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折叠——通用货币背后的价值
安德鲁·尼科尔执导的《时间规划局》讲述的是主人公威尔获得一笔意外之财,本满心欢喜想要延长自己的生命,却被锁定为一起谋杀案的凶手,从而不得不亡命天涯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设定很老套,但这部影片很有趣的一点是,这个故事发生在未来世界,而在那个世界的通用货币是时间,人类的遗传基因被设定停留在25岁,过了25岁,所有人最多再活一年,但是人们有活下去的可能,因为他们的时间是可以交易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得时间,工作,借贷,甚至抢劫。慢慢的,时间就成为了那个世界的通用货币。在那个时代,拥有百岁人生的人就相当于现在的百万富翁。
那么,如果回到现实,我们的时间真的能够成为通用货币吗?我们能通过时间变得富有吗?
第一部分:货币的背后体现的是交易的价值。
先来看看真实世界中的货币是什么样的。中学的教科书上是这么写的:“货币有四大特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储藏和支付手段”我能衡量一个东西值多少;能促进交易;不用的时候能存着,这说明能选择自由的交易;还能用出去。这些所有的特点也指向了一个更大的作用,我们通过货币来达成了协调和合作,来达到了一种更加繁荣的生活。
货币重要的不是货币本身的价值,而是它背后交易的价值,我们不能抱着一堆纸去生活,对吧。我们是要拿它去换东西的。通过货币形成的交易有三大作用。
1.从双重偶然性变成了单重偶然性,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什么意思?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没有货币的物物交换的年代,怎么样才能达成交易?小A有一头牛,需要用来换羊,小B刚好有两只羊,正好需要一头牛。交易达成,这样的条件很苛刻的,我有一样东西,想要另外一样东西,你正好有另外一样东西,并且你要的我也正好有,真实生活要凑齐那么多正好,那真是得等到黄花菜都凉了。
而有了货币之后,小A只需要把牛换成货币,再拿货币去买羊。这带给了我们巨大的方便,这就是避免了双重偶然性?
2.降低了质检成本,以前要达成交易,需要双方都是专家,小A要能判断小B的羊是否健康,小B要知道小A的牛好不好,这又多了一个要求,双方还都得是专家,这个逻辑往外推,我们要达成交易,就得是各种事物的专家,这显然会很大的限制交易的数量。有了货币之后,就只需要是单方面的了解,再加一个通用技能,能判断货币是不是真的就可以交易了,质检成本大大降低。
3.前面两点就会使得交易量大增,交易量大增就使得我们得到了更多我们想要的东西,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事物的使用效率。生活自然变得更加幸福。
货币最终是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高效,再去看货币的四大特征,自然也有了别样的理解。1.能作为价值尺度,这是交易需要它去衡量价值。2.能自由流通和支付,货币是使用越方便,越容易携带越好,带着几斤铁币去买东西和带着几张纸币去买东西,到现在,甚至可以不用纸币,直接输入几个数字,连找零都免了,高下之分,自然一目了然。货币本身使用也是有成本的,我们想办法把携带成本,辨别成本,使用的时间成本都降低了,自然也是更能有效减小货币的损耗,提高它的使用价值。3.价值储藏,首先当然要能够保存下来,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什么时候用,给谁用,它的价值并不会因此受损。这是很大的提高了我们选择的自由度,赚够货币,有多余精力自然可以从事别的事,而不需要在特定时间,地点做特定的事。你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候去获得你想要的东西。今日你多打了猎物,换取了货币。等哪天你打不到猎物的时候可以用货币去换取食物。甚至都可以不用打猎,大家分工做事,所做的事的价值会通过货币体现出来,可以开展更大规模的更有效的分工合作。
我们的真实世界由于货币的出现,社会运转的效率大大提高,创造了更多的价值,那么我们的时间能够成为货币吗?我们能通过时间变得富有吗?
从现在的物理属性上来说,做不到,时间可以作为价值尺度,就像《时间规划局》那样,一切以时间来计价。但在现在世界中的时间,没有办法流通,没有办法保存,也没有办法支付。时间不是真正的货币,每人每天24小时,只能自己用。可是,时间的能够衡量价值的这一个特点便值得我们重视,在我看来,我们可以通过时间来衡量是否富有。
第二部分:时间能否衡量价值?
