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致良知
王阳明先生在平定宁王朱宸濠之后,受到朝廷一般小人的污陷,内心受到百般煎熬情况下,提出了自己的良知学说。智慧都是苦难逼出来的。
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良知?
孟子所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阳明先生从孟子这段话提练出‘’良知‘’两字。
在孟子的语境中,良知指的是一种‘’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或者说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王阳明将‘’良知‘’引入自己的思想体系,标志良知学说开始形成,从而不必再受程朱理学格物穷理之说的缠缚和干扰,彻底从程朱理学的阴影中走出来了。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传习录》卷下。良知就是创造宇宙和生命的精神本原,这个精神本原,可生成天地,可化育鬼神,万物皆从其出,其又超越万物。
‘’此良知之妙用,所以无方体,无穷尽,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者也。‘’——《传习录》卷中。这就是良知的妙用,空间上无形体,时时上无穷尽;说它大,它可以无穷大,连宇宙都不能承载;说它小,它可以无穷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打破。
阳明心学——致良知由此可知,在阳明心学的语境中,良知具有两层含义:
一、它是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二、它是内于人却又超越万物的宇宙本原。
良知具有这样的特征:既内在又普遍,既平凡又神圣。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传习录》卷下。良知就是能判断是非的心,是非的心就是发自真诚的喜欢和厌恶。只要能发自真诚地喜欢和厌恶,就能判断是非,能判断是非,就能解决万事,这就是良知。
良知到底是什么?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它就是按内在本心的指引用与生俱来的智慧去做事。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吾平生讲行,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传习录》卷下。至此,阳明心学达到了一个高峰,人生的一切目标都清楚地指向了‘’良知‘’。
良知是一个无处不在并永恒存在的‘’宇宙能量互联网‘’,也可以称为无量之网,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无限网络的终端用户。致良知,就是开启你身上那个‘’网络的端口‘’(阳明先生所言发窍之最精处),从而与宇宙无量之网接通,进而源源不断地获得所需要的宇宙能量!
阳明心学——致良知那什么是“致良知”?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无上心印,圣人教人“第一义”,吾圣门“正法眼藏”,更是“千古圣贤相传一点真骨血”。“致”就是体认、扩充、践行之意。一切圣贤学问,归根究底,都在于体认内心本具的良知;一切道德践履,也无非是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并把这种功夫扩充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而推至万事万物。用现代语言来讲,致良知就是开启、扩充、运用你内在的正能量。
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高境界。人生的一切意义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良知。对此,后世大儒黄宗羲总结得好:‘’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 这句话把良知和致良知的关系阐述得很清楚了,也就是良知(知)和致良知(行)合一。
把阳明心学比作一把长剑,那“心即理”就是阳明学的剑柄,“知行合一”就是阳明学的剑刃,“致良知”就是这把宝剑那个直指苍穹、寒光凛冽的剑峰。剑指长空,所向披靡!阳明心学”致良知”心法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儒释道”博大精深、玄奥无穷的正眼法门,从而为更多众生开启内心“良知”伟大力量提供了一条光明大道。
纵观儒学发展史,孔孟儒学在修齐治平,其根本精神是实践的、社会的、人伦的;到了汉唐时期,诸儒重名物训诂、典章制度,于儒学的本体论几乎无所致意,更无所阐发。直至两宋,儒学才别开生面,大谈本源、心性和宇宙,并引领宋明理学走上了一条抽象的、心性的、本体化的道路,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儒学的发展。由此可见,如果没有佛道两家在本体论、认识论、心性论上所提供的异常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工具,宋明理学不可能会发生。着重强调一下,阳明心学不是阳明先生本人天才般的独创,而是对儒学道统的一种继承和创新。在阳明先生之前,就已经有群星闪耀般的无数位儒家学者在这里薪火传递地耕耘了近两千年。最后,火炬传到王阳明的手上,阳明先生将儒学的火种冲到又一个高峰,一个至今我们也只能仰视,而无法去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