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诗歌
识记: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应用:“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1)在思想上,这时期由于儒学地位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
2)在文学方面:一改汉代诗学是经学附庸的传统,而转向非功利的抒情,诗歌创作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这一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第一节 首开风气的曹操
理解:曹操生平、思想性格与其诗歌创作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知道乱世用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用刑名法术之学。精通音乐、书法、围棋,为人简易。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应用:曹操的诗歌创作成就
1)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2)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但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
3)曹操的诗大都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磐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第二节 建安之杰曹植
理解:
① 曹植的生平及性格
曹植,曹操子,曹丕弟。他从小被曹操所喜爱,曾想立为太子,后未果,因此受到曹丕嫉恨。最终在曹丕的迫害下,忧愤的死去。
史称曹植聪颖过人,在军事上也有一定才能和信心。但是,他的个性却过于真率。超凡的才华与不羁的性格,使他一方面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却因恃才傲物而饱受压抑。
② 曹植诗歌创作分期
以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
后期: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
应用:
① 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通过写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气势豪放而情绪昂扬。
2)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笼罩着悲愤抑郁的气氛。
② 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植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
1)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
2)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的诗既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形成了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3)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上。
4)曹植诗歌艺术成就还表现为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其诗作不仅出现了句子,还出现了律联。
5)曹植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
总之,曹植的诗歌艺术对后世影响,博得极高的评价。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识记:
① 建安七子
孔融《离合郡姓名诗》,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王粲càn《七哀诗》3首、《从军诗》5首,徐干《室思》,阮瑀yǔ《驾出北郭门行》,应玚chàng《斗鸡》,刘桢《赠从弟》3首
② 王粲生平
王粲少有才名,博物多识,却因容貌不佳为刘表所弃。建安十三年归附曹操,官至魏国侍中,参与兴造典章制度。代表作《七哀诗》3首
③ 蔡琰yǎn的生平及其作品
汉末著名学者蔡邕yōng之女。经认定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一首
理解:
① 曹丕生平及其情感特点
曹丕,曹操次子,31岁立为魏太子,34岁代汉自立。代表作《燕歌行》2首
他的经历虽不如曹操丰富,但他博学多识,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人生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② 曹丕对七言诗的贡献
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③ 七子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分期
建安七子的年龄虽不一样,但其个人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都可以约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处在汉末动乱之中,目睹生民忧患,个人生活也颠沛不安,所以前期作品往往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后期七子先后归附曹操,除孔融外其他都仕途顺利,生活平稳,所以往往表达对曹氏政权的拥护,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④ 七子不同的文学成就
孔融成就主要在散文;诗歌成就最高者为王粲、刘桢,王粲的赋也写得很好;徐干诗文兼善;陈琳、阮瑀在章表书记方面的成就比其诗歌创作要高。
⑤ 王粲诗歌的内容及其以上特点
王粲是七子中诗、赋最佳者。
王粲前期诗作的内容,多抒发志士怀才不遇之悲愤,与反映战争离乱引起的凄怆之情,代表作《七哀诗》;后期则更多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代表作《从军诗》。
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美,局面阔大。
⑥ 刘祯及其《赠从弟》(其二)
代表作为《赠从弟》三首。
《赠从弟》(其二):以松柏之本性喻志士之节操,写得虎虎有生气。
⑦ 陈琳及其《饮白马长城窟行》
陈琳,曹操的军国书檄,多出其手。
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全诗吸收乐府民歌之写实精神,用精彩的对话,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沉痛悲切。
