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道西游之悟空出山

2020-10-31  本文已影响0人  梦想成真_ca08

王正贤文

午后的艳阳溢满整个校园,秋风敞亮的从墙壁半开的推拉窗间潜入屋内,夹带着新翻泥土的丝丝芳香,帘笼微动,氤氲茶气里,面前,便是摊开的半部西游。

无需多说,大家都能倒背着关于它的几个精彩情节,比如猴王出世,悟空学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智斗红孩儿,情困女儿国,巧过火焰山等等,一场接一场,热闹非凡,少年时读来心潮澎湃,孩子总对这些怪里怪气的东西充满好奇,明明生活在人间,却对仙界的故事羡慕不已。待心潮退却,重新翻过才发现所谓的神仙,原来都是世人幻化而成,等到看懂这一点,抬眼一望,自己俨然从一个黄发垂髫的少年,转瞬年近半百。

先看开篇诗词:混沌未分天地玄,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天地未分以前,混沌一片,鸿蒙突破,清浊呈现,于是万物各行其道,各履其职。

书中又说,“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每会该一万八百岁,……再去五千四百岁,……又去五千四百岁……”名著果然不虚,连数字都大得惊人,读来觉得尽是不实之言,不过细细一看这些数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十二的倍数,这样我们就比较熟悉了,因为一年有12个月,又有24个节气,从出生那年开始间隔12年就是本命年。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认为:如果将凡间的十二放大一些,就成了仙界计时法,将仙界的时间浓缩后,也就成了凡间。细品这些数字,只能证明,人生于世,不管多长,所谓的时间只是一个数字,而经历的成长才是一个关键。

因为,西游记中那些精彩的情节就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想那石猴,初入世间“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每读到此处,都欣然回味:从文法上讲,此处辞工句丽,骈散有致。联系上下,其意全在“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句中。

石猴的童年天真烂漫,没有受过胎教,没有过早的进入幼儿园,从它的身上完全体现了一个生命自然成长的过程,整天无忧无虑,饿了就吃,吃了就玩,累了就睡。这种人人理想的生活能有几时,文中只用“无甲子,不知年”一语带过,也就是不知过了多少年,此时的猴子也全然不知。想当初山崩地裂的巨响,也曾经将宁静的天界吓了一跳,但这也只是给神仙们已经习惯的慢生活多了一个话题,过后或许很快就把它给遗忘了,任凭东西。

猴子们的快乐在于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它们的世界里,全然没有“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让人听起来就有些着急的时间观念,这样的生活即使再过五百年,它只要在山中,就依然是一个猴子,所以这“山中”无疑就成了猴子们的快乐所属。

其实在很久以前,有一个苏姓大学士就一语道破玄机“只缘身在此山中”,从那时开始就有多少人困惑于这“山中”而终不得解脱,这“山中”,有的说成是世外桃源,并乐享其中;有的当成生命的站台,且匆匆而过。当然,这“山中”也成了佛家所言出世与入世的纠结点。

不知在山中过了多少年,一次,一个老猴子的死,让石猴产生想使这种快乐生活一直延续下去的想法,于是一个出山学习长生之术的打算在猴子的脑海里初步形成。

石猴从出世到出山,经历了生命中漫长岁月的一次质变。

待到后来,菩提祖师让它选填专业时,都因为技能与理想相差甚远而不遂。祖师的教法错了吗?没错!错就错在师徒两人对生命的本质认识不同:幼稚的猴子求的是生命的长度,而祖师给的却是生命的宽度——让它在有生之年修得一技之长,福载群生。试想,这不是另类的长生吗?可是现在的它思想依然停留在“山中”:只愿做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猴子,并且快乐到永远。

这就像一个到了学龄的儿童到了校门口,回头问家长:里面有好玩的吗?有好吃的吗?有大型游乐场吗?有动物园吗?有动画片吗?……家长郑重的给他说:孩子,你说的这些都没有,到里面你就应该好好学习,做个真人。这时候孩子就可能会“哇”的一声大哭,“不去,不去!”在地上打滚撒娇。

这和石猴当初的“这也不学那也不学”有何区别?

