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

为什么说现代医疗变革的突破点在互联网+医疗

2016-04-20  本文已影响137人  93e7e0ca4755
soory,图片盗用自网络.jpg

互联网+、工业4.0都已经不算什么新词了,但是你能感受到其蕴含的时代变革精神依旧在发酵。不久前我的同学注册了春雨医生,在他的邀请之下我第一次使用类似的软件,但是智能医疗、移动医疗这样的词我已不是第一次听,也一直关注行业的动态,现在类似春雨的软件比较出名的还有平安医生、微医、易诊等,可以说是四面花开的景象。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更多眼界开阔的资本人已经看见了其中隐藏的巨大蛋糕,纷纷介入。但是总体来说这个医疗行业的变革依旧处于早期阶段。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可以说互联网+医疗符合世界的大潮流。互联网连接世界,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传送快速、便捷。我最初听到类似词的时候觉得好笑,天天互联网加互联网减的,互联网医疗有人信得过吗,谁会拿生命健康在网上冒风险,推己及人,假如生病的是自己亲人,会不会使用互联网医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可我对待问题常常习惯追问,我为什么信不过互联网医疗?网上购物也没有看过实物,为什么我会相信?

自己作为一名医生,自知诊断的过程除了问诊收集患者病症信息,还有重要的一环就是医院能有便利的多样化检查工具。

所以我给自己的答案是:

我抱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自己辩论,互联网医疗现状不行,但解决以上缺点之后互联网远程医疗是否具有可行性?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当然这东西不是我说了算,也不是领导说了算,我大学时代的校训乃求真求确,诸如“心有多大胆量有多大产”这样的话语我是不信的,否则就犯了形而上学,但是时代需要野心家,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时代的马车。

比如你可以打电话或者发微信向医生朋友咨询病情,这种咨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初步分诊的过程,难道不是互联网医疗的雏形?现在的网络端极为发达,语音、图片、视频、乃至心电、脑电的波形都是可以利用计算机生成,并进行转移的。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大概的判断出是哪个系统的疾病,判断不出来的建议到医院诊疗,这样的情形似乎大家都不陌生。

可问题是如果患者需要做血液化验、CT等检查怎么办?

互联网医疗要获得成功依旧需要进行很大的跨越。诸如我上面列举的几点:医疗+信息复合人才欠缺,新兴的市场需要时间来发展和推广,互联网+医疗行业规范和标准尚未形成,政府制定的行业准入规定,还有大家最关心的是医保怎么报销。想想就觉得自己是疯子。

其中最困难的莫过于硬件检查工具,诸如核磁共振和CT的前期投入是很大的,这个东西投资大、转移难,难以普及,其次是各种血液检查的仪器。但是这些检查仪器能不能进行整合,集成检验中心?这样的检验中心很多,常常承接企业体检任务进行盈利。

硬件方面,未来更加轻便的仪器将会被制造,更甚者进入家庭。手机能不能验血?以后或许可以。便携式的血液检测仪已经诞生,血糖、血象、血气都可以查,有些公司还进行社区上门医疗服务,虽然主要人群还只是老年人,有待突破,但个别现象以后未必不能成为规模。更甚者还有机器人臂,有工业4.0,那么医疗4.0也就有了参照物,比如达芬奇手术臂。这些携带轻便的工具,能不能整合在一辆医疗车上?

技术上的突破之后,我们再来考虑成本问题。所以只要硬件和软件得到完善,人才就位,互联网医疗完全可行,而且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新兴热点。

假如一家医院做完检查你就可以立刻离开,从互联网上获取检查报告,在网络上寻找自己信赖的医生品牌进行诊断,在离家最近的医疗点进行治疗,这种体验是不是很有爽点。幻想的蓝图很好,可实际困难很多,如痴人说梦。可这不能阻止我对远程医疗或者说互联网医疗的美好意淫,这符合互联网的大潮流,也可以使更多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缺点是大数据时代,你的个人的健康数据可能会偷窃、盗用而不知。这种事情已经的发生不止一次两次,谷歌、百度、360、腾讯、亚马逊等大鳄无时无刻在收集大家的数据,诸如:搜索内容、地理位置、消费习惯、登陆时间等等,这些讯息到底有什么用?

举个梨子:《大数据时代》一书引言之中提到,谷歌工程师们成功预测甲型H1N1流感爆发的地区,并撰写论文在《自然》上发表。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没错,就是大数据!通过分析全球用户30亿条的所搜记录进行预测。

你单个人的健康信息对数据分析师和统计学家或许无用,但是量变之后的大数据有可能发生不可思议的质变,最重要的一环便是预测,比如预测甲流的发生区域,比如甲瘤和加碘盐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互联网医疗得以繁荣,大量的医疗数据对医学科研领域的影响估计不亚于一颗原子弹。