⑧ 阮瑀及其《驾出北郭门行》、《咏史》
阮瑀,少学于蔡邕,精于音乐,为曹操掌书记。
他的《驾出北郭门行》,写孤儿受后母虐待,显然受汉乐府民歌《孤儿行》的影响;
他的咏史诗,则改变了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的面貌,开启了后世左思咏史的先声。
⑨ 徐干及其《室思》
徐干,曾为五官将文学。
代表作《室思》,拟写思妇怀人之绪,后人评为“语气特低婉”,“婉笃有十九首风骨”。,
应用:
① 曹丕诗歌的艺术特点
1)曹丕的诗歌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委婉含蓄的纤丽清新风格。如《燕歌行》。
2)曹丕一些述怀之作,则写得清俊悲凉。
② 蔡琰五言《悲愤诗》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内容:蔡琰的五言《悲愤诗》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汉末苦难动乱的年代,艺术地再现了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全诗长540字。开头写董卓之乱,诗人及难民被掳后的非人遭遇。之后写在匈奴时想念父母,被赎归时又不忍割舍孩子的肝肠寸断的巨大痛苦。
艺术特点:蔡琰的五言《悲愤诗》在艺术上获得了极大成功。
首先,它是一位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
其次,能够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作用。另外,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有史诗般的效果。
第二章 正始诗歌
识记:正始诗歌的时间断限
正始诗歌,实际是指魏明帝青龙元年(233)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这段时期的诗歌。
第一节 正始时代与诗歌创作
应用:
① 政治时局对正始诗歌创作的影响
正始时期的政治时局是影响士人心态及他们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司马氏篡位后,政治上大杀名士,在极端黑暗的政治恐怖下,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归于破灭。所以在诗歌创作上,一方面用韬晦曲折的方式批判名教中人的虚伪龌龊,完全失去了建安诗歌鲜活明快的特色,代之以沉痛委曲的风格;另一方面,由于对现实社会的失望,转而追求一种理想中的人生境界。
而且由于玄风的影响,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一种老庄人生理想的倾向。
② 玄学思潮对正始诗歌创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玄学思潮对正始士人心态及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重大。
1)正始诗人,往往都是崇尚老庄的士人,他们大畅玄风,建立玄学理论,开始了一个思想史上的新时代。他们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把老庄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诗中来。
2)玄风对正始诗人的另一影响,就是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正始诗人对人生做哲理的思索和哲学的观照,从诗歌的抒情向诗歌的哲思发展,在诗歌中注重表现哲理。
第二节 阮籍与嵇康
理解:
① 阮籍的生平与思想性格
阮籍,阮瑀之子。史称其“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他本有心用世,以才高自居,但是司马氏的大杀名士又使他十分恐惧,所以阮籍采取了不积极合作又不坚决斗争的依违避就的态度。代表作82首《咏怀》诗
② 嵇jī康的生平与思想性格
嵇康,史称嵇康“早孤,有奇才,人以为龙章凤姿。”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
应用:
①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首先,《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因为阮籍是用深刻的哲理思索观照人生,所以他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更深入。
其次,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玄远朗澈的境界,富于神话色彩的瑰丽景象,以及清丽流畅的语言,使读者获得一种清逸玄远之美的感受。
阮籍的《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② 嵇康诗歌的艺术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首先,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其次,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这种充满激情的语言,有很激切的批判力量。
另外,嵇康还能脱开《诗经》,在四言诗中另辟蹊经,别具一格。
第三章 两晋诗歌
第一节 太康诗风的总体倾向
识记:
① 陆机生平
陆机,陆逊之孙。少有才华,文章冠世。曾为平原内史,太安二年,为成都王司马颖所杀。陆机的赋胜于诗,
② 潘岳生平
潘岳,荥阳中牟人,后被孙秀诬为某乱,被诛,夷三族。代表作《悼亡诗》
理解:潘岳《悼亡诗》的特点
潘岳的诗歌在追求辞藻绮丽方面与陆机相同,但他却不像陆机那样深芜,语言较为浅近和流畅。他的《悼亡诗》极富感情,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因此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应用:
① 太康诗风的形成
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80年统一中国,改元太康。此后二十年左右比较安定,因此,建安时代的慷慨悲歌和建功立业的博大胸怀从诗歌中消失了,转而向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的形式技巧方面发展,形成了“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的太康诗风。
② 太康诗歌内容的特点
太康诗风在内容上的特点之一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
太康诗风内容特点之二是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由于太康诗人缺乏直面人生的激情,所以在诗歌内容上只得求助于古人。
③ 太康诗歌艺术形式特点
