
一天下午,带着三个宝贝儿去路边滑滑梯玩儿,看到了一个场景,让我内心非常触动。就忍不住想说点儿什么。
情况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儿和一个大约一两岁的小男孩儿来玩儿。小女孩儿叫这位年轻的妈妈为“舅妈”,估计小男孩儿就是她的儿子了。小男孩儿看起来很小,刚会走路的样子,走路还不稳,偶尔还踉踉跄跄的。刚开始我也没在意,一会儿听见哭声,我才循声看去。小男孩儿哭的很大方,丝毫不介意地肆意哭着。我以为是被别的大朋友不小心撞到了。后来才知道,小男孩儿想学着别人的样子把鞋脱了光着脚玩儿。但是妈妈不允许,而且可能在他拖鞋的时候妈妈不禁制止还惩罚了他,所以他就坐在那儿大哭起来。这个时候,这位年轻的妈妈没有上前去安抚,反而一边下达命令,一边还不停地讲着道理,铁面无私,高高在上。小男孩儿自顾自地哭着,年轻妈妈也义正言辞的说着,双方貌似谁也不理谁,谁也说服不了谁。等了一会儿,年轻妈妈说,“你要哭,就哭吧,咱就别玩儿了,一会儿回家,省的在这儿浪费时间。你要玩儿,就别哭了,赶紧玩儿!”
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不哭了,开始玩了,但是还是一心想着要脱鞋。趁年轻妈妈不注意,他的小鞋子就脱了下来,正要继续脱袜子时,只见年轻妈妈很生气地拿着鞋子质问道“是哪个手脱掉的鞋子?”“是哪个手?”旁边有小朋友前来指证,只见妈妈拿了鞋子敲打孩子的小手,一边打一边说,“再脱就还打,哪只手脱的,就打哪只。”小男孩儿正在扯袜子的小手停在半空中,不敢继续脱了。但是也没有松开手,没有妥协的意思。一个虎视眈眈地监视着,一个倔强的僵持着。就这样,在脱和打中,母子俩来来回回较量了好几次,但是小男孩儿始终不死心。期间,年轻妈妈指着旁边一个又一个小朋友,说,“你看,这个哥哥都穿着鞋吧!”“还有这个姐姐也穿着鞋。”“大家都不脱鞋,你为什么要脱?”这时候,穿鞋的小朋友都纷纷上来现身说法,向小男孩显摆着,同时也声援着年轻妈妈的说教和道理。当小男儿指着别的光脚丫的孩子时,年轻妈妈又说道“人和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别人可以脱,你就不能脱。”反正,总之,是年轻妈妈有理,怎么说,怎么有理,完全不顾及孩子当时被这样对待的内心感受。我就想不明白了,为了脱不脱鞋而最终扫了孩子玩儿的兴致真的有必要吗?或许年轻妈妈是为了安全卫生考虑,但是我明明看见孩子穿着开裆裤光着屁股爬上爬下年轻妈妈也没见在意卫生问题啊?屁股能光,为什么脚就不能光呢?想不通。

我的注意力就被这对母子给吸引了,我在一旁观察着。一会儿年轻妈妈站在滑滑梯下面看着孩子,看见孩子又把鞋脱了,开始拽袜子,就命令那个叫她舅妈的小女孩儿去弹小男孩儿的手。小男孩儿真够惨的,又多了一个姐姐当监工。小女孩儿弹弟弟的手貌似也无法制止他拖鞋的行为,看起来她无法向舅妈交差了,小女孩儿很难为地向舅妈告状加求助。我不禁心想,这对于两个孩子来说,何尝不都是一种伤害呢?
年轻妈妈又跑上去蹲到小男孩儿身边,继续着脱与不脱的较量,年轻妈妈一边不让脱,一边还催促着让小男孩儿赶紧好好玩儿。我心想,他能好好玩儿吗?他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到如何脱了鞋还能不让妈妈发现上面了,哪有心思玩儿啊!这位妈妈可好,一边在打扰孩子玩耍,一边还要求孩子要好好玩儿。
僵持了一会儿,小男孩儿没有胜算,索性不玩儿滑滑梯了,跑了下来去玩儿滑板车。潜台词:你不让我脱鞋,我就不玩儿滑滑梯了!这时年轻妈妈就大声说道“不能超过这条线!”自己两腿跨开,站在她所谓的线上面作为警示。我心想,这个妈妈可能是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但是这样做也太简单粗暴和省事儿了,但是给孩子的却是无形的压力和紧张。我要是那个孩子,我都没办法轻松愉悦的玩儿,总觉得心里沉重,而且拧巴。
玩儿了一会儿滑板车,小男孩儿又跑到滑滑梯这边来,屁股往地上一坐,条件反射地先去脱鞋。自然妈妈又前来制止。只见孩子愣了一会儿,不知该何去何从,是玩儿啊还是不玩儿。我看到孩子很纠结,却很执着。也看到年轻妈妈也很讲原则,丝毫不退让。我就观察玩耍中的小男孩儿,他其实无法专注地玩滑滑梯,而是有点儿三心二意,心不在焉。这种情况下,他是无法感受到玩耍的快乐的。他的注意力都在如何与妈妈斗争斗勇上被分散了,无法真正感受到玩儿的乐趣。像极了学习中的孩子,与身为监督者的父母斗智斗勇,从而分散了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孩子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我不禁反思自己,这样的场景在我和孩子身上是否发生过,认真回想了一遍,我知道,之前肯定也是发生过不少次相似的经历。只是随着我不断地学习家庭教育,自己不断地学习成长以后,这种现象才慢慢地从我身上减少和消失。如果没有觉知,我一定也会像这个妈妈一样,一边扼杀,一边培养。我的孩子该多痛苦呀!不禁也庆幸,我的孩子多幸运呀,有一个不断自我学习成长的妈妈。
很多时候,我们所坚持的,都只是无意识的习惯性行为,只是为了坚持而坚持,自己可能都不特别清晰为了什么而坚持,从来没有认真仔细去想过坚持如此的意义价值所在。我们执着于这个坚持,丝毫看不到我们这样,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对方的真实感受。我们强调的道理、标准和规则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眼前的这个真实鲜活的生命。我们为了这些,不断地破坏着关系。如果这位妈妈能意识到自己都允许孩子光着屁股在地上玩儿,那么她一定会好好想一想,孩子脱了鞋玩儿到底可不可以。
在我们每一次因小失大的坚持中、我们自以为是的教育中、我们固执己见的坚持中,是否能够看到这样做,带给对方的影响?对方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收获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们压抑和扼杀了什么? 又造就了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