这里的富有,就不是拥有多少钱了,而是我们为货币所赋予的更大的那个框架——真实世界中的价值,它是效率和时间组成的。
我们在说效率的时候,其实就有个关于时间的前提假设,因为时间不能提取,不能转移,每个人拥有的总量也几乎是固定的,我们往往不把它当做一种真实的可用的资源。百度汉语上这么定义效率:1.一种机械或装置在工作时输出的有用能量与输入能量的比值。2.人或机器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的大小。
从大概念上是输出输入之比,输入可以是时间,金钱,资源等等等总和。小概念上是单位时间的产出,不管那个概念时间都是最大的不变量和很重要的衡量标准。
当然,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一件事物最终的价值,我不管这个效率多高,最终创造的事物是需要有价值,有意义的,这之中有时间的积累。用一个公式表示大概是这样的:价值=时间*效率。为什么这个公式可以正确,价值是一个概念,但它需要对应的是真真实实被改造出来,被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大的维度做一个一样的比较,有一个真真实实存在,被需要的东西,它也是时间*效率,那就是能量。
而能量是可以作为文明的一个衡量标准的。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在其代表作《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对比了各个不同文明的发展,以及不同时代文明的水平,得到了“能量”这一衡量标准。
在使用能量总量的背后,既反映出一种文明当时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出它能够创造财富,或者动员战争的可能性。虽然能量不是唯一衡量文明水平的标志,但是它是一个非常方便实用的指标。
在我理解中,价值类似于能量的一个抽象,它们都是将真实世界中的东西加以改造创造,使他们变得变成对我们来说更加有意义的事物。
时间虽然不是货币,但是时间可以创造价值,所以我觉得时间是可以用来衡量是否富有的。货币的背后带来的也是价值,虽然他们真实的物理属性不同,但是如果作为广义的衡量标准来说,他俩应该都可以作为价值的衡量标准的。这个结论在我们生活中也不陌生,我们总是会问,你觉得是时间重要还是金钱重要?答案不是唯一的,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里是给出了这么一个答案,注意力>时间>金钱。要理解也是简单的,毕竟价值还是需要人去创造,高效的集中注意力的创造可以省下时间,收获金钱,时间可以获取金钱,而这条路线不可逆。
第三部分:我们如何用时间衡量价值?
事实上,我们对于时间的衡量体系还是比较陌生和幼稚的,可能也就局限于做一件事花了多少分钟这样的认识了吧,这底层的逻辑和金钱的衡量标准是一模一样的,但是问题是,价格可以通过市场来定价,时间可以通过什么来定价?
我们说明了时间是价值的衡量标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怎么衡量?如果是金钱那套价值观,量化,一天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好使吗?我觉得没啥用,因为货币往往对应真实的价值,你的时间真实价值是多少,真不好说。
在开始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通过时间变得更加富有吗?”我们会发现,在这个框架下,我们可能很难变得富有,时间总量总是一定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一件事省下多少时间。
当然我觉得哪怕具体到做一件事花费几分几秒也没有多少意义,比如,我花了四五个小时写了一篇作文,其实这个衡量没什么意思,因为重要的是作文的质量。
也许我们并不需要一个太过精确的衡量标准,去看看背后的价值,有趣的是,我们人类尝试过一种更加强悍的方法,就是把别人的时间抢过来,从而在做到同样的事的时候,省下了很多的时间精力。
先来介绍一个概念——时间折叠。这是博物学者河森堡的首部作品《进击的智人》里提到的一个概念,这是一本2019年1月出版的新书,华大基因CEO尹烨说:“如果要选择关于人类历史杰出的著作送给同事,他可能会选择《人类简史》或者《枪炮、病菌和钢铁》,但如果要选择一本本土的著作,他会毫不犹豫推荐这本《进击的智人》。”
时间折叠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大约两百多万面前,人类祖先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MYH16,这次基因突变使得人类负责咀嚼的肌肉生长放缓,这是好事,意味着人类大脑生长发育受到的束缚更小,使得人类有了更大的脑容量,以及一系列更复杂的认知行为有了基础。但是问题是,这也意味着人类的进食的能力在减弱,咀嚼力下降,有很多东西就咬不动了,大脑进化是遥遥无期的事,人类是怎么做到选择这么遥远的进化而不是选择眼前的愉悦?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通过某种方式,实现了“时间折叠”,所以在人类史上上演了惊天的一幕,那些有着更弱咀嚼肌的个人在采取了某种行为之后。反而变得更加强大。
所以他们到底做了什么?在咀嚼肌被削弱之后,一些南方古猿以及一些稍晚时期出现的能人,把咀嚼坚硬东西这些费时费力的过程放在口腔外进行,用石器进行预处理,坚果的外壳被锤碎,强韧的纤维被捣烂,大块生肉被砸成肉馅,从而使得进食的过程变得轻而易举。而今天的大猩猩有着四五百千克的咬合力,吃东西却需要半天。猩猩的所有加工过程都是在自己嘴里完成,而人类却学会了借用工具的力量,用更短的时间达成了目标。
都是为了完成同一个目标,就是进食,对于猩猩来说,就是连续的,不能中断的,而人类开始借助工具的力量,开始把原本均匀光滑的时间,以各种方式,反复的折叠进各种物品。对于食物的咀嚼消化,我们不在需要花几十万年去进化出那种基因。我们只需要拿起石头,把食物砸碎,只需要拿起火把,把食物烤熟。天冷了,我们不在需要花成百上千万年进化出毛发,只需要把别的动物进化的成果取下来穿在自己身上。如果从时间维度上看,人类无疑是时间的富人,大自然需要极长时间才能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在极短的一个时间里就可以做到,甚至更好。这就相当于是把别人的时间抢了过来,我们通过工具造成了时间的折叠,在动物看来,我们是仿佛一下子拥有了超能力。
这给了我一个思考,我们是否可以用“时间折叠”来衡量我们的时间是否富有呢?我们借助外在的力量,能不能把别人用很长时间才能做到的事情在更短的时间内去完成。
其实时间折叠效应离我们不远,教育就是一种时间折叠,为什么需要一个好老师,因为一个好老师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一门课甚至一个行业最精髓的东西告诉你,这是在为我们折叠时间,我们抢了他们的时间。
跨界学习这件事要做到,也是和时间折叠的认知方式有关,就是我们都听过的二八定理,我们可以用20%的时间去了解80%的知识。当然,我们也老是听到对走马观花式的学习的谴责,说,学了一大堆,却什么也没有学好,有啥用?
