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随笔专栏旅行

1983·秋,长江之歌(2):家乡——我梦中的归宿

2020-10-01  本文已影响0人  完璧

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10月1日:重庆


        经过一夜在成渝线列车硬座上似睡非睡的苦楚之后,轰鸣的有节凑的车轮声,终于叩响了川东的黎明之门。这时,我们意外地在车窗外,发现了旷野里一片雾霭,似乎有星星在天边闪烁——“是星星么?”常识提醒我。隐约地,可以看见修竹玉立,林木婆娑,长江滚滚东流。哦,我蓦然明白,那闪烁的“星星”是江岸的灯光呢!它们忽而在头上,忽而在脚下,这里那里,点点缀缀,尽显雾江之神秘迷人、朦胧妩媚。

【相关链接】 长江岸边(本文作者拍摄于2007年)

        此时作为“诗人”的我(自以为如是,别见笑哦),不免诗兴大发,就着列车的节奏,胡诌了小诗一首:

《黎明雾长江》

黎明,我奔驰在川东的丘林田园,

眼睛,对那奇妙的雾霭一闪一闪,

哦,深秋,我们匆匆见面,

来不及问候,也来不及寒暄。

天边哟,一点两点,一群一片,

是星儿在忽闪?

是银河落脚边?

隐约中,我瞧见——

一条大江澎湃向前,

把星光裹进流水,

把萤火嵌在打鱼小船。

修竹儿,剪影倩倩,

大树儿,傍水依岩。

咦?山头上,霓虹团团,

似乎等不及雾儿飘散。

太阳啊,就要出巡,

照耀我跑进绿色大自然。

“铁龙”噢,你歇歇脚,

我想啊,做一缕雾儿,漫游缠绵。

        早上,火车在重庆沙平坝站停下。让人惊奇的是,火车头直接抵住车站,在别的城市,这种奇观是看不到的哦(事实上我们已经不惊奇了)。

        我们在嗖嗖的凉风中,提着行李往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姑妈家去。沙坪坝,小龙坎,汉渝路,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那是我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解放碑,长江大桥,嘉陵江畔,那是我长大后魂牵梦绕的地方……我以我为重庆人而骄傲,以重庆为根而自豪。

【相关链接】 20世纪50年代,父辈们在重庆大学合影(家族照)

        1929年重庆大学由刘湘创办。1935年被批准为省立大学。1942年更名为国立重庆大学。1942年,学校成为一所文理工商法医诸学科俱备的综合性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学校成为国家高教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列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5月,原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重庆大学。

      (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20世纪约50年代末、60年代初,本文作者与祖父、姑父、姑母们在一起。背景为重庆小龙坎汉渝路的家(家族照)

鹅岭公园:20世纪50年代祖辈和父辈们(上图)、1979年表哥与本文作者(下二图,左为鹅岭下的重庆老街)(家族照) 鹅岭公园(本文作者摄于1995年)

        鹅岭公园,前身为礼园,也称宜园,位于重庆市渝中区鹅岭正街。清宣统元年(1909年),宜园由云南昭通府恩安县盐商李耀庭、四川通省劝业道重庆府劝业员李龢阳父子,耗银10万两开工建造 。

        1939年初,鹅岭公园飞阁始建;同年夏天,蒋携夫人住进飞阁 。

        背倚山城,地处长江、嘉陵江南北挟持而过的山岭上,南临鹅岭正街,接主干道长江一路,北部边缘为渝中半岛脊线,占地面积66254平方米,有南、北两个入口;主要景点有绳桥、艺卉园、瞰胜楼、广岛园、桐轩、烈士墓、三友亭、夕照亭、莲池长廊等。

      (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重庆北温泉(本文作者爱人摄于1982年)

        重庆北温泉景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北濒嘉陵江,南倚缙云山。其前身为温泉寺,初建于南朝刘宋景平元年(423年),重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1927年,卢作孚于此创办嘉陵江温泉公园,增建温泉游泳池与浴室、餐厅等旅游设施,后更名为重庆北温泉公园。

      (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重庆南温泉(本文作者摄于1995年)

        南温泉位于巴南区南泉镇花溪河畔,温泉发现于明朝,始建于清朝,为碳酸钙镁钠型温泉,水温39~42℃。由于温泉周围环境优雅,森林密布,且不易被日军飞机侦察到地面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蒋介石、林森、孔祥熙纷纷在温泉旁建立修养和避难寓所,如今成为众多抗战文化遗址中的一部分。

      (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本文作者在重庆长江大桥下留影(摄于1979年春)

        重庆长江大桥,又称“石板坡长江大桥”,是中国重庆市境内连接渝中区与南岸区的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是长江中游第一座特大型城市公路桥,也是重庆市西南部的城市主干道的重要构成部分。 

        重庆长江大桥于1977年11月26日动工兴建;于1981年1月26日通车运营; 于2003年12月28日复线桥动工建设;于2006年9月26日复线桥通车运营。

      (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本文作者在重庆解放碑留影(摄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 解放碑(本文作者摄于1995年) 解放碑(本文作者摄于2007年) 解放碑(本文作者摄于2014年)

        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 简称“解放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商业步行街中心地带,是抗战胜利的精神象征,是中国唯一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

       纪念碑于1946年10月31日动工,1947年8月落成。1950年10月1日,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为“人民解放纪念碑”题写碑名。

        2000年9月,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本文作者在重庆市人民大会堂留影(摄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 重庆市人民大会堂(本文作者摄于2007年)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173号,于1951年6月破土兴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 ,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的大跨度结构巧妙结合的杰作 ,也是重庆的标志建筑物之一。

