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足球赛记事之 宿舍座谈满室欢乐
比赛临近尾声,还有两天就要离开这座美丽的城市了。想到在以后的某一瞬间与人谈起,宜昌的这十天是一场快乐的经历。孩子们离家的日子里,不知道想家没有,料到在家的父母一定担心着子女在外的饮食起居、身体情况。
晚来走进孩子们的寝室,看到几人坐在一起聊天,我凑进去与他们聊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陆续又走进了几个孩子,俨然成了一个小型的座谈会。没有严肃的话题,也不求明确的目的,只是提出几个趣味的思辨主题,带着学生们绕来绕去,算是打发晚间的时光。若说没有目的,那也不十分纯粹的毫无目的。看到孩子们平日里拿着手机不是游戏就是听歌,想通过几个话题测测他们的知识储备。性格不同的孩子们随意的坐在寝室的上下铺上,扫视一圈不难发现,有热情加入到讨论之中,还有一旁认真听着的,有两个学生还会偶尔发表突然想到的一些观点。当然,也有抱着手机沉浸在个人世界中的孩子。
谈话的内容十分松散,更谈不上有什么纲领走向。我只是随着孩子们的思路,自然让话题转化和发展下去。说到那里就到那里,这份自由亦是一种享受。在相互交谈中,加入进来的孩子们快速的动用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提出各种尝试性的破解方法。我是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这一典故开始提起,提出了一个两千年前就有的问题,“白马不是马。”学生们以为很简单,认为马不是包括了白马?“你怎么知道马包括了白马?”起先孩子们总是在经验层面上努力寻找各种证据来说明白马是一种马。在经验上的论证可以轻松的反驳掉。比如说白马与马有诸多的特征,来以此论证白马是马。以马和驴有诸多共同特征为例,就可以轻松反驳掉。发现孩子们缺少逻辑思辨或者说形而上学方面的训练。于是我提出了公孙龙的一个论证方式“白马是颜色与动物种类的组合,而马只是一种动物种类,所以白马不是马。”这个问题让学生们绕了半天。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点在于,何以判别此一物是白马呢?必然要符合白马的标准,或者说此物满足了白马的概念规定。那么天下的白马只有一匹吗?如果不是,那么白马则是一类物的总称。这类物有何基本特征呢?也就是白马区别于其他物的根本特征?运用分析法,不断明确分析对象且缩小范围,最终可以剖析出,白马有两个基本属性,白颜色与马。当然,这其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名”与“实”的分析,也就是“主语”和“宾语”的分析,没有给学生们展开。几个学生谈论的很是热情。
第二个话题讲了道德律的问题。讲了那个困扰康德的道德两难。关于道德两难话题,是伦理学中需要澄清和突破的难点。就拿打仗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国家召唤国民去侵略它国,那么去还是不去呢?不服从是叛国,服从就是屠杀人类。这是一种两难。孩子们纷纷的选择了不服从,认为生命是珍贵的。那如果是它国侵略自己的国家,是否要英勇奔赴战场与对方殊死搏斗呢?当然如果对方答应,如果不抵抗就不进行任何的破坏呢?孩子们纷纷的选择了奋起抵抗,不能亡国。此时又是国家主义为主的一种道德精神。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体会到了一些东西。
孩子们真的需要经过一些这样的思辨讨论,得到一些抽象思维水平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