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裂解大势所趋,废轮胎热裂解迎发展“热”
3月24~27日,由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主办的“第14届中国橡胶年会”在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召开。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橡胶行业会议,今年的会议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比利时、荷兰、中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的轮胎、橡胶制品制造商,原辅材料、设备供应商和贸易商等橡胶上下游相关企业近千人参会。
这届会议的主题是:“创新引领精益发展”。与会嘉宾,就橡胶和轮胎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宏观经济环境和汽车市场变化对橡胶轮胎业的影响,全球天然橡胶发展及趋势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度研讨。
热裂解大势所趋
会上,多位专家提到,在全球废轮胎处理压力日渐增大的趋势下,热裂解技术工艺的选择是大势所趋,值得深入研究和产业化推广。
瑞新通用董事长刘建波发言瑞新通用董事长刘建波在会上发言表示,我国2017年产生废旧轮胎约3.8亿条,废乘用车轮胎传统处理方式包括掩埋、直接焚烧、土法炼油等,经济效益低下,且可能产生二次污染。而热裂解与轮胎翻新、橡胶粉等物理处理方式不同,它是对废轮胎的化学再造,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最有前途的废乘用车轮胎处理方式。由热裂解技术处理废轮胎,可得到裂解油、炭黑、钢丝及可燃气等产品。研发环保性与实用性技术,将这些产品做精做细,经济附加值就会大大提高,所以热裂解技术具有很强的发展可持续性。
近年来,废轮胎热裂解产业走过“两头热中间冷”的发展历程。这一冷一热的过程中,热裂解领域发生了质的变化:废轮胎“土法炼油”作为产业发展的初级形式,给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保观念的改变,行业在重拳治理下冷了下来;如今再度热起来,是伴随着一批重大技术装备落地,加上在各大企业带领下,行业走入了环保与经济并行的智能化高质量发展途径。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目光。现阶段,国内不少企业,甚至包括多家大型央企,都在“跑步进场”,迈入热裂解领域,行业热度明显大幅提升。
实用性备受关注
会议期间,最受与会嘉宾关注的就是热裂解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环保性、安全性、经济性等问题,不少企业代表就投资运行中的困惑向与会专家寻求建议。
炭黑产品是行业高值化应用的最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产能产量都比较低,而过小的处理量难以支撑企业进行炭黑下游的深加工,炭黑产品品质不好,企业经济效益就不显著。此外,热裂解工艺所用装备和技术不同,所获产品结果也大有不同。
在更高的环保要求下,一些传统技术就无法生存,企业要新上装置就会增加成本,这就更需要企业对原料“吃干榨净”,挖掘产品的高附加值。废轮胎热裂解产品的高值化开发还有很大空间,比如,可燃气除了可用于为工艺自身供能,还有其它应用值得研究;比如,裂解油中也含有很多有价值的产品,有一定规模基础的企业可以研究对其进行深加工提炼;再比如,炭黑产品是否也可以再升级,在吸附、储能等各个方面展开思路,开发其作为碳材料的其它新型功能。
热情也需冷思考
行业关注度提高毋庸置疑是件好事,但行业发展热情高涨的同时也需要冷静的思考。好的项目容易出现一哄而上的情况,这往往是行业难以承受的。大干快上之后,是产能的闲置或过剩,紧接着就容易出现低质量的恶性竞争,劣币驱逐良币,这将成为行业的灾难。行业需要有合理的布局和科学的顶层设计;企业需要客观理智和深思熟虑后的稳健决策。大企业基础雄厚,应当在高端领域更多作为,小企业灵活多变,要找到合适的市场定位。热裂解企业应当树立做大做强做优的根本目标,按照高质量的路子走下去,企业才能经得起风浪。但无论如何,技术装备实现节能环保是前提!
当前国家倡导的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对行业发展是项利好,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危废处理行业目前属于半公益性的,今后还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围绕行业未来发展,瑞新通用董事长刘建波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打击“土法炼油”,净化市场环境,引导行业规范有序发展;二是规范废轮胎的回收体系,扶持回收利用一体化模式,在流通各环节设置资质许可制度,实行全过程监管;三是健全再生产品标准,拓展产品市场,裂解油、炭黑等目前缺乏标准,定位不明确,产学研用单位应当联合协作,推出行业标准;四是加强税费减免扶持力度,减轻企业经营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