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告诉你提升幸福感,并不难

2020-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天一方蓝

一、社会比较理论

1.概念

在缺乏客观比较标准的情况下,个人为了了解自己的想法或能力,借由与他人比较来达到自我评估的目的。

有些标准可以评估,有些标准却不明确,所以借由与他人比较来达到自我评估目的。

2.类型

上行比较:喜欢和比自己等级高的人进行比较,最初的目的是寻求进步

下行比较:当个人遭遇消极事件时,个体倾向于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平衡心理,获取主观幸福感。

3.对象

遵循3个原则:

A 相似性原则:与自己相似的人,各方面都可以作为参照标准。

1)人们的比较是建立在相似性原则上的,相似性具有客观合理性,但是个体也会建构与他人的相似性特征,忽略差异,将客观上并不相似的人作为比较对象。

2)两个人差距越拉越大,人们会倾向于减少比较

B 接近性原则:空间的接近性增加互动频率,增加获取对方信息的可能性。

例子:邮政彩票的成功利用接近性原则。另外网络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使得比较变得非常容易。

C 多数性原则:非竞争条件下,个人选择的参照对象很多时候是与自己相似的大多数人。在竞争条件下比较对象很可能是大多数人,也有可能是特定的竞争者。

4.社会比较的内容

社会比较的基础是人们有一种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想法的动机,也就是说最基本的社会比较是对能力与想法的比较。随着关注点的变换,比较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

二、社会比较的功能

1.社会比较是理解自己的过程

个体通过自己与他人的相对位置的判断来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情境,我们可以通过社会比较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或是理解彼此的关系。

2.下行社会比较是幸福感的来源

相比绝对更好,相对更好对人们来说更为重要(收入,智商,样貌等)

三、社会比较的后果

1.上行比较

积极方面:见贤思齐,带动社会发展

消极方面:

1)过度的上行比较容易引发焦虑,特别是网络社会人与人之间更容易比较,陷入比较偏见中,与最好的最突出的进行比较。

2)上行比较容易引起自卑和嫉妒,嫉妒混合着自卑、怨恨甚至敌意。人们产生迷失,失败,难堪的感觉,这是沮丧的嫉妒的表现。敌对的嫉妒“为什么不是我”或幸灾乐祸“还好不是我”。

3)上行比较可能导致不理性行为

如果别人一夜暴富或消费更多,人们就会受到影响认为自己也有同样的需求。

例子:减税可以使得有钱人减少更多税负,从而导致穷人反对减税。

2.下行比较

积极方面:对消极影响的解决方案和对策,获得心理平衡,身心健康。

消极方面:不思进取,该努力的时候消极,遇到挫折时只想用速效方法改变心情。

四、让社会比较为我所用

1.讲究比较的顺序

比如对一个创业者来说,如果不去做社会比较,他可能做出自我感觉良好但毫无价值的东西,但是如果去做比较,也有可能沉不下心,跟着别人走。此时先问自己:你要什么,你有多想去做。

2.把握比较的程度

1)把握上行和下行比较的平衡,一旦感受到两种比较中的消极因素,便改变比较方式。

2)不要与最顶尖最突出的人进行比较。在一个恰当的池塘里,人人都是成功者,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

可以尝试按照优秀程度列出7个名字,从第七名开始进行比较,而不是一开始就和第一名比较。

4.不要用别人的外在和你的内在进行比较

你不一定知道别人内在的方面是否更好,自己的生活未必比别人真实的生活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