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蜡斋:我们欠老师的,不只是一把戒尺
有一个外村的许老师,在我们村教书。因为妻子久病,他便钻研医术,常来家向我爷爷求教。有一次,我听他们聊天,爷爷说:“他不听话,就狠打,怎么打都行!”——这个“他”,指的就是我。
我属于老实孩子,上学期间唯一的一次挨老师打,就来自许老师。那是一个自习课,我手上起皮,傻呆呆地抠手指头。后脑勺挨了一巴掌,不重也不轻。许老师踱步过去,没有说一句话。
我记不得这次挨打是在那次谈话之前还是之后,但我坚信跟这次谈话并无关系。因为,那时候的家长和现在的家长一样,见了老师必然要谈到孩子的教育。不同的是,那时候的家长都表达一个意思:“不听话就打。”
无论好学生的家长,还是坏学生家长,这句话简直就是应有之义。淳朴的家长们,似乎也不会说别的客气话,用“不听话就打”来表示对老师的绝对信任和绝对授权。
那口气是坚定的,态度的诚恳的,绝非虚言。家长们坚定地认为,老师的打是对的,孩子被老师打并不心疼,他们会不问理由、毫无争议地站在老师这一边。
与直接动手相比,口头的“威胁教育”就显得太温和了。我只能说,现在的家长们啊,太容易“感到不适”了。
其实,老师的失落、失望、无奈、无力、愤怒等各种难过的心情,都来自一件事,那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不学习。如同你看到空调不制冷,电视机不出画面,WIFI信号连不上一样,面对的是基本功能的缺乏。
我们接受了很多先进的理念。比如,孩子不学习可以用技巧引导啊,可以用温情感化啊,可以用赏识鼓励啊,可以用理想激励啊,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啊。
家长们在政治领域毫无“民主、平等、自由”的认识,却在自己孩子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些并没有错,但与“体罚”、“训斥”并不矛盾。这些看似“先进”的“新”理念,一直贯穿在自古以来的教育中,从未缺位。
恩威并施,这是所有教育者的基本管理理念。即便拿着戒尺的私塾先生,也不是单纯靠“打”来管理的。“严师出高徒”的“严”,除了“严厉”还有“严谨”、“严格”的意思。
制止“捣乱”行为,很多情况下不能耽误时间。在课堂上不能及时快速制止,是对其他学生的不负责。有的学生一个眼神就可以奏效,而有的学生刚挨了一脚,老师还没转过身就又“复发”了。
即便一对一教学,一些情况下也需要给学生一点颜色看看,快速扭转局面,将孩子的心思转移到学习上来。
菩萨心肠,不避霹雳手段。是之谓也。
我们的孩子的心灵没有那么脆弱,就如同我们小时候一样。动不动就留下心理的阴影,动不动就摧残了幼小的心灵,其实是我们家长太脆弱了。矛盾的是,假如确实如此严重,那么如何解释你们推崇的“挫折教育”?
现在生活条件好,家长有足够的时间和物力让孩子过得舒服一点。“在家从来没动过一手指头,老师居然踹了一脚”,这种待遇的反差是新时代的新现象。
我们在接受新理念的时候,丢失了整体意识、全面思维,走到了教育理念的一个极端。只强调的“恩”,而忽视了“威”。在看待老师的时候,只看到了“威”的方法,而看不到“恩”的方法。认为“恩”的方法是正常的、应该的,而“威”的方法是反常的、落后的。显然,这是片面思维。
这不能单纯用娇生惯养来解释,说到根本上是对老师的尊重与否的问题。再深入一点,体现的是全社会对文化的态度。
在教育不普及的时代,文化的地位至高无上。越是没文化的老农,越是对读书上学看得无比重要,尽管他们未必有明确的认识,未必认为这是一条出路,而是出自对文化朴素的尊重。全社会都无条件尊重文化,这是不假思索的天经地义。
这种尊重投射到具体人身上,就是对老师和医生的尊重。老师和医生,被称为“先生”。指责老师,敲诈医生,如同不孝一样被人唾弃。这里面确实隐含着等级意识和威权意识,但这种等级意识和威权意识是正面的,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正能量”。
现代人片面理解“平等”、“尊重”,加上社会整体教育程度的提高,“文化人”成为普通人。教师,失去了神圣地位,被视为一种普通职业。于是,社会放大了教师队伍中的不良现象,将个例视为普遍。
老师的戒尺,被夺走了,老师不得不放弃众多教育管理方法中的一种。这些家长,本身就欠打。
我们欠老师的,不只是一把戒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