        1987年,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和伦敦大学编写的《世界建筑史》中,首次收录了新中国建国后的43项工程,其中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列第二位。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因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9月,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红色旅游:红岩村、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本文作者摄于1995年)

重庆大轰炸遗址(本文作者摄于2007年)


       走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校园中,大树成林,陡梯突起,颇有登山之状,实在有些阴森怕人。重庆的起伏不平是有名的,楼与楼之间高低错落,以至形成此幢七八层楼与另幢一二层楼同处水平线上的奇观。

        姑妈家在校园边一幢新建楼房的五楼,一套四间,两个阳台。站在阳台上眺望四周极是开阔,流水田园,绿荫掩映,令人十分舒畅。与姑妈一家短暂团聚,洋溢亲情,午饭后稍事休息,便准备乘车前往朝天门码头。船票是请姑妈帮助买好的,因为第二天早上就要开航,所以得去码头客舱过夜。这也是旅行计划中节省开支、缩短行程时间的一招,日后还将有以夜行船代客店住宿的投宿兼行进的旅行方式。

【相关链接】

        下到朝天门码头,要走一段很陡的坡道,两边的商铺餐馆,与道路形成一定的夹角,很是特别,街边店铺门前的桌椅,都是倾斜着摆放,外地人坐在上面感觉相当不稳。

通向朝天门码头的陡坡(本文作者摄于2007年)

        尽管,如今的重庆,道路已是四通八达,高架桥(路)遍布,人们出行非常方便,但还是有很多时候需要爬坡上坎,外地人也常说重庆“上半城、下半城,上上下下走死人,爬坡坡,梭坎坎,重庆地无三尺平。”因此,山城的“棒棒军”们也不时可以见到,几个或单独的“棒棒军”,穿梭在马路上,圆形的竹扛两头挑着货物,挑担人或单衫或赤脖,冒着汗珠的脸被晒得黝黑。

瞧,主顾在前,“棒棒”在后(本文作者摄于2007年)

        你看, 一群等候在路边的“棒棒军”,其期盼的眼神给人深刻印象。与他们攀谈时,我同他们侃电视剧《山城棒棒军》,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可以很方便地拍照,表现这些“棒棒军”们的勤劳和质朴。

等待顾客的“棒棒军”(本文作者摄于2007年) 正在休息的“棒棒军”大哥(本文作者摄于2007年)

        下了陡坡就是朝天门码头了,不过要上客轮,还得走下一段宽阔的石梯,行走时行人是居高临下俯瞰着江面。这便是电影《巴山夜雨》中,小张渝走过的石级了。看见缆车,不免勾起回忆,那时每到重庆,在沙平坝火车站下车后,就会坐上缆车,缓缓地爬上高坡,这才真正地感觉是在重庆了。

朝天门码头(本文作者摄于1995年) 朝天门码头(本文作者摄于1995年)

朝天门的缆车和码头(本文作者摄于1995年) 朝天门的缆车和码头(本文作者摄于2007年)

        建成于1953年的两路口缆车,是重庆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条缆车线路,建成时日客运量为9000多人,上世纪80年代改造后日输送旅客高达5.8万人次,是当时主城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随着1996年皇冠大扶梯(重庆网红打卡地)建成营运,两路口缆车退出历史舞台。

      (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朝天门码头长江上停靠的客轮(本文作者摄于1999年) 朝天门码头与长江上的船(本文作者摄于2014年) 朝天门码头(本文作者表妹摄于2019年) 朝天门码头(本文作者表妹摄于2019年) 在朝天门广场,看嘉陵江及两岸风光。远处是黄花园大桥,连接着江北与渝中半岛(本文作者表妹摄于2019年) 朝天门码头及两江汇流处(本文作者摄于2019年)


        跨过了跳板,我们在四等舱的铺位上安顿下来。因为提前登船留宿,所以收了我们3元/人的费用。此刻,时间也差不多由黄昏逼入黑夜了。

        扶舷而立,任由夜风吹拂,心中爽快无比。但见江水湍急,两岸灯火如灿,长江237号调度艇往来于江中,不时鸣响着长长的汽笛声,江面便顷刻传来滑动的回声。朦胧中,似乎调度艇正在指挥货舱装载货物,而我们乘坐的“东方红327”号客轮的底舱就是货舱。穿着红色救生衣的装卸工们,揭去码头货物堆上的防雨帆布篷, 搬起装有蕃茄酱的纸箱往传送皮带上放,并不时吆喝着,一个戴圆边帽的工人正把一支支竹签放在货箱后记数。瞧他们干得汗珠子炸裂,索性脱了衣服光起膀子来,救生衣自然也抛弃一旁。

        这时,我抬头见到夜空中只有一颗星星在闪烁,是在为苍茫夜空值班的吧。奇怪,那众多的星星哪里去了?沉吟片刻,来诗一首:

《夜宿》

客轮悠荡朝天门,栖身权作留宿人。

扶舷频频眷望处,一江碎火绕笛声。

        (待续)


        注:此文(原标题《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为了标题更具时代背景,也更加含蓄和洗练,故改之)是记叙散文体裁中的游记,且是沿着时间场景顺序,以日记形式和场景变换为行文结构(进行连载);同时,为了使内容更加丰富,采取“时空叠加”的方式,加入了同一空间的不同时段的内容。

        本文为作者断续历时11年于1994年底完成,然后压箱底25年;2019年第一次修改,增强了文中历史事实、时代特征、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史料性与真实性,尽可能做到顾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2020年6~9月第二次修改,对第一次增改再次补进文史地情内容,进一步加强了行游中从感受到感悟的内心演进,并修辞润色完善;全稿约8~9万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