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越大,越要警惕骨松导致的足部疼痛、肿胀
日常中,许多中老年人有时会出现脚后跟、足趾或足底疼痛的情况,活动几分钟后,疼痛可能会消失,这种情况通常与足底筋膜炎、足跟骨刺等疾病有关,通过恰当休息、外敷膏药或服用镇痛药后会有所缓解。但如果没有效果,就要警惕可能是足部骨质疏松。
为何会出现足部骨质疏松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骨密度降低,骨骼内孔隙增大,呈现中空疏松的现象,一方面导致细微骨折出现,另一方面附着在其周围的筋膜和各肌群负荷加重,并发劳损性炎症,最终导致足跟痛的产生。因此,有顽固性足跟痛者应及时进行骨密度检测,如果查出骨质疏松,要及时进行干预。
骨密度是什么?骨密度是反映骨强度的指标,在30岁时,人的骨密度到达峰值,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降低,骨骼变得十分脆弱,生活中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会加速骨质的流失。由于不同的骨密度检测仪的绝对值不同,通常使用T值判断骨密度是否正常,正常的骨密度是在-1和+1之间,如果T值低于-1,意味着骨骼较为低下,如果T值低于-2.5,意味着患上了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值得注意的是,40岁以上的女性由于内分泌紊乱等因素,80%会患有骨质疏松。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通常会出现脚趾头无力,亦或是脚掌酸痛、脚趾肿胀等问题,这是由于骨质疏松造成骨量流失,与骨头相连接的肌腱、肌肉、筋膜等受到影响,进而足部会出现疼痛的感觉,严重的可能会导致骨折。
年龄越大,骨头越松应该怎么办?建议尝试进行以下方式进行改善。
1、如果脚趾疼痛明显,建议穿着宽松的鞋子,最好选择柔软舒适的布鞋、休闲鞋或软底鞋,并注意足部保暖。痛感强烈时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一些补充骨量的制剂。
2、温水泡脚,但切忌用过热的水泡太久,水温调节在45度左右,泡15-20分钟即可。
3、注意日常饮食。恰当增加钙元素的摄入,可以多食用一些牛奶、绿叶蔬菜、深海鱼类等富含钙元素的食物,同时多吃高蛋白质食物,比如说瘦肉,鱼虾,蛋类,家禽肉等等。此外,还要注意限制盐的摄入,及时补充锰和镁等元素,这样才能有效保存患者体内的钙元素。
4、日常生活中进行一些适当的运动,比如行走、骑自行车等,也可以做一下踮脚运动,可以增强大腿骨骼,同时还可以锻炼小腿的肌肉以及平衡力,预防跌倒。还可以进行一些抗阻训练,进而强化骨骼、促进骨钙的沉积。
如果通过这些方法还不能得到改善,就要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服用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