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FSAE2014
FSAE,就是formula SAE,“是一项面向大学生的综合性工程教育赛事”。
我从大一下就进入了我们学校的车队——“上海交大赛车队”(还没有冠名赞助,不过我相信以后会有的!)第一年在车队选择了CAM组,即计算机辅助制造,但是这个组对于刚建立的学生车队来说太奢侈了,于是一个赛季后我们解散了。。这次我选择加入车身组。
回忆车身组这一赛季,在工作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读大博给的论文,找到一种优化碳板三点弯曲实验的方法。可惜最后做实验的时候我没有在场,就没有应用我的方法。
主要是因为我没有足够积极的推进这件事。对工作push的不是很紧也是我在这个赛季里犯的一个挺大的毛病。课上学过了lead your leader 之后我想我之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问题了。
2.我最主要完成的工作就是设计并制作了尾翼连接件。这个赛季是我们第一年加上空套,几个学长和空天学院的同学负责翼片的设计,我就接受了连接件的设计。
一开始就是要了解空套相关知识了,我主要是看国外车队的图片,大概读了学长给的有关论文。有了一些比较基础的idea之后,我选择用六根杆、八根杆或者再加一些拉索的方案。首先因为第一年需要保守设计,在我收集的资料中,以上模式是最为普遍的,最为成熟的,占了90%以上;其次第一次进行相关设计,对空套的实体并没有相关概念,学长们也希望我做最保险的工作。
下一步是完成线框,完成线框设计中最大的一问题就是我不知道怎么确定我的线框是稳的。尝试过很多方法,例如画图手解,学习土木的空间杆系的课件,尝试利用某些专业软件。不过都没能成功,最后只好大概估算认为是稳定。不过在我大二下学完了《Engineering Mechanics AN INTRODUCTION TO DYNAMICS》之后我终于会用matlab对他进行分析了,下一赛季一定会这么做的。
其次完成整套系统的建模,中间主要找悬架组的学长咨询,学习了悬架杆系的具体结构,完成了我的建模,中间还要考虑和其他部分的干涉、共用问题。不断修改模型,前后可能持续了三四个月。我寒假学会了参数化建模,相信以后再做同样的工作会非常省事的。
还有这些杆和车身、翼片的连接,具体工艺方面的考虑。因为我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制作过程,所以主要靠咨询学长,查阅国外车队写的论文,学习相关飞机翼片的制作等等,进行尾翼上的连接座设计。
优化连接座(对机械性能的考虑)和考虑对国内加工水平的友好性,其实这个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出图,审图,联系加工商,加工购买所有部件。出图也是前后改了好几遍,最后非常规范,不过当我在淘宝上找加工商时候,发现淘宝上这些加工商机械素养其实并不高。
完成组装,组装的时候我不在学校,就由其他同学帮助我完成。最后实际做出来证明我的设计还是不错的,除了有些加工商还是对公差的控制能力很差之外。
3.中途还收到过设计夹具,制作模具,对付碳纤维的工作,鉴于他们与设计关系不大,或者我做的深度不高,就下次再总结了。
超结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