太康诗风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则是“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一是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
二是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以陆机为代表。
三是描写更加细腻。
④ 陆机诗歌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陆机的代表作是《文赋》。
1) 陆机的诗歌语言的华丽排偶是最明显的。
2) 就诗歌内容来说,陆机拟古之作很多,也有许多酬酢之词。
第二节 刚健诗人左思与刘琨
理解:左思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左思,出身寒微,家世儒学。他貌寝口讷,不好交游。构思十年,成《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左思是西晋诗坛第一人,代表作为《咏史》八首。
应用:
①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首先,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
其次,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极其强烈,对贫士失志极为愤慨,一股磊落不平之气迸发于诗中。
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他的诗歌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
另外,他的咏史诗,一改班固创为《咏史》时的质木无文,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烈深切,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怀抱,使咏史诗有了新的飞跃。
② 刘琨经历及其思想的转变
刘琨,史称他“少负壮志,有纵横之才”,年轻时参与贾谧“二十四友”之列。36岁时为并州刺史,抗击匈奴时父母被杀,国难家仇,激起他的报国壮志,奋身于戎马疆场,后被杀。
③ 刘琨诗歌的特色
刘琨今存诗4首,代表作《扶风歌》、《重赠卢谌》。
《扶风歌》用血泪写下他的坚强意志和悲慨意绪,有刚健雄放之情致。
《重赠卢谌》中用了六个典故,激励卢谌。但即使是写失败的意绪,也是壮美的,继承了建安风骨的特点。
第三节 游仙诗与玄言诗
识记:
① 郭璞生平
郭璞,知识渊博,精通文字训诂,曾注《周易》、《尔雅》、《山海经》等。后因劝阻王敦谋反,被杀。郭璞的诗,以l0首《游仙诗》最为著名。
② 孙绰《答许询》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作家为孙绰、许询。诗中满篇是“道”、“神”、“玄风”、“蒙园”等玄学词语,确乎平典似《道德论》。
理解:
① 游仙诗
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10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② 玄言诗
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应用:
① 游仙诗溯源及其两种创作倾向
游仙诗的渊源可上溯到先秦。在《离骚》中,当屈原对现实不满时就幻想神游天界。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
游仙诗内容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
② 郭璞《游仙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
一类是将对现实的失望不满用隐逸或游仙的方式表达出来。另一类,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服食采药为主旨。
艺术特点:
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形象生动,色泽丰富。
③ 玄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其发生发展过程
偏安的心态,中朝玄谈的流风遗韵,以及新形成的高雅脱俗的情调和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加之佛教般若空观的影响,使玄言诗在东晋诗坛占据了主流地位。
玄言诗的发生与发展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其发端自魏正始时代已开始,其时由于玄风影响,阮籍、嵇康等人诗中已有玄言成分。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东晋末叶,殷仲文和谢混的诗已变得以抒情写景为主,玄言成分仅余残烬,玄言诗已经式微了。
④ 玄言诗内容与形式特点及其文学贡献
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
东晋的玄言诗,不但直接启发影响了陶渊明平淡自然之风格,而且对后代文人诗歌中冲淡自然、旷达闲适风格的影响至为深远。并且,玄言诗人对山水的体悟与描写,也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审美心理和创作方面的基础。
第四章 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
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陶渊明博学,好读书,性情任真,脱颖不羁,不慕荣利。曾数次出任小官,后辞官归田,退隐不仕。
陶渊明是晋宋时代著名的大诗人,辞赋散文家,所著诗文一并流传于世,有集八卷。
应用:陶渊明的思想、性格极其人生境界
思想:
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皆达。但是,他思想上的更主要一面,是受魏晋以来名士传统的影响,尤其东晋士人清虚恬淡心态的影响,而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
人生境界:
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
面对人生的苦患,他除了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更重要的是靠儒家的思想力量,是儒家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
另外,佛家般若思想也影响了他。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扰,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与自然泯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出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第二节 陶渊明的诗歌成就
应用:
