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人文深厚的悬钟古城
明代,闽南沿海多倭寇匪患,百姓深受其苦。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受命管理福建军务,“经略海上防倭戍守”,经实地考察,在漳州沿海由北而南修建了4座临海城堡:镇海、六鳌、铜山、悬钟其中镇海为卫,其他三城分别设立千户所。四城基本上等距离地排列,有如4个严阵以待的巨人,日夜守护着海防前线,构成捍卫海疆的一道坚固防线。如今,这四座古城堡都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悬钟古城位于诏安梅岭南门村的诏安湾西岸的突出部,因地形酷似悬钟而得名。悬钟千户所隶镇海卫,设正千户三员(正五品)、副千户三员、镇抚一员、百户十一员、旗军一千一百六十八名。城 “周围五百五十丈,砌以条石,垣面广一丈、高二丈,女墙八百六十一,窝铺十五。东西南北四门上各有楼,其东西二门阻海,北门通路,南门塞之,环海为壕。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贼陷城。隆庆六年(1572年)重修,增加月城三座、垛子六百个、窝铺十座。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城废。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总督觉罗满保、巡抚陈瑸、布政木哈捐修。”(民国《诏安县志·建置·城池》)
在抗倭斗争中,悬钟古城成为东南沿海抗倭御寇的一大雄镇而远近闻名。一代名将戚继光、俞大猷都曾屯兵于此,是明清两代东南沿海的要塞之一。清代诏安著名诗人黄开泰的《悬钟怀古》,写出了它所处的重要位置与不同寻常的经历:“平荡倭寇气如虹,故垒当年想戚公。极浦偏舟归夕照,寒山旧楼噪秋虫。吐吞潮汐涛声壮,坐镇东南地势雄。欲叩英魂觅无处,海天怅望动愁肠。”
悬钟古城几经兴废,现存东门、南门和部分残垣断壁。1989年重建西门部分城墙。现存城垣周长约1800米,东门、南门保存较为完整,南城门有瓮城,东西长13.2米,南北宽8.8米,城门系石拱门,顶宽2.45米,厚1.7米,高2.5米。
在南门残缺的城墙上镶嵌着一幅“飞天女神”石刻图案,画面上仕女面相丰腴,头梳双髻,衣裙飘曳,姿态轻盈飞翔,雕刻精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有如唐宋壁画中飞天的造型。
古城背后便是郁郁葱葱的果老山,山不高,海拔仅61.5米,怪石磋峨,八峰环拱。山上有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驻守的武将、文士及巡查官员留下的题咏石刻几十处,或记载史事,或歌咏山水,或抒发情感,楷、行、隶、篆等各种书体俱全,可谓难得的书法宝库。在古卫所当中极为罕见,具有着很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被誉为“漳州第二碑林”。
其中写得最多的是张元勋。此人系广东总兵都督同知,曾驻守悬钟城。万历二年(1574年),他奉旨督剿海寇,重回旧地,发现当年种下的500棵松树“长茂成林”,非常高兴,便选择一块石头,题下一番话,希望后人能珍惜这一片绿色。题刻全文如下:“万历二年夏,予以镇守广东总兵都督同知,奉旨督剿海寇,会师于闽,重至悬钟,见旧种松树五百株长茂成林,偶有存棠之感。使后人无忘爱护,则此松可以阅千岁如一日矣,因刻石记之。”果老山上还有明代民族英雄、《石灰吟》作者于谦的儿子、时任闽粤副总兵于嵩题写的诗:“地险壮嵬峨,行穿翠霭过。潮平千岸阔,云出万山多。剑舞吞牛斗,旌飞剪薜萝。年来经几汛,瀚海息鲸波。”气势不凡,很有其父诗作之风。
又如,《题捍海三雄镇 (谓南之悬钟、北之烽火、南澳之新镇戍也)》的诗有两首,其二写道:“千年雄镇一时开,收拾风波入座。罗罟结成包括尽,鲸鲵安得逐潮来。”抒发了海防将士为民众太平而镇守海疆的豪情壮志,让人读后肃然起敬。此诗作者罗拱辰,广西马平举人,据史料记载,罗拱辰在任海防同知时,曾同佥事梁士楚督兵追杀骚扰海面的劫贼杨老。
以及“青莲耸秀”“山城出色”“凌雲”,包括刘大勋(安徽六安人,时任南澳副总兵)、蔡潮(临海城关人,兵科给事中)、罗拱辰(广西马平人,时任海防同知)、蒋基(江苏苏州人,时任南路参将)等一二十人的时刻题字。
还有一方“胜利”石刻,乃民国卅四年的县长钟日兴于抗战后所题,在自古就是抗倭前哨的英雄古城留下这样一方纪念,可谓意味深长。
