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散文》散文✨满天星致远讲师团作业收录专题

【师友志】简书有个文言明

2022-06-15  本文已影响0人  五更泉

诗云: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简书有个文言明

【文言明语老师】是简书里的一位传奇人物,于我而言,亦师亦友。

“文言明语”是笔名,真名不知道,我也没好意思问,总觉得这跟问姑娘的芳龄一样,不礼貌。

但这事儿我真琢磨过:复姓里面没有“文言”;依老师的性格不会取个很像姓名却又跟姓名没有半毛钱关系的笔名;若只是“文言”,过于简单,既不科学,也不文学。

综上所述,我得出的结论是:老师的真名叫文言明。虽说是考而未证吧,但我的逻辑推理还是相当不严谨的。

要问我为什么琢磨老师的名字,那当然是因为我对老师感兴趣。喜欢一个人,别说是姓名,就连他家的门朝哪个方向开,你都想拿个放大镜在地图上找找看。

我是去年11月份跟老师在简书相遇的。当时我还是简书小白,往《乡村》专栏里投了一篇跟乡村多少有点儿关系的文章,被老师拒收。

老师私信回复:你的文章不符合要求,建议你看看我在专栏里发的公告,谢谢投稿!

我心想:这老师还挺厉害,有板有眼,拒稿说明像锁文提示一样又稳又准!

挫败感驱使我立刻点开老师的头像,放大,再放大,端详了老半天。

要不是没找到“一”字型胡须,我真想喊鲁迅先生的后人来滴血认亲!在造型和轮廓上,老师跟鲁迅先生同款共版、同频共振!

于是我又想,老师既然敢自告奋勇、明目张胆地扮演鲁迅先生,那老师跟鲁迅先生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读文言明语老师。

我从老师的文章中读出:老师是一个重情重义、认真勤奋、兴趣广泛的人。

怎么读出来的,我不说,我相信读过老师文章的人都懂。当然,也别问,自己去读,多读几篇,多读几遍!

那有人可能会说:老师在简书认认真真地写了635篇文章、近127万字,你怎么就读出这么一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呢?这也太水了吧!水读跟水更一样无形无色无味!

其实不然,“议论求少求稳求准”这一点儿,正是我在老师的文章里读到的,于是就在这里现学现用了一下。

我从老师的文章里读出的奥妙多得很,但我就是不说,谁读谁知道!

当然,有些奥妙是别人读不出来的,老师自己也不一定知道。比方说,读老师的文章,我发现了一个看昵称识人的诀窍。

简单说就是:昵称的字数是奇数的人写文比较随性;是偶数的人写文比较稳重。

这个只是说行文特点,不论优劣;只是说大多数,不论特殊情形。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琢磨,我不解释,因为解释权归我所有。

我从与老师的日常交往中读出:老师是一个正直、热心、有趣的人。

老师直截了当地拒了我的投稿,但反手塞给我两颗枣儿,给我那篇废文打赏了两个贝。

这老师有点儿意思,我当时想。于是后面我就拿出看家本领,精心设计构思,连续写了4篇乡村系列文章(《春望》、《夏闹》、《秋忙》、《冬闲》)。

由于种种原因,这4篇文章,《乡村》专栏准备推,但最终都没能推荐成行。

老师特意发了一篇评文,认真细心地点评了我的乡村系列文章,并说明了没推荐成的原因。

后来老师建了一个写作学习群,问我想不想进去。我说你连个会员链接口都没有,你弄这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干嘛?

老师说他权重低,拉会员,会员会吃亏。建学习群就是想拉一群人在简书里好好写文章。

哦,原来是我俗了,不单纯。我说那我支持你,虽然我也不怎么写正经文章。

就这样,我进了老师的写作学习群,从群里30多人时开始,一直潜水到现在的近200人。

中途有文友私聊想退群,说群里规矩太多,老师太严厉,发起火来能把胡子点着。

我说我知道呀,这是中心突出、性格鲜明嘛!我又不犯规,我脸也不发烫,烧不到胡子。群不散、我不走,你多保重!

我把老师在群里的讲课录音转发给群外的文友听。

文友说,原来文言明语老师说话这么幽默风趣呢!

我说,多新鲜,老师还会说快板、弹吉他呢!老师年轻的时候......

老师年轻的时候,其实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丝毫不影响我跟文友们胡吹神侃。因为我的想象和联想一直都在线,有时还在云端。

“那时的他还没剪去长发,常抱着一把破木吉他,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

这不,聊着聊着就唱起来了,直接串线到《春天里》。【歌文伴】、【歌诗伴】都是这么来的!武是一身轻,文是一根筋嘛!

老师常说在同学们的身上能看到他年轻时的样子。这话我深有同感。因为我在老师身上也看到了我退休后的样子。

这是真心话,有证据的!我把我退休后的样子捏成了“泉叔”,晒在了简书里的雷公寨上。

“择一城而终老”,不如择一人,看着他慢慢变老。读老师,我时常会想起鲁迅先生的那首《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有时脑海中还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在乌海的街头,一个老者身着长衫,走到一个小摊前,要了一碗面,吃得津津有味......

如果按我【小飘文】的风格往下画,那后面还得插入点儿故事情节或是几句对白,才算讲究。

微胖的面摊老板端过来一小碟大酱和切好的黄瓜丝,“老先生,您少放点辣椒油,容易上火,送您这个试试!”

老者微笑地点点头,“不错,来,加个微信,我拉你进群,免费教你写散文!”

老板略表歉意地一笑,“老先生,您看我这油乎乎的手,哪有机会提笔的嘛!”

老者有点儿不甘心,指着在一旁帮忙的老板的儿子说道:“换这小子也行,你家的面做得这么地道,咋能不配个学文的呢嘛!”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