① 陶渊明田园诗的情思内涵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1)陶渊明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他已与他们完全融合为一。他不是泛咏山林,而是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
2)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
3)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②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代表作《饮酒》其五
③ 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田园诗的创作和冲淡之美境界的创作。
1)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2)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第三节 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识记:
① 陶渊明的散文作品
陶渊明今传散文4篇:
《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与子俨等书》
② 陶渊明的辞赋
陶渊明仅存辞赋3篇:
《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应用:
① 《桃花源记》的思想艺术特点
《桃花源记》通过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从而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进行了反讽。
在写法上,以记实手法写虚构故事,颇具奇趣。在语言上,自然简洁而极生动。
② 《归去来兮辞》的思想魅力
《归去来兮辞》作于彭泽挂冠之时,全篇流溢着诗人摆脱官场返归田园的欣喜之情,行文亦随之流畅轻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摆脱官场世俗的羁绊,返归田园与自然,以求得内心的宁静与恬适,成为后世文人脱离世事矛盾纠缠返归精神家园的一条共同道路,千百年来有无数文人高唱“归去来”而归隐田园,显示了《归去来辞》无限的思想及艺术魅力。
③ 《闲情赋》艺术特点
《闲情赋》中写道曾对意中女子的深切思念,极为细腻,譬喻妙切,辞采绮丽。说明了他的平淡自然之语实在是“豪华落尽”后的“真淳”。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识记:南北朝诗歌创作大势
南朝诗歌承魏晋诗歌之风,其总趋势是沿着重艺术特质、重抒情以至重娱乐的方向发展,尤其重视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追求。
北朝诗歌则直接继承汉诗之风,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
南北朝民歌则分别以清新活泼和刚健激越为特征。
第一节 元嘉诗坛
识记:
① 元嘉诗歌的时间断限
元嘉诗歌,是包括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
② 鲍照生平
鲍照,出身寒微,但饱负才学。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为乱军所杀。鲍照诗今存200首,《拟行路难》18首是他的代表作。
理解:
① 山水诗
曹操《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但并未蔚成风气。
东晋玄言诗人借山水以体玄悟道,不但培养了对山水的细腻感受,也因此在诗中描写到了山水风物。
谢灵运,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
② 谢灵运生平际遇与其山水诗创作
谢灵运,出生于世家大族,有政治雄心,且博学多才。但因刘宋政权用寒门掌实权,灵运一生不得舒其志,因此寄情山水以派遣。
优越的物质条件、高度的艺术素养和漫游山水的体验相辅相成,使谢灵运成为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应用:
① 元嘉诗风新变及其原因
元嘉诗风的主要变化就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思回到感情上来。在艺术表现上也由淡乎寡味,变为注意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
原因:
一是刘宋时代玄学在思想领域中已不占主要地位,在政权领域儒学已占主流。
二是刘宋皇室出身寒微,即位后用寒门掌机要权柄,世族文人虽门第高贵但无实权,遂生人世多艰之感慨,而淡忘了玄思。
三是朝野上下普遍爱好欣赏自然山水。
② 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
首先,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把山水作为审美的对象,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
其次,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
另外,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
③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他的山水诗的特点:
1) 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
2) 在其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对后世山水诗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
3) 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
不过,谢灵运的山水诗终究还是山水诗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尚未达到构造完整意境的阶段,还处于有佳句而无佳篇的层次。
④ 鲍照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内容:鲍照诗歌内容丰富,能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1)有的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抨击;
2)有的揭露了钻营富贵的官宦为私利日夜奔走的丑态;
3)有的表现了广大人民在赋役战乱之下的不幸与痛苦;
4)有的则描写了边塞风光,表达了卫国壮志;
5)另外还有表达游子思妇别离相思的诗篇和山水诗等。
艺术成就: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
首先,他的乐府诗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他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来表现自己的澎湃情怀。
