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已辞去伯乐,相关稿件请另投!海边拾贝谈写作

缺少素材?一招让你取之不尽

2021-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芷11

文/佳淇

昨天的文章,朋友留言说:“没有适合不适合,只要快乐,感觉幸福就好。”

我回应:“合适与否,只在内心,喜好者恋其快乐,喜恶者厌其清苦。”写作于我,很愉悦。

一段小插曲后,言归正传。

常听有人说:“一提写作 ,我脑中就一团浆糊,没素材,也不知道写什么词。”

在我写作训练营,学员也常反应,脑子里空空的,不会组词。

我常讲,创作素材无处不在,靠的是自己用心,留心,多观察。之前写过篇《思维导图在写作中3大体现》,也有详细讲述。

这里,再推荐一个方法

素材心流法

其实我以前,也有着语言干巴巴,没有素材可用的卡点,因为我思维发散,亦不喜欢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

后来,我就将这个“素材心流法”,分成了3步:

细微观察,敏捷捕捉——把眼当成观察手

不放过身边每一个细节。比如:

带孩子外出,会细细去观察一株花,一叶草,色彩,形态,香气,有没有特别之处。

看一本书,就会去留心观察书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的刻画,语言上精妙之处。

久而久之,观察力提升了,分析力也强了,可以快速发现核心本质,这让在我在以后的写作中运用的更游刃有余了。

随手记录,发现亮点——将手当成速记官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充分发挥手的记录功能,把眼睛看到反馈回来的细节,及时记录在纸上。

记录中,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大脑组织词汇的能力,还会不时创造出一些的小亮点,比如很美的描述,一个很好的故事等。

这些随手记资料,日后都成了我宝贵的素材流。

筛选整合,分类存储——大脑是素材库缔造者

在多看善观察,随手记录后,我会把所有的信息再反馈给大脑。

它会将这些片断散落的素材信息,分门别类,放入事先划分好的“储存空间”中,打上标志,以便随时调用提取。

至此也就完美建立了素材库,并成很好的心流。

我就是这样做的,慢慢积累下来,发现卡点打通了,素材越来越多涌现出来,再也不会担心没的可写了。

而且,它可以让观察力更具针对性,也有助培养思维性。

所以,一定要先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因为这是基础,善于发现身边的人和事,这些都是你创作的素材和原型,尤其是对细微事物的观察,很重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