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土豆”和“包子”想到的
今天翻看笔记的时候,发现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包子和土豆”,我不由得笑起来。
那是几年前的一节习作家常课,我让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写一个人。有些孩子开始不知道什么是特点,因此,我叫了班上的一些孩子上来。其中,第一次我请了一个高个子和一个矮个子上讲台,孩子们能够通过比较发现他们的不同点,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 之后我又请一个胖的和一个瘦的孩子走上讲台来,区分特点。孩子们又可以很快地说出了他们的区别。 到第三次,我叫了两个胖孩子上台来,这两个孩子一个肤色黑一点,一个肤色白一些。孩子们被难住了,因为这两个孩子都比较胖乎,都是圆圆的感觉。再也没有人举手了。
这时余文瑶迟疑了一下,举起手来说:"我觉得,北极匀像个包子,而魏国宾像一个土豆。"我开始是有些心领神会地笑了,是啊,北极匀长得白白胖胖的,而且笑眯眯的,可不就是一幅一只刚刚蒸好的小可爱的小包子吗?而魏国宾因为经常要在地里干活,肤色发黑,黑里面又透着黄色,看上去就像才从土里刨出来的一个胖乎乎的土豆,多么可爱的语言!但是,当时很多孩子并没有体会出来或者理解到宇文瑶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很茫然,可以看出:很多孩子还不理解比喻的作用,不知道怎样借助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本来,我很希望通过余文瑶这句话来延展一下,让孩子们抓住这个机会,让孩子知道怎样能够准确地抓住人物最鲜明的特点去写人。但是,转念之间又有点担心,担心有些孩子会因此产生一个毛病,学会了笑话别人,给别人起外号,所以,出于尊重北极匀和魏国宾的考虑,在班上大部分学生一脸茫然中,我收起笑脸,没有再把这个话题继续下去。现在想来有些可惜,班上的孩子错过了一次真正的理解人物的特点,并且用准确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的一个机会。在语言学习和品德之间,我似乎选择了品德,但其实品德还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兼顾,我错过的是一次孩子发展语言的机会。宇文瑶的语言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倾听,互相启迪,比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一对多的灌输、单调的教育要好很多,因为学生的学习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生生之间——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首先学会了某项技能,他(她)们的交流就像一架梯子,给班里中等层次的学生以思维等方面的启发(这是这一部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后他们又把自己的理解传递给下一个梯队,班级中学生思维和学习的高潮如海浪般有节奏地此起彼伏,相互推动,相互影响,课堂会因此充满生机和活力。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之间的交流沟通,班级的学习能力会提高很多。。
在课堂上,我们会经常“偶遇”这样教育机会,只是由于不了解其中的价值,或者不知道如何处理和取舍,人为地改变甚至切断课堂教学力量传送线路,我们又错过多少次像"包子与土豆"这样的教育孩子的机会呢?如果能抓住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件,去引导、去生发、启迪孩子的智力、情感,也许我们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越接近学生,越深入观察学生的表现,就越发现课堂有着看不见的力量在传递,教师学会触摸并理解教育教学的脉搏,就可以在适当的节点给予推动丶引导,形成共同学习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