其次,语言亦自有特色。他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另外,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大胆革新与积极创作,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创作。
第二节 永明诗
识记:
① 永明文学的时间断限
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466),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
② 谢朓生平
谢朓,出身于累世高华又富有文化素养的谢氏名门,文学修养极高。他感情丰富细腻,性格单纯,有明确的诗歌思想,即追求一种清新明丽之美。
理解:永明体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应用:
① 永明诗歌的发展创作及其原因
永明时期诗歌的主要发展倾向,仍然是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为后代所宗仰;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
永明诗歌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发展创造:一是皇室的爱好和提倡;二是文人集团的良好风气。
② 永明声律说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永明声律说即是讲求平上去入四声的对称与错综之美的声调搭配原则。
永明声律说为齐梁诗歌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新的贡献,使诗人能有意识地掌握运用声律,增强艺术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进步意义,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创作上的基础。
③ 永明诗歌的创作方向及其背景
由于皇室重文学与文坛的切磋风尚,导致永明诗歌创作朝着装饰与消闲的方向发展。
表现在:
从创作缘由方面,不是感慨抒情,而是应诏应令、侍宴奉和。
从诗歌题材上看,就是大量咏物诗和游戏诗的创作。
从形式技巧方面,则有极大进展。不仅对声律非常注重,而且在语言明快、描摹细致方面都大有拓展。
此外,永明诗吸收南朝乐府民歌之流丽明快风调,完全改变了古诗面貌,实现了由古体向近体演变的关键转折。
④ 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
谢朓诗歌的主要特色是: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
1)从情思方面言,小谢因为感情单纯,所以因物色感发而或喜或悲时,较为明朗外露。
2)意象创造清新明丽,大多落尽华饰,有一种天然韵味。
3)语言流畅明白,去除任何晦涩的文字和赘典,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
4)他不但创造了一种明丽清新的诗歌格调,而且革除了以往山水诗的玄思哲理,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第三节 梁陈诗歌的多元化发展
理解:宫体诗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它发端于齐梁之际,到萧纲及其周围文人时达到全盛。
应用:
① 梁陈诗歌创作的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重功利、主质朴的文学观,以裴子野为代表《答张贞成皋》。
第二类是尚自然、主风力的诗歌思想,主要有齐末梁初的吴均、何逊和梁陈两代的阴铿等人。
第三类是重娱乐、尚轻艳的文学观,是此时文学思想的主潮,其创作上的代表即宫体诗。
② 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这种文风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天监八年以前,可视为宫体诗的先导阶段。此时期尚为永明文学时期,永明体在声律、对偶上已经为宫体诗准备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天监八年至中大通三年萧纲为太子以后,徐陵成《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
第三阶段为宫体诗尾声期,以陈后主及其身边文士为主,波及隋及唐初。
③ 宫体诗的创作特点
宫体诗创作特点之一,表现为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
宫体诗的另一特点,则是对写实技巧的追求。
宫体诗尚娱乐、重写实的文学思潮是魏晋以来重抒情非功利的发展倾向的继续,是文学觉醒过程中的一种极端的表现。
第四节 北朝诗歌及庾信
识记:
① “北地三才:
温子升(北魏文学成就最高者)、邢劭(北间第一才士)、魏收
② 庾信生平
真正体现南方清绮诗风与北方贞刚诗风融合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其代表是庾信和王褒。
庾信,早年仕梁,是重要宫体诗人之一,后出使西魏,适江陵陷落,被留魏不返,仕西魏及北周。
③ “徐庾体“
徐庾体是指南北朝时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文风格。
理解:
① 北朝思想文化、地理环境与其诗歌特色
北朝玄风完全消歇,经学发达,儒家思想占绝对地位,皇室成员多质木无文,加之北方自然景观雄浑粗犷,影响到北方士人在观念与心态上都较为传统。
在文学思想上,则追求重实用、尚真实、求朴野的倾向。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是真实的抒发情怀,不修饰,不造作,有北方人粗犷真率的风格。
② 王褒诗歌
王褒曾为梁元帝重臣,江陵失陷后入北,与庾信同以文才被赏识。他在南朝的作品接近谢朓,较为清新自然;但是北方山河与乡关之思使他的诗风改变了,感情深挚而格调悲切。
应用:
① 由“北地三才“的诗歌创作看南方诗风对北朝诗人的影响
南北文化交流一直没有停止,但在诗歌方面,南方影响北方更多一些。北方本土诗人代表“北地三才”的诗风变化即可说明。
温子才是北魏文学成就最高者。他的诗本来具有北方质真朴野之风,但他也学习南朝之风,无论是抒情还是咏物,均婉转流丽,色彩缤纷,描写细致。
刑劭被称为“北间第一才士”,他的诗作慷慨悲凉,有魏晋之风,但也有一些诗,与永明小诗非常接近。
魏收的诗歌多为模仿南朝之作,但也偶有保持北方特色的作品。
② 庾信入北前后的诗风变化
庾信今存诗320首左右,其诗歌创作可以依42岁留魏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俳偶均自然工巧,擅名于诗坛,代表诗作《奉和山池》;
后期入北,身仕异国,一种故国乡关之思时时涌现在诗中,就显得情绪深沉,诗风亦显苍凉。代表《拟咏怀》27首。
第五节 南北朝乐府民歌
识记:
① 南朝民歌及其保存
南朝乐府民歌起东吴迄于陈,今传500余首。大多辑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少部分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其中“吴歌”300余首,“西曲”100余首。
