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良作品插图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艺术之家

意境-山水画之灵魂

2017-10-16  本文已影响784人  国学空间站

中国山水画中所独有的意境美,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他们从山水画中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出入人生的准则、欣赏若有若无的诗意。意境给了他们驰骋想象的空间,满足了他们对于虚无缥缈的追求,因此,意境被奉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图片  潘文良作品

第一、中国山水画意境理论的内涵及发展

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指中国传统绘画通过对时空景象的描绘、对具体物象的描摹,在情与景的高度融会、物与我的相互观照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学领域,《易传》的“立象以尽意”和庄子的“言不尽意”初步探讨了“言”、“意”、“象”的关系,提出了“具体形象是否能够表情达意”的疑问,为意境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汉魏六朝时期,文艺理论的出现丰富了意境的内涵,神韵说、风骨说、滋味说等理论的提出对意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直接的启示作用。意境理论的真正成熟是在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最早出现“意境”一词:“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段话说明了作家在创作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意境才能真切感人。在王昌龄之后,侍僧皎然提出了“缘境不尽曰情”的观点,全面发展了意境理论。明代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直接使用了这一理论:“作诗三妙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到了清代,王国维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虑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深,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创作。”他认为意和境是创作文学作品时不可或缺的因素,无论是愉悦自己的身心,还是感动他人的心灵,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图片  潘文良作品

中国山水画萌芽于魏晋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人们对自然山水之美的发掘,一批擅长山水的画家及山水画论勃然兴起。由于时间关系,这一时期的山水真迹已经不知所踪,但是有关山水的画论却还依然存在,较为著名的有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这两部文献论述了山水艺术与自然景物的关系,主张山水画的创作要师法自然,但又不能摹拟自然的原貌,注重山水风景的内在精神,追求艺术化、情感化的山水境界。到了唐代,随着文学理论中意境概念的成熟,山水画理论中的意境概念也逐渐明朗,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论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大意而归乎用笔。”他认为“大意”是山水画得以成功的关键,但是对于“意”与“境”的关系仍没有明确的论述。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可忘笔墨,而有真景”“度物象而取其真”“真者气质俱盛”等观点,发展了意境理论。到了宋代,山水画的发展更加成熟,意境理论才真正形成,这主要归功于宋代山水画家郭熙,他在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意境这一概念,并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境界已熟,心乎以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这里的境界,表面之疆界,境地,实际上指图画所传达的意境。到了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城以有题,以下笔想头及有着落,反饶趣味。若使无题,由或意境两歧。”至此,意境理论在绘画领域已经自成体系。

图片  潘文良作品

第二、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审美特征

中国文人自幼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渴望建功立业,上报君王,下安黎庶,然而封建专制政体却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机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或者一生平平凡凡,胸中才干不能伸展,或者沉沦下僚,远离政治中心。在政治中不得意的他们便沉浸在山水清 音之中,希望通过山水的静默无求来遣散现实的苦闷,山水画便成了他们寄托心愿、托物言志的最好载体。春山如笑,秋山如妆,夏雨狂暴,冬雪寂寂,意境便产生于大自然的美好景致与画家妙笔的结合之中。山水画意境之美与诗歌意境之美、音乐意境之美等又有所不同,它离不开气、韵、思、景、笔、墨,同时又关乎情与物的结合、意与境的搭配这两个方面。笔者以为山水画意境在审美上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空灵美、诗意美、与人文美。

图片  潘文良作品

1、中国山水画意境之诗意美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为画增色,画为诗印证,诗画一致,乃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之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创作最高之境界。画中题诗或题跋是中国山水画所独有的艺术形式,它能较好地解释山水画意境的内涵,但是,真正优秀山水画意境并不是一幅题字或题跋所能够包涵的,它更多地通过山水画的构思、章法、色彩、形象等表现出来。山水画意境的诗意美,美在淡淡几笔,包含无限的情思,美在寥寥墨痕,生发无边的联想。正是这种诗意美才使得山水画具有了“韵外之致”、“画外之情”、“境外之感”。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诗意美表明了各种艺术之间的相通之处,诗意加深了山水画意境的内涵,而山水画凝固了诗人诗意的阐发,二者有机结合,为中国山水画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图片  潘文良作品

2、中国山水画意境之空灵美

中国山水画以水墨画为主,水墨画擅长用深浅不同的墨色来表现景物,用恰到好处的留白来提升人们的想象力,因此中国山水画便呈现出淡墨与空白相交融的状态。在淡淡的墨色和虚空的白色之中,一种空灵之美悄然生发,山水画意境的空灵美表现在以极其简化的线条传达丰富的意蕴,使人回味无穷。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清代邓石如也曾说过:“字画疏可走马,密不通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在山水画中对黑白的处理不仅仅是为了描绘景物的需要,同时也是营造山水意境的空灵美的需要。在悠闲宁谧的氛围之中,人们所能感受到的只有花开花落的无欲无求,云卷云舒的逍遥自在,人世间的纷纷扰扰仿佛不存在了一般,这不正是画家所要追求的境界吗?

图片  潘文良作品

3、中国山水画意境之人文美

中国历代的画家,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思想的影响,特别是老子的虚静无为和庄子的逍遥思想对他们影响颇深,此外孔孟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识也深深地植入他们的观点之中,他们在山水之中徘徊出入,在宇宙自然之间徜徉思索,浓浓的人文气息成为他们观照山水的底蕴,他们以德养志,以情观物,在山水之间寄托哀思,在云雾缭绕中抒发情志。在他们的画中,本来没有生命力的山水树木也知道遵从人间的礼法规范,也了解人间的喜怒哀乐。

图片  潘文良作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