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杂谭云南乡友文学风向标我在灯火阑珊处

幸福(《理性乐观派》)

2018-05-27  本文已影响424人  161f09651b9e

  随着必需品和奢侈品越来越便宜,人们越来越幸福了吗?21世纪前后,少数学着投身到了幸福经济学这一主题研究当中。它首先从一个悖论入手:更富裕的人不一定更快乐。人均收入超出一定限度之后,金钱似乎就买不到主观幸福感了。随着学术界的有关书籍和论文接二连三地公之于众,并证实了“富人不幸福”的观点,为数众多的评论家们就幸灾乐祸起来。政治家们立刻抓住机会,各国政府(从泰国到英国)转而开始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民幸福度,不再把提高国民生产总值放在首位。于是,现在的英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幸福部”。据说,不丹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是最先意识到这一点的当权者,早在1972年,他就提出,经济增长只是国家福祉的第二目标。这种新冒出来的看法说,如果经济增长不能带来幸福,那么努力奋斗追求繁荣就毫无意义,世界经济应该在一个合理的收入水平上软着陆。一位经济学家甚至说:“嬉皮士一直是正确的。”

    如果这时真的,那它足以刺穿理性乐观派吹出来的气球了。如果经济发展连续挫败死亡,饥荒,疾病,减轻繁琐枯燥的家务劳动,竟然不能让人更幸福,那它的意义何在?可惜事实并非如此。这场争论始于1974年理查德。伊斯特林的一项研究,他发现,尽管在同一个国家内,富裕的民众一般比贫困民众更幸福,但富裕国家的国民却并不比贫穷国家的国民更幸福。从那时起,“伊斯特林悖论”就成了辩论的中心教义。麻烦的是,“伊斯特林悖论”根本就是错误的。2008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分析了所有数据,同时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伊斯特林悖论并不存在。富人比穷人幸福,富裕国家的民众比穷国幸福,随着人们越来越富裕,也越来越幸福。先前研究的样本太小,根本就找不出明显差异。新的研究做了三大类的比较(国家内部的比较、国家与国家的比较、不同时期的比较),发现额外的收入的确能买回整体的幸福。这也就是说,平均而言,整体而言,普遍而言,再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更多的钱确实能让你更幸福。用研究之一的原话来说:‘总之,我们的时间序列比较以及国家社会反复出现的证据都指出:在经济发展和主观幸福感的增长之间存在重要的关联’。

  也有一些例外情况。美国人目前没有表现出幸福感增加的趋势是因为近年来富人越来越富有而普通美国人没有随之兴旺繁荣呢,还是因为美国不断吸引贫穷(不幸福)国家的移民令幸福指数保持低位呢?说不清。但总之不是因为美国人富裕得没法变得更幸福了---跟美国人基本上一样富裕的日本人和欧洲人,幸福程度一直随着富裕程度稳步提高。而且,最奇怪的是,近十几年来,美国妇女越来越富裕,但幸福度却降低了。

  人当然有可能富有而不幸福,太多名人华丽地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人也可能富裕之后仍为自己没有变的更加富裕而感到不幸福,哪怕仅仅是因为邻居或者电视里的人比你更富裕。经济学家们把这叫做“快乐水车”,我们其他人称之为“跟风攀比””。没错,富人可能会给地球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害,因为他们在收入早已超过显著影响幸福的水平之后让然孜孜不倦地力争变得更富裕---毕竟,他们都从原始的狩猎采集时代继承了“恶性竞争”的本能,相对地位(而非绝对地位)决定了人的性奖励。从这一点来看,征收消费税来鼓励储蓄和投资不见得是个坏主意。然而,这同样并不意味着人穷一点必然就会更幸福---富裕不幸显然比贫穷而不幸好多了。自然,有些人不管多么富裕仍然不幸福,而其他人哪怕深陷贫穷也能迅速调整回开朗的心态。心理学家们发现,人有着相对稳定的幸福水平,大悲大喜持续的时间较为短暂。此外,一百万年来的自然选择塑造了人类的本性:总是雄心勃勃地渴望成为极少数最成功的人,而不是知足常乐。欲望才是人的内设“程序”,感恩不是。

  要想越来越幸福,致富不是唯一途径,甚至不是最佳途径。政治学家罗纳德。英格尔哈特说,社会和政治解放远为有效:生活在允许你自由选择生活方式(住在那儿,跟谁结婚,如何表达自己的性欲望,等等)的国家,幸福越来越更多。1981年来,由于自由选择的增多,52个国家里有45个国家的幸福程度都提高了。鲁特。维恩藿文发现:“国家越是个人化,国民越是享受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