② 吴歌
吴歌主要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一带的江南地区,是南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③ 西曲
西曲采自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荆郢樊邓一带。
④ 北朝乐府民歌及其保存
北朝乐府民歌今存60余首,多辑入《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另有少数辑入《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理解:
① 南朝民歌的主要内容及其产生原因
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
究其原因,一则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作者多为船户织女、贾客歌伎,二则是思想观念已脱离了两汉以来的经学道德规范,时代风气有利于民间情歌恋曲的发达。
② 北朝民歌风格及其产生原因
北方徒弟幅员辽阔,自然景观雄浑苍茫,加之气候苦寒,培养了北方人民粗犷豪迈、坚忍顽强的性格和粗豪强悍的气质。
③ 北朝民歌的主要内容
1)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陇头流水歌辞》、《敕勒川》。
2)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如《企喻歌》。
3)反映战争及其带来的苦难,如《陇上歌》、《企喻歌》。
4)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如《幽州马客吟》
5)反映爱情婚姻的民歌,如《地驱歌乐辞》。
应用:
①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首先,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如《子夜四时歌》。
其次,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
另外,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不但被南朝文人所借借鉴,对唐代绝句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② 《西洲曲》艺术特点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者为《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篇幅最长的。
诗写一女子怀人,情思缠绵,写景秀丽。语言清新明丽,采用“钩句”联接上下,一意贯通而又摇曳多姿。换韵造成回环婉转的效果。从内容到形式都堪称上乘。
③ 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北朝民歌数量不及南朝民歌,但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不似南朝以情歌为主。
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最能代表其风格的,就是千古传唱的《敕勒川》。
④ 《木兰诗》艺术特点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反映了北方女性的刚健特点,又是中国劳动妇女善良勤劳淳朴勇敢的象征,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奇葩。它篇幅较长却又繁简得当,语言流畅明快,顶真修辞运用巧妙,比喻恰切生动,铺排有致,且善于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风格刚健清新,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功,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理解:
① 魏晋南北朝文创作大势
建安魏晋时期,散文一改汉代散文的经学气息,形成了重抒情、重文采的创作倾向,并为南朝骈文的成熟奠定了基础。经过南朝文人的努力,骈文有对偶、用事、辞采、声韵四个方面都已臻极致,为中国文学又创造出一种新的美文文体。北朝则创作出了像《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这样的散文名著。
② 魏晋南北朝赋创作大势
建安赋作继承发扬汉末抒情小赋的成就,抒情更加深切,内容与描写对象更广阔地扩展向自然、社会与人生。艺术形式上则追求“诗赋欲丽”的创作原则。两晋之赋,一方面有左思《三都赋》那样的鸿篇巨制,成为汉大赋的复兴反照。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短篇小赋,体现了偏安江左的士人情怀。
第一节 建安时期
理解:建安赋作繁荣的原因
建安赋作家面对汉末动乱,亲身体验战争乱离、戎马倥偬的艰苦,加之主观思想中的经学桎梏已彻底打破,客观形势上又有建功立业的机遇,而且还有当权执政者的提倡鼓励,于是他们继承汉末抒情小赋的优良传统,在赋的创作上形成建安赋作情文并茂的特点。
应用:
① 建安散文创作新变及其创作特点
1)在内容上不再是重复和敷衍经义,而是注重抒发情怀,言之有物。
2)在形式上摆脱了引经说教、枯燥拘束,变为注重文采,渐求骈丽。
3)在风格上,建安文章的作者都有很强的个性特点。
② 曹操散文的特点
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文章简约而严明,且力倡通脱。曹操主要的文章都是政治性应用性很强的令、表之类,但写起来却都能破除公文的虚语与旧格,挥洒自如,直抒胸臆。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
③ 曹丕、曹植散文的特点
曹植十分注重文章的辞采。曹丕的文章则排偶联翩。他们的文章骈俪颇工,已启南朝骈文之端;文采斐然,是应用文学艺术化的先声。
④ 《登楼赋》艺术特点
《登楼赋》是王粲的代表作。
此赋不但抒情浓切,而且在结构上也十分细密。首叙登楼所见,次抒怀乡之情,末申身世之惧,层次分明,气氛刻画生动,所以被评为“仲宣靡密,发篇必遒”。
⑤ 《洛神赋》艺术特点
《洛神赋》叙写眷恋之情,辞采绚烂清冷臻于极致。它的意义,在于说明文学自觉到自己的特质之后,有如何巨大之表现力;在于标志着文辞之美,可以表现内心细腻情思至何种程度!这篇赋里所创造的许多美丽的意象,深远地影响了后代文学的意象创造。
⑥ 建安辞赋的创作特点
首先,有一个自觉主动进行辞赋创作的作者群,他们积极创作,互相切磋,写出了大量赋作,而且进行理论探讨。
其次,建安作家由于思想较为自由,其赋作的题材更为广泛。
再次,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与两汉大赋的义归讽谏不同,建安作家用赋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细腻感受,抒写自己的浓烈情感。
第二节 正始时期
理解:
① 阮籍《大人先生传》的艺术特点
