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简史谈幸福
你,有多久没有体会过幸福弥漫心中的感受了?
你,自我角色的定位和社会给你的定位相符吗?
你,是否忘却了儿时一根棒棒糖,就能开心一整天的感觉了呢?
无问简史谈幸福现如今的我们似乎无所不能,相比孩童时,我们学历高了,我们个子高了,我们经济能力也高了,可是,越来越厉害的我们,幸福感为什么一天天比儿童时代弱了呢。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3D打印 基因工程 人工智能,我们能造出一切,但为什么我们就是造不出“幸福”呢。
无问简史谈幸福《人类简史》中有一篇文章说到,根据研究还是采集者的我们,每周只需要工作35~45个小时,大概每三天打一次猎就足以养活整个部落,这样的采集经济没有什么负担,不用洗碗,不用吸地毯,不用擦地板,不用换尿布,更没有账单要付。而农业社会,食物来源单一,基本为小麦,农夫即使今年丰收了,也要储备粮食,因为他在焦虑是否明年就旱灾了,是不是后年赋税就重了,这样往往明后年,他才能享受到今年丰收的食物。而到了现在社会,富裕国家工时是40~45小时,而发展中国家甚至高达60个小时,我们食物娱乐的途径增多了,但同时,我们要付出不知道几倍之于我们祖先的劳动,才能获得那么一点点消费的快乐。并且,消费后,我们感觉不到幸福。
一般来说,人类在孩童时期就有着社会角色的定位,就是婴儿。随着婴儿渐渐长大,认知不断加强,会出现自我意识,自我角色定位,而成年之后,一个人的评价往往来源于社会的评价。而成人,一旦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和社会对他的定位不符时,就会产生不愉快。一定的偏差,可以产生动力,而过度的偏差很可能损坏了一个人自我的认知。所以,为了得到自己希望的评价,人们不断地去努力拼命,大多时候,都是为了社会的角色定位而活,我们是有多久没问过自己“我,过得快乐吗”,“我,幸福吗”。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像《无问西东》里所说的一样,要有一种“内心涌动出来的真实”,而这种真实感就源于我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知道什么是幸福。
而有的时候,人们在获得自己角色和社会角色一致时,又会为未来而焦虑,就像今年丰收却担心明年干旱后年赋税一样的农民一样,不会去享受现下的美好。未雨绸缪是没有错,可是就算你储备的粮食顶住了明年的干旱后年的赋税,那还有后年大后年呢,一辈子几十年,就这么活在焦虑和忧虑下吗。
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我们应该自我定义出一个“幸福”,而当这个“幸福”存于心中的时候,会让我们觉得空气更清新,食物更鲜美,让我们爱上镜子内外,人前人后的自己。我们不妨扣问一下,自己内心是否有这么个叫“幸福”的东西,如果有,那就好好体验吧,如果没有,就放手去找。
无问简史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