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盛世清明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那时少年曾一度以为,春风一到,叶绿花繁,从此这世界便变了天气,一改寒冬之阴冷,迎来有温度的暖阳。
日子飞过,渐渐明白,东风吹绿大地之后也没能吹走潜伏在空气中的寒意,还有后面的“倒春寒”一说。
其实,自清明节气之后,寒暖两极才真正的开始渐渐实质性地翻转,温度开始回升。
中国人自农耕时代以来,遗传在骨子里便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样的思想。通俗而言,即是根据不同的地形、不同时节,种植与地形相宜、与时节相宜的作物,才能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同时也不打乱一年的种植计划。简单之中,也蕴含着深刻哲理。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在传统农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如今的清明节的传统是怀古祭祖,俨然成了一座桥,连接起了过去与现在的思念。
春雨如烟,清明之际,细雨纷纷,带着天地之间满溢的爱与思念,轻轻地降落,柔柔地爱抚。头发上,脸颊上,盛开的花蕊里,未放的花蕾间,空气中,随春风将寄托的怀念带去远方。
缠缠绵绵的雨,丝丝柔柔的情,几许柔情赋春愁。
每当清明时节,故乡的人总是会多起来。对故乡的眷恋,对家人的相思,对逝者的怀念,深深的牵挂始终在远方游子的心底,他们的耳畔总响起熟悉的呼唤。
于是,南北的万千游子,打包行李,打包思念,踏上去往归途的的火车,一路北上南下,不约而同地归乡。
他们捧着虔诚的心,去到家祖的坟前,用锄头除去杂乱的野草,点上香和蜡烛,匍匐作揖,祈求能得到来自远方的庇佑。
在很多人的眼中,这当然算不得是迷信,他们只是在以怀旧的方式寻求一种心理的慰藉。他们深信,那些亲爱的人是不会离开他们的,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在他们身边保护着。或许这就是传统的力量,从思念中催生的另一种不舍情愫。
曾经在历史上闪耀的人物大家,在现今时代,人们也从未忘记他们的存在。曾经用生命保卫国家,用赤忱热血筑起钢铁长城的无数英烈,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滔滔黄河,滚滚长江,奔流不息,见证了那些被称作历史的峥嵘岁月。在清明节,伟大的人将得到更高的尊重。
回首历史,他们是点燃民族希望的火炬,而那些背叛历史的人,自然永远走不到未来。
以往清明,人们总是怀古论今。如今一年一度一清明,世界也越来越明亮,社会上有了更多明亮的光,用温度驱散了阴影之处的寒凉。清明,有了深意。
都市里车水马龙的街道,人潮拥挤中,俯仰之间可以邂逅随处可见的微笑。
田埂交错的乡下,风和日丽,少不了小猫小狗的嬉闹,也总忘不了农人们身上的蓑衣草帽。
飞鸟横掠天空,白鹭从湖心踏水而起。
雨后天终于放晴,风中有花香,有温度。
从乡下田野里的稻草人眼中,我窥见和谐的颜色正愈变愈浓。
清明时节,怀古鉴今。暖阳清风,愿此盛世年复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