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都是针对司马氏黑暗政治恐怖和虚伪提倡名教进行讽刺和抨击的文章。
《大人先生传》中,阮籍对那些虚伪的名教中人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酣畅淋漓、辞采瑰奇,具有震撼心魄的艺术效果。
②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艺术特点
《与山巨源绝交书》则是另一种风貌。嵇康拒绝山涛的举荐,不肯与司马氏合作,却以幽默嘲讽出之。貌似平易之言,将其高洁不污之志尽显,且将官场之俗恶揭露得淋漓尽致。
应用:正始时期辞赋创作风貌的新变及其成因
魏晋之际的正始时期,由于政局和思想的变化,使此期的赋作失去了建安赋昂扬的意气和明亮的色彩,而另具特色。
一方面,政治黑暗恐怖,给士人的精神造成极大压力,表现在赋的创作,其情绪低沉抑郁,其表现委婉曲折。代表作:向秀《思旧赋》。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玄学思潮的影响,士人不但对于哲理思辨兴趣极浓,而且普遍向往一种渊默宁静的精神自由境界。表现在赋作中,就形成一种清虚棉渺的特点。代表作:阮籍《清思赋》。
第三节 两晋时期
识记:
① 两晋大赋的主要作家作品
左思《三都赋》,潘岳《籍田赋》、《西征赋》,成公绥《啸赋》,木华《海赋》,郭璞《江赋》,孙绰《游天台山赋》
② 山水赋
东晋时代,出现了山水赋。此时的赋家面对自然山水已不是单纯客观地描绘,而是潜蕴着深深的悦怡与赞美。
理解:
① 两晋散文创作大势
西晋文坛注重形式技巧的讲究,以繁缛绮丽为特征,也不乏情文兼善的佳作,如:陆机《辩亡论》、潘岳《哀永逝文》。
东晋则受玄言诗影响,文采趋于平淡,然亦有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佳作。
两晋散文成就较高者,仍为陆机、潘岳。
② 潘岳《哀永逝文》
潘岳的哀诔之作最为优秀,他的悼亡之文写得情深辞茂,做到了“缠绵而凄怆”。潘岳的《哀永逝文》写到为妻子送殡路上的感受:哀痛摧心,河山为之变色,以我之悲情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真切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恸悼之情。
③ 陆机《演连珠》、《豪士赋序》
陆机为文辞藻富赡,善于用典,工于骈偶。他的《演连珠》50首,无论是辞藻、用事、对偶都十分精巧繁丽;其《豪士赋序》一篇之中,对句占三分之二,用典占三分之一,洵为南朝骈文之前驱。
④ 两晋赋坛大势
与建安赋坛抒情小赋一统天下不同,两晋赋坛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在赋作体制上,虽小赋仍占主流,但大赋也一度复兴,产生了脍炙人口的佳品;在题材上,除感伤赋、刺世赋之外,出现了山水赋;艺术形式上,赋的语言在妍丽工整和使典用事方面进一步发展。
应用:
① 两晋赋作题材的开拓及其背景
两晋赋作,在题材方面也比建安以来有所扩展。
1)由于国家动乱,对社会国家兴旺盛衰的感叹与对个人家庭悲欢离合的忧虑,深深困扰着赋家,由此产生了不少年乱忧生之作。如:陆机《感时赋》、《叹逝赋》,潘岳《悼亡》、《闲居》。
2)两晋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社会风气腐败,使一部分赋家创作了一些讥讽时弊的愤世之作,如:左思《白发》、王沈《释时》、鲁褒《钱神》。
3)东晋时代出现了山水赋。如:《江赋》、《游天台山赋》。
② 左思《三都赋》的特点
《三都赋》是西晋赋家左思的的主要成就,其特点:
1)内容丰博,详尽细致描写了蜀吴魏三国的山川城邑、鸟兽草木、风谣歌舞、重要人物。
2)精心锤炼语言,辞藻壮丽,下笔琳琅。
3)一反汉大赋言过于实的弊端,以求实精神去创作。
③ 潘岳《悼亡赋》的特点
潘岳是西晋赋坛最为突出的作家。
他的《悼亡赋》写得凄恻婉转,哀怨动人,作者在这里没有直抒惨怀,而是通过描写由他带有沉痛悼念情绪的眼睛所看到的凄惨景象,表现出作者深于情又善于抒情的特点。
④ 陆机抒情小赋的创作成就
陆机的抒情小赋以忧生念乱之情为主题,如《叹逝赋》。他的赋作语言流丽华美而又浅易明畅,加强了表现力。
⑤ 晋代愤世嫉俗赋作的特点
1)针对性更强,切中当时社会门阀政治压抑人才的痼疾,直斥贵戚豪门的贪财奢侈,控拆贫苦之家的饥寒交迫。
2)语言更加激烈尖锐,嬉笑怒骂,鞭辟入里。代表作:王沈《释时论》、鲁褒《钱神论》。
⑥ 两晋赋作的艺术成就
两晋赋作在艺术形式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用事、辞藻和音律三个方面。
1)用事又叫用典,即采取引用典故的手法,使文章简练且更有说服力量。如左思《白发赋》。
2)辞藻方面,两晋赋家刻意求新,更注重辞藻的流靡妍美和文字的瑰丽新巧。如陆机《文赋》、孙绰《游天台山赋》。
3)音律方面,晋赋家除已注意到音声迭代五色相宣的韵律美的宏观追求,同时注意到一些具体作品的音律的探讨,开南北朝赋声律谨严之先河。
第四节 南朝时期
识记:
① 南朝骈文的代表作家作品
颜延之《陶征士诔》、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和范晔《后汉书》;
孔稚珪《北山移文》、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文心雕龙》;
虞信《哀江南赋序》
② 南朝骈赋的代表作家作品
鲍照《芜城赋》、江淹《别赋》、《恨赋》
理解:
① 骈文
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有明显区别。
② 骈赋
骈赋的表现形式是对偶精工、事典博赡、声韵和谐、藻饰华丽。
③ 鲍照《芜城赋》的特点
《芜城赋》写广陵城的盛衰兴废之变。全篇对比强烈,震撼人心;铺张扬厉,极力渲染;对仗工整,抑扬铿锵;辞藻绚烂,撩乱耳目。被评为:“雕凿淫艳,倾炫心魂”
④ 江淹《恨赋》、《别赋》的特点
江淹的《恨赋》与《别赋》,典型地表现出南朝骈赋的美文丰采。前者写人世种种遗恨,后者写人生样样离别,都有写得声情并茂。全篇以四六对句为主,骈对精整而又不失活泼流动,辞采绚丽而又情感深挚,用典精当而不冷僻,声韵严整而又和谐。
应用:
① 骈文的文体特征
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如果一篇文章四点具备,就是成熟的骈文了。
从文字上看,汉语的单字单音宜于从声形方面形成均衡相侔。汉语词性灵活,亦容易配成对偶。
再看用典,其本来作用是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后来又有以少总多的效果,即以一句古事古辞,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
关于声律,是指骈文每联上下两句在声调上要相对,而不能相同。
最后是辞藻。藻绘之美自建安就已开其端,西晋以来缛旨星稠,繁文绮合,又推进了一大步。
② 南朝骈赋的形式特征及内容特点
南朝是骈赋成熟定型的时期。其表现形式是对偶精工、事典博赡、声韵和谐、藻饰华丽。
对偶精工指赋中几乎全为对句,对偶方式更加多样;事典博赡指用典绵密,连篇累牍;声韵和谐指押韵、平仄相对。藻饰华丽指注重字句雕炼,词语尖新、绮丽华美。
南朝骈赋在内容上比较狭窄,或为应命奉诏之作,或描写宫阃深闺物事,以体物抒情小赋为主流,取材纤细柔弱,形象绮丽艳冶。但也有少数感情深厚,气势流畅而又精工奇隽之作,如鲍照《芜城赋》、江淹《别赋》、《恨赋》。
③ 南朝骈文的发展、成熟历程
