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林紫博士疗愈心理学》48

2023-02-27  本文已影响0人  秋一梦

超个人心理学,有一条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首先是一种灵性的存在。当然,人也有其他层面,比如身体、心理。通俗地理解,“身”就是指身体,是生理意义上的生命;“心”指心理,是心理意义上的生命;“灵”是指灵性,是生命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将一个人的生命层层剥去,还留下的,就是灵性,是天然地“真、善、美”的倾向性。超个人心理学强调身心灵一体的全人观,强调三者之间的统合性,也就是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生命发展的影响。

曾经有一对夫妻来咨询,两人都是大学老师,正经历婚姻危机。咨询过程中,我了解到丈夫是虔诚的基督徒,理性层面上他认为婚姻是神圣的、不可主动提出离婚;生理和情绪层面上,两年的无性婚姻让他有苦难言;而灵性层面上,妻子没有信仰追求也让他觉得缺少共同语言、看不到希望。我问妻子的想法,妻子说,自己确实对性很排斥、觉得只要有感情就好了;对丈夫的信仰,不反对就是支持,不理解为什么丈夫会那么痛苦。

我请他们分别写下自己在生理、情绪、理性和灵性层次的个人需要,然后一一对照,看看真正的问题在哪里。生理层面上,妻子意识到性冷淡是自己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理性和情绪层面上,她开始理解丈夫和自己的差异;而灵性层面上,她说自己以前完全空白,没有意识到人还需要有这方面的成长,也不知道原来丈夫的灵性需求这么高,所以无法与丈夫在这个部分有任何互动和对话,还觉得是他太作了。

对夫妻俩来说,理解对方是合作关系的开始,直面问题是改善关系的开始,而发展灵性自我,争取在更高的层面上与对方产生连结和互动,才能让婚姻关系经受住现实的各种考验、更加持久和牢固、更具有生长性和生命力,成为彼此身心灵的三重伴侣。

发展灵性自我,不是说妻子一定要追随丈夫的信仰,但一起参加教友们的家庭聚会、义工活动等,会让两个人在灵性层面上有更多共同的经历,这些共同经历,比生理、情绪和理性层面的连结更加无可替代、历久弥坚。

除了宗教信仰,人们往往会选择灵修来满足自己的灵性需求,但灵性自我的成长,不等于必须参加灵修课程。无论是灵修课程,还是灵修导师,如果你想有所接触,请一定记得下面的选择原则——

第一、选择让你相信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它/他的力量的课程,或者导师;

第二、选择让你更真实、而不是更完美和产生全能幻觉的;

第三、选择让你变得更包容,而不是排斥异己的;

第四、选择让你慢慢成长、而不是一步登天的。

相比前面四周的学习内容,灵性自我部分也许会让习惯了理性思维的朋友觉得有些玄乎,不太好理解和掌握。所以,推荐有着“超个人心理学流派的马斯洛”称号的心理学家肯·威尔伯的书籍给大家,通过更深入的阅读学习,让你的灵性自我苏醒和成长,像那位印第安老画家一样,看见希望的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