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思维的蜜糖,也是毒药
大脑喜欢概况和归纳,乐于用固定的模式理解世界,而语言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
语言为各种模式提供了标签,可以让我们快速的理解世界,比如“汽车”代表一种模式的物体,看到“汽车”我们大脑中就会闪现出与之相符的实物图像。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即使面对复杂的情境,也可以用一个词描述,而且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词快速感知到实际的情况,比如“车祸”就描述了一个与车辆和人相关的复杂场景,根据这个词我们可以联想到现场的混乱不堪,有车辆破损,有人受伤等等。对复杂情境的总结概括,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再创造出对应的词语,可以让我们快速感知它,这对交流、对个人的快速反应都有很重要的帮助,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语言同时也会成为枷锁,限制我们的思维。我们往往只重视一个结果,而懒得深入去了解它。对于复杂的事物,我们只想知道它叫什么,比如说区块链、5G,很多人都在谈,但是它们所代表的具体是什么,没有多少人清楚。如果我们的角色决定了不需要深入了解它,这样处理不仅没有问题,还会非常有利,因为这可以节省大脑能量。但实际上,即使是息息相关的概念,我们也很容易就放弃深入思考,这会造成很大的麻烦,比如别人问你的专业是什么,你可能随口就回答出来,如果这个人很好奇,又继续问这个专业都学哪些东西,是干嘛的,未来能做什么?可能很多人一时间也解释不清楚,场面就会十分尴尬。
还有就是专业里的一些名词,如果只满足于表面上的认知,在做研究或者工作时就很变得很困难。同样是一把刀,有的人看到的是刀的整体,有的人看到的是刀的组成、重量分配、材质以及各部分的功能。大部分人是前者,包括学习“刀”这个专业的人,因为整体就已经能够使用并描述它了,但如果设计一把新刀,明显后者才会更加顺手。
凡是硬币都有两面,果然是颠扑不破的道理。语言提高了感知世界的效率,却也会麻痹一个人的思维,令其无法更加深入的理解。这是一个警示,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拒绝似懂非懂,深入的思考才会让自己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