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局的修炼

西北环线游记(十一)

2020-10-27  本文已影响0人  田园小翠儿

西北环线游(十一)

文/所以

          穿越历史的足记

    还在沉睡中,友发来敦煌的日出视频。他正在去往阳关的路上,火红火红的太阳,如一个燃烧的大火球,在沙漠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也许是沙漠的金黄,渲染了徐徐升起的日出,它比内陆的太阳更大更火热。

    快要进敦煌高速路口的时候,曾经看见“阳关”的道路指示牌,倍感亲切。一句耳熟能详的诗句越上心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王维的对友人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跃然心底。送友人的诗句,自古至今,多少友人在惜别时,朗朗上口。中国人自打童年起,就记住了阳关。

      闺女也醒了,她激动地说:“终于可以看到向往许久的莫高窟了”。

    头一天晚上,为了可以在沙漠上留下一张美景,自己还买了一条紫红色的长裙,丝巾。向来是体恤、牛仔裤的着装风格,为了与她心向往的敦煌莫高窟拍一张照片,可以改变多年的穿衣习惯。

      另外两位旅伴,总是不喜欢早起,等他们出来时,已经快九点了。虽说敦煌市内距离莫高窟不算远,但是,闺女急迫的心情却无法平静。她一直在问我,他们为啥要那么晚,不是出来旅游的吗?

      二十分钟左右,我们到了莫高窟景区门口,因我的身份证是临时身份证,只能排队到窗口取票,看着长长的取票队伍,有些着急,不知何时能取到票。司机苟师傅说,因疫情的影响,旅游的人是往年的四分之一。四分之一的游客,就已经是长长的排队取票队伍,可见,平时的客流量得有多少人次。我担心影响女儿的参观时间,打电话要女儿同她们先进去。不一会儿,女儿一个人过来找我,她说要等我,不想与他们一起参观,已经让那两人先走了。看着前面五六个旅行团的导游,每人手里拿着几十人的身份证,我越来越着急。女儿站到看似办理的快的窗口排队。两个人的希望总是会大一些。

      半个月前,在西安旅游的时候,身份证丢在路上,新补办的身份证还没有下来。再次踏上旅游,使用临时身份证,无形中会耽搁一些入园的时间。

      虽然天气很热,太阳很大,游客都自觉地配带口罩。此时,国外的疫情感染人数,与日俱增,而国内基本控制住疫情了,人们又可以出行了。

      二十多分钟后,女儿那边排到窗口了。终于可以进入景区了。隔着栅栏,向里面看,怎么也没看到莫高窟,只是看到远方,有隐约的沙山峭壁。

      扫过健康码,测过体温,终于迈进莫高窟的大门。进了检票口,向远方望去,内心期待,或许可以看到内心早已熟悉的洞窟。检票口停着一排大巴,同那些走过的景区一样,需要区间大巴,才能看到庐山真面目。检票口到景区之间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如果步行,无形之中浪费很多时间。一路上,景区间倒短路程的车票,花去好多钱,单程一位,二十元,五十元,六十元,八十元不等。“穷家富路”当踏上旅途的那一刻,许多不必要的花销,无形中多了。然而,我们在路上,花钱似乎变得理所应当,变得理直气壮。

      记得婆婆公公在世的时候,每次我们出去旅游,婆婆公公都会给孙女一些钱,要女儿路上花,买自己想买的东西。我们推脱,婆婆就会说:“穷家富路……。”

      同行的旅人,还在大巴的终点等我们。他们俩在一起久了,太无聊。两人将近三十岁的年龄差,抛去利益不谈,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背景,加之代沟,他们怎能有太多了乐趣。

      女儿本来要对她向往许久的古物,仔细地观赏一遍,她担心自己的慢行程会影响到他们,然而,他们觉得俩人单走没趣,偏要等我们。女儿对于古文物的喜好,超乎寻常。往往会站在一件极品文物前,伫立很久。我不知道她为何如此喜欢古文物,久久不肯离去。曾经同她探讨过,她说,每一丝纹路的变化,每一处的断裂,都沉淀着历史,它们用时间写满了岁月的蹉跎和沧桑。

      是啊,我在观赏一件历史文物或者古迹时,到底在观赏一些什么呢?难道仅仅就是一看而过吗?

    对于我们普通的游客,或者是对古文物的初级爱好者来说,不外呼是来自古物最直观的美,带给我们的震撼。这美感应分两层,一层便是古物自身的美。当一座千年前的古建筑出现在眼前时,一瞬间,跨越千年的风雨,留存到今天,不可不谓奇迹。这种身临其境而生的美,足以让人久久回味。

      另一层便是直面古文物,体验与古文物神交的乐趣。对于古人的想象与共情,是极其珍贵的。

    二十分钟左右的车程,很快就到了。下了车,随着稀稀落落的人群,走过宕泉河,在河的西岸,离得很远,就看到莫高窟的大牌坊。

    木质结构的大牌坊,飞檐翘角,斑驳的红柱,绿色的瓦,带着大漠古风的气息,虽然不高大,但是形象威严而庄重。前行不远,又看到一个小牌坊,蒙尘的木质结构。牌匾上郭沫若题字“莫高窟”,纯蓝色的底蕴,配出的三个字,带着大漠的风骨,苍劲有力。

    穿过小牌坊,向左拐,随着人流向前走。

    大漠的蓝天,太蓝了,蓝的如同一块蓝水晶般透彻,没有一丝的杂质。在蓝天的衬托下,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的红色飞檐翘脊显得越发雄伟。九层楼,依山势向上而建,一共九层的红色飞檐建筑。里边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菩萨的坐像。

      随着长长的参观队伍,慢慢地前行。每次进入洞窟参观的人数是有限制的,所以等待的时间有些长。到莫高窟参观,多数人都是想亲眼目睹精美绝伦的壁画。

    据史料记载,整个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常年对外开放的仅有60-70个。一般进入莫高窟跟随景区讲解只能欣赏到5-6个洞窟。不过就算如此,我们也已经被眼前的这一切震慑住了。我问女儿,用不用租一台讲解器,了解每个洞窟的史记。女儿说,门口有免费讲解的讲解员。当我们快排到门口的时候,听到了讲解员悦耳的声音传来。进入莫高窟的人都会不由自主的静听讲解员的述说,全神贯注于斑驳石壁上的方寸之间。参观的人多,里面的光线暗,在加上墙壁上的壁画损毁,无法仔细观赏,几分钟的驻留,还没看仔细,就被人流拥挤出来。排队等候上时间,多过观赏的时间。不过,当我们看到这些凝聚着古代匠人心血的佛像,或坐或卧,早已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撼。

      由于我和闺女的行程是临时决定,所以没有订到A类票,只买到了B类票,只可以参观四个洞窟。女儿一直遗憾没有提前预订A类票,从东北到西北,几千里的路程,没有参观到更多的洞窟而遗憾。网上说,为了尽量保护壁画和泥塑雕像,莫高窟每天只受理6000张门票,如若不是疫情的影响,我和女儿说走就走的旅行,甚至连B类票都订不到。

  史迹的存在,参观与维护的矛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