大数据重点在于寻找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在我们可以在找出相关关系之后,进行实验验证,这是突破传统医疗科研的一个重要方向。这种寻找相关关系的方式,这更类似于中医讲究的辩证论,从宏观上来辩证人体的阴阳, 却不对微观的东西追根问底。而现代西医更多的是从微观来论证疾病健康,从细胞学、分子学寻找问题的根源。假如有一天实现互联网医疗+医疗的繁荣,那么大数据将极大改变和丰富传统科研的模式。
所以无论临床还是科研,互联网医疗都将是医疗变革的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近年医改和培养制度让许多医学生产生困惑,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精力,毕业后却必须进入规培和专培,经济上完全无法满足成家立业的预期,而医学工作者的高负荷劳动和恶劣的医患关系更是让众多医学生毕业后对前途堪忧,是否继续从医犹豫不决。

但是可以预见网联网+医疗的发展必定会增加许多新的角色,未来医疗人才的大有可以发挥自己长处和能力的地方,那些具备医疗+IT开发能力的人才,成为新时代的宠儿或许不是梦。

可是互联网医疗也不全是好东西,这头洪荒猛兽不但产肉,还屙屎。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医疗的繁荣将会造成更加冰冷的医患关系。

前段时间阿法狗完胜韩国棋手的事情很轰动,意味着人工智不断的进步,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我相信以后人工智能会达到更高的高度,说不定可以成为医生的助手。可是现代医院工业流水作业般的运行模式充满了冰冷的感觉,缺少了人文关怀。人和机器的差别在于情感。阿法狗能够战胜韩国选手,但是要让它感受到战胜的激动和喜悦就很难,更别说设定复杂的人文情怀。

互联网让人信息传递更为方便,但从某方面来说也正暗中的偷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成为了身体的枷锁。阿里不断的刷新交易额,却是让许多实体店关了门,我们因此缺少了面对面和购物和交流的乐趣。有句俗语说的好,见面三分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互联网何尝不是在窃取的我们的情怀。

无可否认负能量满满,我喜欢互联网的便利,却不喜欢机器的冰冷,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温暖人心的医者,而不是医疗工厂流水员工。可现在医生的高负荷工作量、收入等制约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如果你天天加班,完全没有私人时间,你还会有多少精力和情感留给自己的病人?

那么有什么简单的事情是新时代的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可以做的?

第一,建立医生个人品牌。现在医生说句娘新华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不排除有医德不好的医生,特别是莆田系医院,但是更多更大的主题的是好医生,所以现在最长见的情况是要么所有医生被一棍子打死,要么就一下子全都捧上神坛,这是极为不对的。所以建立医生个人品牌是很多好医生都想做的事情,但是这事也没那么简单,职称不够、工作环境、工作负荷都对建立品牌构成困难。这个时候更要积极拥抱互联网,利用信息潮流,建立医生个人品牌,比如自媒体,比如我的偶像烧伤科超人阿宝和张强同志。当然也可以抱团。

第二,增强服务意识。这个东西是医生对自己的内在要求,你不难么要求自己也没有人胁迫你。但是要提高自己身的服务意识还需要集体和组织的支持,这东西没有奖励措施就没有积极性卵。现代人趋利,奖励比惩罚好用。就比如病历来说,一份有错别字的病历会被医院扣钱,别人干的累死累活就是专门被办公室的机关领导找茬扣钱,你说基层医生内心阴影 面积得有多大。

在中国服务意意识(应该说被服务意识)到底什么时候觉醒的?我至今清楚的记得许多年前香港拍过的一个公益广告,刘德华在里面说过一句话,“今时今日既服务态度系唔够嗝。”这就是服务意识,或者说服务情怀。在盈利性质的店好的服务意识转化了实际收益,因为服务好口碑好,那么后续会有更多的顾客,比如餐饮店。

可是这种情怀现在的医院是看不到的,因为员工凭领的那点工资,内心常常腹诽:你凭什么要求我付出感情。而医院的领导开会也常常谈的是医疗收入同比增长多少,而不是治愈人数同比增长多少。热情的服务也是一种感情,如果你去一个大排档,然后要求别人服务态度很好很热情,那么员工绝对会觉得你有病,因为服务员那点工资,不值得他付出那么多。你去五星级酒店可以这么要求,服务员也会觉得很正常。但是消费不一样。当然如果你给大排档服务员小费的话或许可以。所以好的服务是有能力的消费者的特权,而且消费要落实在服务人员身上,这句话说的很委婉。

所以要求在看病医务人员热情服务好,最起码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工作减负,第二是提高待遇。前者对患者个人无所谓,但是领导不这么看,工作减负,那么多的病人谁看,谁来治疗?没有人治疗,这要出安全稳定问题,这符合单个患者的利益却不符合全部患者的利益。人关心的都是自己,无可厚非,领导关心自己的位子,患者关心自己是不是被服务好、是不是获得好的治疗,没有人会关心医者是不是愿意工作压力负担那么大。人最悲哀的地方不是不幸,而是不争。

X....貌似跑题….

参考——《大数据时代》、《增长黑客》、《向最好的医院学管理》、《极简医学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