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杀身成仁

2018-10-21  本文已影响136人  赛德传播

15.9杀身成仁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篇第九章,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苟求生命而损害仁德,唯有杀身来成全仁德。”成语“志士仁人”、“杀身成仁”就出自这里。关于“志士仁人”,本章给予了最经典论说,可谓脍炙人口、影响深远。“志士仁人”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理想人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历史上有诸多圣贤与“志士仁人”的盛名与典故可谓妇孺皆知、传唱至今,为人们所追慕与效仿。如:司马迁作《报任少卿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那首著名的革命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所展示的就是仁人志士的精神风采!

保全生命是生物的自然本能,那为何志士仁人会选择杀身成仁?孟子对此有非常精彩的论说,他在《告子上》中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可见孔孟的儒家思想主张人的仁义道德重于人的生命存在,那是否意味着儒家漠视人的生命吗?恰好相反,儒家非常珍视人的生命,志于仁的儒家主张“孝悌为仁之本”,主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儒家对生命是非常珍视的,提倡中庸之道,明哲保身。

既然儒家如此珍爱生命,又为何会主张人的仁义道德重于人的生命存活?前面孟子论述了,还可从儒家的人禽之辨来寻找答案,也还是孟子最理解孔子,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之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荀子认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可见,儒家认为仁义道德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所在。现代动物社会学的研究已经表明,日常生活中也会发现或看到有关报道,动物中也会有“善”的行为、“义”的行为、“孝”的行为等等有道德的行为。如此看来,人不讲仁义道德便沦为禽兽还说得轻了点,可以说,人若不讲仁义道德便禽兽不如。

人的生命不仅限于物理生命这一个维度,还有道德生命、文化生命。有些人活着,却只能作为肉体上的生物人活着,他的道德生命已经失去,沦落为禽兽不如的物件;有些人死了,只是他寄于肉身的自然生命死了,但他的道德生命依旧活着,活在人们心中,引领着人们学以成仁。

那么活在现实中的你我怎么办?“我欲仁,斯仁至矣”!杀身成仁是在极端情况下才可能遇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克己复礼,好学爱人,就是在为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