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书•写作•遇见想法

日常,一个人带二宝(13):看了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

2021-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陈杉杉

去开家长会时,学校领导推荐的纪录片,说是天之骄子《THE CHOSEN ONE》。

我回来就找,半天也没有,后来才知道,我们汉文名叫《我不是笨小孩》。

“没人知道阅读障碍这件事,因为我理解了她,别人不理解。”

“我现在是尽量理解她,保护她。”

“我们仿佛流落孤岛的人,看到了海岸。”

说起来,觉得自己以前也是那么肤浅。

我们家宝爸说,他上初中时,开始有英语课。

不是不想学,也不是不努力,但英语单词就是记不住啊。

前脚用心记住了,转头就忘,怎么努力也学不好。

在这之前,我还是挺不以为然的。

在我的意识本能中会觉得,哪有学不好的,只有不认真学的。

“不是不人道,只是不知道。”

“我们是用我们普通人的想法去分析这个人,我们只要努力、只要认真、练习足够,我们就能学好,他为什么不能呢?他肯定是不认真,或者练习不够,我们就会这样去揣测。”

纪录片揭示了:一向聪明机灵的孩子,入学后怎么都跟不上,学过的东西反复忘记,“笨”到超乎想象,家长偶然求医,才发现真相——原来孩子有阅读障碍,也叫读写障碍。

这是一种先天基因导致的大脑功能轻微失调,他们无法像普通人一样识别字词。

好在,阅读障碍虽然会伴随终生,但他们的困境并非无解。

政策和社会环境大有可为,有些并不复杂的调整,足以改变许多人的一生。

研究儿童阅读障碍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虹反思,中国教育的取向是精英教育,一直在选拔和淘汰,胜者才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理论上,在职业技术学校学到一技之长,能够对社会有贡献,就不该遭人歧视。

她认识一个芬兰老太太,丈夫和儿子都有阅读障碍。

丈夫做雕塑工作,为人设计壁炉,儿子是一位工程师。

“最简单的就是,不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成功。真正意识到,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对社会的贡献是无差别的。”李虹说。

校校妈李绿坛身边的每个家长各有各的忧愁,有的愁成绩不好,有的愁孩子性格,有的孩子什么都好,家长又愁他不爱吃饭,怕营养不够。

她发现每个家庭都有困扰,“总有一款适合你”。

“我认为他现在就是一个正常的小孩,阅读障碍是他身上带的一个特点,我不想治愈他,也不想改变他。”

李绿坛始终相信,阅读障碍不值得大惊小怪。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