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最大败笔——徐缨之死

2019-10-01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山谷请努力

终于等到了国庆,等来了《攀登者》的上映。说实话,今年的国庆好片有很多,只看片名就知道,这和前几年的浮躁社会风有很大的区别。我一直都知道商业烂片早晚会淡出人们的视野,淡出影院,但我没想到会这么快。而加速这一过程前进动力来源之一就是吴京。从《战狼2》到《流浪地球》两部风格迥异但都能凸显爱国情怀的电影的成功,让吴京一下跃居华语影坛一线人物。我此次选择看《攀登者》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冲着吴京来的。并不是说我是吴京粉丝,我只是觉得吴京是电影品质的保障,或者一部电影的下限——有吴京的片子,即便不算好,也不会差。

中午十点,我带着我弟弟一起去到电影院。一路上,我给我弟弟打着预防针,说电影可能会不好。我判断的理由是昨晚我在豆瓣上看了几个不怎么好的评论,又说剧情,又说演员的,各种挑刺,我还以为它真不好呢。不多啰嗦,我就直接给出我观影感受吧,是佳作,但不是上等佳作。打分的话,7.5分吧,不能再多了,我预估豆瓣总评分也不会超过8.5,最终结果应该在7.0~8.0之间,就算有差距也不会太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写过:作文艺批评,一在能体会,二在能超脱。虽然这些话是写给文学批评家们说的,但我觉得艺术是相通的,艺术形式的批评都不能简单以喜欢不喜欢来评判,所以我也会本着这种精神说一说我自己的见解。

这部影片是一部载满沉重历史的影片,当你去看的时候一定要带入时代背景去看。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反正我一部看下来,眼角湿了不下5次,可每次都不是在作品故意抒情的地方被感动的,而影片刻画的一些细节,能够展现人诸如坚强、善良、勇敢的品质小片段。比如第一次登顶时方五洲肩膀上被钉鞋踩出血;比如方五洲在面对学生质疑时沉默的背影;再比如,重新组建登山队时,曲松林眼角湿润的看着方五洲用2分钟完成实训……这里关于方五洲被质疑时片段我要展开来讲一讲。这和现在的一些崇洋媚外者颇有些相似之处,西方媒体不承认,作为中国的学生还在嘲笑?西方媒体不认可,你就情愿相信外面不安好心的言论,而不信我们中国自己登在报上的,写在书里的?关于这一点的刻画,确实触动了我的心,我为方五洲不值,我为国家不值。

至于中间的剧情,我不多叙述。有人说李国梁和藏妹的感情线是失败之笔,我倒觉得是点睛之笔。这种爱情的产生符合那个人民思想刚解放,渴望爱情,又忌惮爱情的时代。有人说李国梁不该死,杨光腿不该断,我认为电影这样处理并没有什么不妥,从电影情节上是必须的,也为了下面方五洲再等珠峰做铺垫;从现实中来看,也在情理之中,即便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日,每年仍有不少登山者葬于珠峰。

如果说前面这些我能体会,也能超脱,但徐缨之死,简直不可理喻。徐缨之死是本片的最大败笔,既不能渲染登山悲壮,也不能煽动观众情绪,而且还会拖沓电影节奏,这完全是一种画蛇添足的刻画。这种把戏观众都看透了,这种烘托氛围的方式观众都看腻了,简单来说,徐缨死的太苍白。

也许有人会说徐缨之死是情节需要。可真正令我感到愤怒的不是她死在了情节上,而是死在了对方五洲英雄标签的刻画上。这样的结局难免会给人一种英雄本就该孤单,英雄不会好结局的感受。方五洲是英雄吗?当然是,对自己,对朋友,多社会都算是英雄。可就这样一个英雄,凭什么不被社会理解?凭什么自己好友切掉了脚掌?凭什么互有情愫十五年的女人也死在珠峰之下?是不是所有的英雄都伴随牺牲?是不是所有的坚守者都注定孤独?是不是所有有利于社会的成功就要有一种大无私的境界?

如果徐缨没有死?从影片评分角度来讲,在豆瓣上最起码会高上0.5分吧。从我出了影院一直到开车到饭店的路上我就一直在构思,如果徐缨没死,电影结局是怎样的温馨:方五洲从珠峰下来,饱含深情的看着人潮中站立的徐缨,他们穿过欢呼的海洋相拥,那一刻超越时间,超越生死,欢呼声开始变淡,雪花逐渐静止在空中,两人能听到的只有彼此的心跳声。镜头开始远放,透过方五洲和徐缨的拥抱,他们身后是落日余晖下的珠峰,镜头角度沿峰而上,在珠峰顶上有一面飘扬的红旗,至此落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