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生死幽微间的温煦与泪目
十年前和十年后读《目送》,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彼时,我刚历新婚,怀抱稚儿,父母康宁,我看到的是长大的华安和飞飞反驳母亲时的调皮和温馨。我记得“一阵轻轻的风拂来 ,是一株巨大的玉兰,开遍了润白水色的花朵,满树摇曳。我这才闻到它微甜的香气”。我感念于母女之间,朋友之间的牵挂和趣闻。
此时,我人至中年,婚姻趋于平淡,孩子已高出我半头,至亲之人或已悄然离散或缠绵病榻。再读《目送》,满心的悲怆和苍凉,轻轻的风掀起了巨浪,目之所及不再是满树润白的花朵,还有人生深处,岁月掠过的荒芜衰败,失落和忧伤。
十年之间,随着年龄,阅历、心境的改变,深深击痛我心的,唯有《目送》。
这是龙应台女士“人生三书”中的第三本,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延续了一贯平实朴素的文风,敛起了她青年时代的纯真喜悦和温柔婉转,渐入人生的深沉幽微。整本书里,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极为冷静克制的情感语言,表达出父母儿女,手足兄弟之间彻骨深情以及对生命,生活乃至社会时代的深邃思考和深刻感悟。
每个人都能在《目送》里看到自己的宿命。
无论你是谁,你是男是女,你身处何方,你富有或贫穷,成功或失败,父亲母亲的苍老逝世,孩子的长大离来,是总有一天必须要面对的事实,没有人能够绕得开。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只是直面这些事情的时间长短而已。
总会有一天,你我是从牵着孩子小手送他上学到再也进不去孩子世界,落寞送别孩子的母亲。
总会有一天,你我是面对着父母日渐衰老,颓唐,失忆,推着他们轮椅散步,轻轻蹲下,为他们擦洗裤腿上排泄物的儿女。
总会有一天,你我是被雨丝打湿头发,站在火葬场的炉门前,看见棺木像巨大沉重的抽屉,在缓缓滑行中永别亲人的孩子。
总有一天,你我要泪崩体会:“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这一生,我们目送着别人离开,也被人目送着远行,在生命的更迭与轮回中,重复着爱的辜负。《目送》让我们明白,任何感情,都只是相伴一程。
在读《明白》和《共老》时,我又一次泪眼婆娑。
两个50多岁的女人交换对付80岁失忆妈妈的技术,我想到了我的50岁,也想到了我的80岁;想到了我的妈妈,也想到了我的孩子。
关于兄弟,作者写到:“各有各自的生活,抉择和承受。聚首,只是为了父亲或母亲。但是,全世界有几个这样的人,清楚记得彼此的儿时,譬如你的小名,或者,你在哪棵树上折断了手”。手足情深,血浓于水,在这个真情逐渐稀缺,兄弟姐妹之间为了房产钱财争得头破血流随处可见的时代,这种细腻柔软的警醒弥足珍贵,直抵人心。
《目送》不仅是对远去亲情的目送,更是对无言时光流逝的目送。
时光是虚无冰凉的,是淡淡的《寂寞》,是“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时光是一条孤独的《山路》,是蔡琴演唱会上,五万人幸福欢唱,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的了悟: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时光又是踏实温暖的,是人间烟火缭绕缠绵的纵横交错。因为时光里有《家》:做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生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时光流动,伴随我们年龄的增长和人生角色的转变,儿女伴侣父母,这是生命必经的历程。因为有家,我们的来和去都有了牵挂,生和死都有了归宿。因为有家,时间流逝,有了实实在在的意义。
读完《目送》,猛然警觉,逝去不可追,不必追。感情和时光,都因目送而珍贵。生命因目送而壮阔。面对人力没法掌控的自然规律,面对人的生老病死,相聚别离,心中即使有千般万般缠绵不舍,也只能无奈。我们只能倍加珍惜当下的拥有,善待父母和孩子,善待自己,以美好和无悔行走于人世间。
人生不易,愿我们都能从容走过。
《目送》:生死幽微间的温煦与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