其实二八定理说的不够具体,这个世界的真实图景是这样子的。我们真实世界的收益随时间的变化是向上的指数函数,不是均匀分布的,就是说,我们跨入一个行业,前期的收益是非常低的,“转行苦三年”,就是类似这种现象的概述,之后随着了解的深入,收益增长会越来越快,收益指数增长,而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越往上竞争越激烈,使得收益又会趋于平稳,之后的路不在有迹可循,每走一步可能都需要巨大的努力。
我的生活中确实很多次感受过这样的成长体系,我们总说的量变产生质变也差不多是这种感觉,在这里我就不过多阐述了。
所以走马观花和跨界学习的差别其实也在于,一个是在还没有获得大的收益的时候退出,另外一个是觉得差不多了,在一个相对高的收益点以及一个相对小的时间点,在那一个点退出。
可能在别人看来,我是没有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可能在时间维度看来,我们是在省时间,追求更多元的打法,本质上,我们的竞争也很有可能是信息的竞争,当然,必须得是有用的信息。这也是在对时间进行折叠,我们选择了更高效的那一部分。
从以上两个例子看,我觉得得到app是一个非常酷的产品,找一个好的老师用最短的时间告诉你一个领域最精彩的东西,是帮助我们实现了时间折叠。当然我觉得还不够酷,我们还可以再一次实现时间的折叠,通过对这个app换个用法。不是你讲什么,我来听什么,而是我想要什么,就去学什么。这是对信息的又一次精简,又一次的给自己省下了时间,顺带还提高了效率。为什么我觉得酷?当然不仅仅因为可以选择主动学习,主动学习的方式当然有,研究生就是啊,需要做什么研究,然后翻阅大量资料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我觉得酷还是因为我觉得一个知识类平台能够当做搜索引擎使用,这种效率,用一个我喜欢的歌手的话来说:“哎呦,不错呦”。
我觉得时间折叠和用分秒计时的最大差别在于,一个是善于借用更大的力量,而另一个太忙于改变自身,人类进化的优势不就是使用工具吗?相比之下,我觉得前者的思考维度更大,是我们如何用我们能用的一切方法去在更短的时间获得更大的收益。
总结一下。
1.货币能够创造价值,时间也能够创造价值所以我们在衡量一件事物的价值的时候,除了衡量钱,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试试从时间思考呢?
2.我们怎么用时间思考?我自己开的一个脑洞是,我们是不是可以想想自己对时间进行了多少折叠?我们能怎样更好的借助外在的力量去帮我们省下时间。
我说我要省下时间做重要的事情的时候,有人会对我说,“你以为你的时间值多少钱?”我不想去反驳,反驳太浪费时间了,我想说的是,我不知道我的时间值多少钱,但我相信我的时间是有价值的,我也相信我相信这件事本身就比不相信要好。再怎么样,我也不想把它当做一种固定的不变的廉价的废品去处理,自从有了时间思考的维度,我想,时间也是我的一种财富,它有价值,只是不一定是转化为钱的价值。我有我的自我融洽,当然,这种价值也一定是有办法转化成钱的,这也需要我逼着自己去接受现实的检验。逼着自己写作,走出那个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以实用为目的去学习等等各种方式来融入真实的生活,不过我想,真的转化出来的钱,时间依然是很重要的标准。
事实也是如此的,一般工作是在拿时间换钱。出书的版税,做产品是选择把一份时间卖出多份。投资不算卖时间,投资是在卖知识,知识是用时间创造的。后三样都是在用更短的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创造更大的价值,都相当于说,你创造相同的价值,用了更短的时间,这刚好利用了时间折叠。
而到了最后却只想说:“我相信时间有价值,只是简单的相信着,因为我的生活中离不开它,那么总希望它是有意义的,这样我才会更加珍惜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