其实大人们都知道,等孩子学业有成,他要啥有啥,但要让他知道这些,总归要一个过程。

是的,必须要有这样一个过程:让石猴体会世间不只是跑跳腾挪,还有笙歌艳舞;不只是餐风露宿,还有奇珍佳肴;不仅有山林里的快乐,也有市井间的热闹。

花果山曾经是他的天下,可是必须还要让他知道:山外,还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于是他跟随师傅埋头修炼,并获得“悟空”名号。不知不觉中,功夫已满,菩提祖师发了一个派遣证:哪里来哪里去,他自然又回到原籍花果山。

山还是那座山,猴还是那群猴,可是猴王的座位却被别人争去了,怎么办?

悟空在斜月三星洞的菩提祖师那里学来的技能终于变成了争王称霸的资本,他毫不犹豫的打败了混世魔王,轻易而举的争回了猴王的宝座。一战成名后,花果山的孙悟空逐渐成了附近山头的总舵主,习惯并享受着众猴的崇拜。在此期间,他还结交了一些大伽级的仙怪,如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等,在众怪当中,牛魔王最为厉害,后来悟空在取经路上,还和他有过一面之缘,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悟空的变化,在于它没有真正的修得心境,后来有人仔细分析“斜月三星”这四个字,其暗指的就是“心”字,其本意在于修身与修心并举,无奈悟空没有认真领会其本质所在,他只学到了认为很重要的本领,而将心性的修炼放在一边,这才有了后来的齐天大圣大闹天宫一出,这也是后话,先不说。

我们知道明朝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很了不起的朝代,四大名著有三部就出自明朝,并且还出了一个圣人,名叫王守仁,通常都叫他王阳明,他的主要贡献就是发明了心学,按年龄算王阳明要比吴承恩年长十几到二十几岁,从地域上来说吴承恩在今江苏淮安,王阳明在今浙江余姚,两地相距500公里,直到后来王阳明跟随他的父亲到了京城,两人相距更远。如果吴承恩不是让孙悟空在斜月三星洞里修炼的话,同年代的两人几乎毫无瓜葛。

问题就在与“心”字有关,是纯属巧合吗?任何一种思想,不会从天而降。因此当时肯定有一种无形的意识形态,同时影响着两个人,后人一致的说法,这种无形的力量就是程朱理学,最初王阳明就从研读理学中的格物入门,加上他天资聪慧,志向远大,不成功都难。而吴承恩也算才子一个,虽然科举不第,可是也受到理学影响,对心学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有些皮毛的了解,因此两个牛人虽相距甚远,但一个身继绝学,一个怀抱利器,同时代的文人思想更容易相近,再自然不过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混世魔王打斗的过程中只见孙悟空“见他凶猛,即使身外身法,拔一根毫毛丢在口中嚼碎,望空喷气,叫一声“变”,即变做三二百个小猴,周围攒簇”巜西游记》中,这种新型战法比古神话里的三头六臂更胜一筹,因为这些小猴子已脱离本身,自成一体。更有意思的是,孙悟空还能对这些猴子收放自如,且收放过程皆由心起,小猴子自然也是形由心生。这一个细节体现出来的思想和当时的主观唯心也是一致的。

至此,一个从出山去学习长生不老技艺的石猴,因为内心欲望无限膨胀,终于成了一个自认为全世界都该臣服于他的山大王,因为没有修心,最终脱离了那天真烂漫的本性。那个昔日“采山花,觅树果。朝游峰洞,夜宿石崖”的美猴王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不可一世傲气冲天的绿林首领。

夜色降临,当西天将最后一抹亮光给隐藏起来,我不紧掩卷长思:出山后的悟空是长大的标志?成功的典范?还是歧路的始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