1)刘宋时期可视为南朝骈文正式形成的时期。此时骈文四特征都已具备。此期骈文优秀作者为颜延之《陶征士诔》、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和范晔《后汉书》。
2)齐梁以后,是南朝骈文的成熟期。骈文进入了俳偶精工、用事绵密、声律严整、辞藻丽靡的阶段。名篇如孔稚珪《北山移文》、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文心雕龙》。
3)骈文至徐陵、庾信,达到高峰。此时属对更工,几乎全篇骈偶,辞藻上更是美不胜收。代表作:虞信入北后的《哀江南赋序》。
第五节 北朝时期
识记:
① 《水经注》概况
《水经》是一部记述水道的古书,郦道元《水经注》为《水经》注释,而成为一部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著作。《水经注》约成书于北魏延昌、正光间,书中根据水道流程记述了河流两岸名胜古迹,风物景象,以及神话历史传说故事等,文学价值较高,因而也是一部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散文著作。
② 《洛阳伽蓝记》概况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5卷,描述洛阳城内外5个区域40个大的佛寺建筑。其内容有北魏都城洛阳40年政治大事、交通、市井、民俗、传说、异闻,以及人物传记。
理解:北朝赋的一般特色
北朝赋受两汉魏晋赋影响更多一些,而受南朝赋影响较小。
在题材方面或婉语讽谏,或体物写志,不离宫廷生活与王朝政治,赋风质朴。后期赋作题材有所扩展和深入。一些自抒情志的作品也出现了。赋风在总体上也保持着“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的传统,不事雕琢,自然流丽,但并不淫放轻艳。
应用:
① 《水经注》山水散文的特点
《水经注》的山水散文兼有叙事文和山水文的综合特点,记叙真实、语言准确,所描写的河流沿途的山形地貌、州郡城郭的沿革、方物特产的奇异,都千姿百态,独具特色。其中的山水风景描写艺术手法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② 《洛阳伽蓝记》散文的特点
杨衒之《洛旭伽蓝记》是历史散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语言多整齐的句法,时有四六骈句,散句兼用,风格典丽清拔。《洛旭伽蓝记》的内容和艺术都代表着北朝文人风格特色,对后世散文、传记、小说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影响。
③ 庾信赋的特点
虞信在南朝的赋作绮丽柔靡,如《春赋》。入北以后,身世之感,乡关之思,使他的赋作一改旧辙,虽精工不减,格调却苍凉悠远,如《哀江南赋》:首叙个人家世际遇,又历述梁之兴亡,抒情咏史,烩于一炉,情深而辞工,用典密而切,音韵谐而畅。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小说创作的繁荣
理解:
① 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
志怪小说兴盛原因,是受佛教中佛经故事的影响,和受巫和方士的影响。此外,六朝人志怪思想发达的原因是印度思想的输入,佛教大行,鬼神奇异之谈杂出,中印两国的鬼怪都合于小说里,使志怪小说发达起来。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
② 志人小说繁荣的原因
志人小说兴盛的原因是受士大夫阶层讲究名士风度,崇尚谈玄理而不谈政事,清议品评人物的影响。而且文人学士以熟悉故事为学问,显示知识渊博,编撰小说便蔚然成风。
志人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
第二节 志怪小说
识记:
① 《博物志》
《博物志》10卷,是在《山海经》的系统上发展出来的,属博物的琐闻一类。其主要内容为宣扬神仙、方术。其中的有些故事和传说被后人引作典故,因而较为有名。
② 《异苑》
《异苑》l0卷,大致完整,其中的神异鬼怪故事与魏晋志怪内容相近,故事没有多大新意。
③ 《幽明录》
《幽明录》30卷,其内容有与《列异传》和《搜神记》等书相似的神怪故事,也有宣传佛教,和以前的志怪小说中所没有的攻击道教方术的内容。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民间传说。
④ 《续齐谐记》
《续齐谐记》l卷,记述神怪之说,颇受到南北朝佛经影响,其中著名的阳羡鹅笼篇,述一书生变法的故事,甚为奇异。
⑤ 《拾遗记》
《拾遗记》l0卷,所记大多为神话传说,属于杂史体志怪小说。记述古起庖牺,近至东晋,远至昆仑山。多言鬼怪,因果报应极少,而叙述人事和社会生活是此书的特点。
理解:干宝的生平
干宝,中书监王导荐其为史官,以撰国史,于是领国史。其好阴阳术数,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之事,成《搜神记》30卷。
应用:《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搜神记》是干宝的代表作,主要辑录神仙鬼怪的故事,也有一些没有故事性的琐碎记载。《搜神记》的主要目的是宣扬鬼神真有,但也记有一些不怕鬼、捉鬼、杀鬼的故事,借此反映了人们对坏人坏事进行斗争的正义精神和智慧勇敢的性格。
《搜神记》结构比较完整,描写较为生动,已初具短篇小说的规模,且语言朴素而又叙事生动。
第三节 志人小说
识记:
① 《笑林》
《笑林》3卷,此书记述短小的笑话。所记民间笑话,具有机智辛辣风格。
② 《郭子》
《郭子》3卷,记述魏晋名士言谈轶事。其中篇章纯记事实,绝少评论,文笔简洁隽永。
③ 《西京杂记》
《西京杂记》6卷,内容庞杂,记述西汉人物轶事、宫廷制度、风俗习惯及怪异传说等,人物轶事虽只是一部分,而可观的佳作颇多,故事也很生动。
理解:刘义庆的生平
刘义庆,南朝宋宗室。他虽官高位显,却为性简素,爱好文义。其著《世说》l0卷,撰《集林》200卷,并行于世。
应用:《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是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通过此书可以了解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大致面貌。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特别详于士族人物的玄虚清谈。《世说新语》记述的都是零星琐碎的人物言行,而所涉范围却很广,从中可以了解魏晋士大夫的思想、生活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从编者的思想情趣来看,已经摆脱了汉代经学观点的束缚,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艺术方面,《世说新语》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既有典雅的词句,又有生动的口语,善于将语言写得逼似人物身份,而又富于哲理性,而且往往用一言一行即表现人物的肖像和精神面貌。
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中,刘义庆《世说新语》成就最高,是记叙轶文隽语的笔记小说和小品文的先驱,后世模仿之作相继不断,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