悬钟古城在当地最知名的当属关帝庙了。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 初时是在城东北,隆庆四年(1570年)才迁至城西门(即现址),由门楼、拜亭、正殿组成,面朝大海,背靠果老山。庙宇虽小而香火旺盛,朝拜者甚众。在那“义存千古”四个端庄遒劲的匾字下面,帷幕中的关公圣帝身着绣袍,头戴金冠,枣面凤眼,手捋长须,其神情威武,大义凛然。
关帝庙规模虽然不很大,却颇具特色。从建筑来说,庙顶所有的雨水,都归集于两边的四个水槽然后流出。水槽设计为龙嘴,象征龙吐水。屋脊也非通常的燕尾样式,而是用剪瓷雕成的两个龙头,显得与众不同。就文化渊源而言,据当地老百姓说,庙里供奉的关帝爷神像,与东山铜陵关帝庙(台湾关帝庙的香缘祖庙)的神像是同一段樟木雕成的,十分有灵感。相传明崇祯六年(1633年)10月,海贼刘香劫掠诏安沿海一带,围攻悬钟城,夜间看到有兵将巡城而不敢进犯,后辗转探知是关帝显灵,惊悚而不再妄动。为泄愤,他们竟然派人扮作香客混入庙中,在帝君圣像上钉了一支铁钉以定住关公,据说这支铁钉至今还留在圣像身上,因为不能伤了武圣灵气,没人敢察看。
庙里还有一副楹联:“英雄几见称夫子,豪杰于斯乃圣人。”意思是,作为一名武将,关云长死后被尊为“夫子”,当作“圣人”,这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
滨海胜地,自然少不了妈祖庙。悬钟古城也有一座,当地人称之为“胜澳天妃宫”,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虽然规模比较小,仅75平方米,却有自己的特色。它由拜亭、主殿带右厢房组成。主殿为重檐悬山式,厢房为穿插式结构,极具明代的建筑风格。庙前有一湾白色沙滩,布满许多形状怪异的石头,有的像老牛,有的像小龟,非常有趣。附近还有“聪明泉”,凿井汲水,饮之清甜甘冽。
胜澳天妃宫是人们朝圣与旅游之地,历史上不少名人学者在这里留下诗文墨宝。明代地理学家、著有《东西洋考》的张燮(龙溪县人),曾写过一首《胜屿歌》刻在石头上,极言此地风光之美,可惜石碑已毁。据《诏安县志》载,“胜澳天妃宫,明悬钟游官兵遇汛期誓师于此”。可见这里还曾是南澳总兵水师巡逻、操练、船舶停泊之处。由于寇乱兵灾,胜澳天妃宫年久失修,逐渐荒废,1986年重修,并与果老碑林、关帝庙、钟门巨浪、望洋台、祥麟塔、古练兵场等景点,形成了悬钟古城名胜古迹群。
出古城南门,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走不远路,眼前豁然开朗。只见蓝天之下,大海无涯。远眺,碧波万顷,汹涌澎湃;近看,潮起潮落,气象万千。素有“钟门巨浪”之称,乃诏安二十四景之一。岸边有一块天然巨石,巨石高6米左右,宽约3米,坐北朝南,巍然屹立,立面平整,如同一面镜子朝向大海,上面刻着“望洋台”三个大字, 每个字约有1.5米见方,笔力雄浑。与东山水寨大山的“宦海恩波”一样,为明代福建布政司右参政蔡潮手迹。是蔡潮为设哨观望鼓舞士气,择巨石挥笔而出的励志铭。他还写过《悬钟八景诗》。其中《倚石望洋》一诗写道:“极目茫茫天作维,浪花排浪鸣春雷。藐汉鲲鹏起云翼,轻鸿犍鹄惊飞回。顿遣尘襟开遏塞,到此真应笑河伯。便欲垂竿连六鳌,未辩丝纶空叹息。”
望洋台下,几十米远处的地方,有两块风动石。其中一块很像邻近东山铜陵镇关帝庙前的那块,因此有“兄弟石”的说法。另一块因海水的不断侵蚀,表层形成了密密麻麻、状似蜂窝的纹路,显得尤为奇特。风动石历经千百万年来的风吹雨打依然纹丝不动,让人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祥麟塔,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次年落成。为楼阁式石塔,高24·5米,基座边长24米,八角空心造。基座之上七层塔身,层层均置腰檐、开圆拱门。塔内有螺旋形石阶盘旋而上。二层以上各有小门,东门“朝阳”,西门“挹晖”,南门“迎薰”,北门“拱辰”,为举人沈丹青所书。1925年因雷电破坏,塔顶跌落,塔前倾斜并现裂痕。1987年修复。登临远眺,滨海风光皆入眼来。
附:
卫所制,是明朝最基本的军事组织制度,最早由元朝户部尚书张昶提出。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下令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卫设指挥使,统兵5600人;卫下设千户所,统兵1120人;往下还设有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调发从征,无事则还归卫所。明代的卫所兵制,实乃吸取中国历史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