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生活家教育

杂谈

2017-04-19  本文已影响8人  21a22686aa72

今天没什么主题,想到什么写什么,自然发挥。

1、

我发现在明白了输入和输出这玩意后,现在写什么总是用一种伪专家的身份来分析。我对这件事情了解多少,我能写出来多少,写出来的东西专业吗?权威吗?经过核实吗?这样的心理让我选择每天的公众号写什么内容这样一件小事变得困难起来。原来可能十分钟就能确定的内容,现在半天都确定不了,有时候还要拖到晚上才能确定。

这应该是心境上的改变吧。闲来无事翻看了刚开始写公众号时的内容,语言文字和现在比有些区别,但是差距不大。对于整体结构的把握而言也有一些微弱的改变。但是想想这些是在一个多月内发生的变化,假设能换算成数字的话,我觉得这一个多月中我最起码有3%的进步。

3%看起来是个不大的数字,但是参考投资来说,月增长3%应该是个不错的收益。我不是激进的人,也明白速成的东西多半会有风险,还是一步一步慢慢来比较合理。

2、

因为电视剧《择天记》(没错,就是追鹿晗),我看了小说版的《择天记》。

作者对主人公长生的描述几乎集合了人类所有存在的优点,这些优点随便拿出一个放在真实的人身上也是他宝贵的财富,而长生集合了那么多,难怪一路扶摇直上、改天换命。

看这样的小说是会上瘾的。我曾经思考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对这种无限升级流感兴趣,想了半天,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这是现实中人们做不到的事情,所以看看过瘾就行。是呀,没有主角金手指般的天赋,也没有人家苦行僧般的毅力,更没有小说中的机遇。只能靠想象自己是主角这个方法过瘾了。

以上3点,除了不靠谱的天赋和机遇外,只有一点就是长期坚持不懈的毅力是可行的。说可行也是理论上的行为。因为在生活中,坚持不懈还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即便是最牛B的人,像是《奇特的一生》中介绍的使用时间统计的柳比歇夫。他的行动力和坚持力应该够厉害了吧。可是还是有因为各种影响而中断坚持的时候。只是和一般人相比,他的频率很低而已。

人不是机器,人类是最容易受心理因素影响的物种。与其追求行动上的坚持不懈,不如追求一个稳定的心理。先打好基础再谈其他,否则,很容易出现功亏一篑或者压力过大的情况。

3、

昨天的央视新闻中提到在过去的2016年中,中国人的平均阅读量为7.86本。看到这个数字我第一时间觉得眼花?想查一下7.86是一年的数字还是平均一个月的数字?然后参考自己在去年的阅读数量后,我确定了7.86是一年的数字。

7.86,可怜的个位数。

从我的角度讲,如果不开公众号,不需要每天写文字的话。我一年的阅读量可能也就是个个位数字(碎片化阅读和各种新闻除外)。因为我自诩实用主义,怎样能提高我的收益才是最重要的。我不会花时间在文学或者历史等等无关现实痛痒的东西上面。这大概是中国人对于知识的最大的误解了。因为很多知识,只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它对你生活的影响才会显现出来。我们看书,并不是看它的文字,这是阅读最基础的层次。我们要看的是作者的思想还有他的理念。

鲁迅先生很伟大,中学课本中都是他的作品,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他的文章我都记不得,但是就记住了他说过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实看起来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文章,总结下来也不就是这么几句话?

阅读并不是件坏事,只有多读书你才会明白以前的自己失败在哪里。

截至今天,我已经阅读并和大家分享了11本书,这个数字还会增加,愿每个人的2017都能多读些书。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素颜的时候最美。我将和你分享我的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