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崧舟老师讲《语文中的文化美》
2019-08-02 本文已影响50人
简静L
听王崧舟老师讲《语文中的文化美》
多年前看王崧舟老师的录像课《长相思》,印象深刻。去年网络研修选学他执教的《枫桥夜泊》。都是有关古诗词的,两节课都让我着迷。
得知王崧舟老师登上《百家讲坛》讲述《爱上语文》,心头一喜,见到资源后立马收藏细看细听。王老师文化底蕴深厚,做足了功课,侃侃而谈,深入浅出。看第二遍我做了简单的记录,有些许的收获。
王老师把古诗中的文化结合课堂教学来讲。他选取了唐朝柳宗元的《江雪》和宋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学习《江雪》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冰天雪地的,诗人为什么要去钓鱼?王老师讲道,这是一个顺向思考的问题,只能触及诗的表象。老师反问:他真的是在钓鱼吗?这是逆向思考,能够触及诗的内涵、底蕴、文化所在。
诗言志,学生需要了解诗人生平、环境、政治状况的资料,才能正确解读诗人的志向:子厚以自寓,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居高堂之远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学习《泊船瓜洲》,有的老师课堂很开放,学生提出“明月何时照我还”,夜晚乘船的安全问题。王老师讲,课堂开放,才能暴露真实的学情,放开了,才能与学生的生活、生命打成一片。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学生思维的路径出了问题,他们从实用、纯理性的角度进行了解读,这样解读就降低了诗的审美情感和文化意蕴。
如何正确解读古诗呢?要感性地解读、形象地解读,非知识逻辑,而是情感逻辑。此处,需要老师的指导和点拨。王老师把落脚点放在“还”字上,还即还乡,由此引申到中国情感里的“明月文化”,不懂明月枉为中国人,“明月”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象征着爱情、亲情、团圆。放在文化语境之下,才能正确解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听王崧舟老师讲《语文中的文化美》 听王崧舟老师讲《语文中的文化美》 听王崧舟老师讲《语文中的文化美》 听王崧舟老师讲《语文中的文化美》 听王崧舟老师讲《语文中的文化美》 听王崧舟老师讲《语文中的文化美》 听王崧舟老师讲《语文中的文化美》 听王崧舟老师讲《语文中的文化美》 听王崧舟老师讲《语文中的文化美》 听王崧舟老师讲《语文中的文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