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快乐

阅读是私人的事,你爱看什么书、在哪里看书、手边是不是还需要一杯香茗,或者咖啡,抑或现在流行的奶盖饮料?是不是还需要有一点音乐相伴?都是因人而异,因境而异。所以,阅读真是一件太私人的事。
年少的时候,书看得很杂。母亲从图书馆借什么就看什么。福尔摩斯、大侦探波洛、格林童话……都是在那时看完的。犹记得那时候有本杂志叫《少年文艺》,应该是我的写作启蒙书了吧。当然,怀着强大的好奇心,也会偷看大人的藏书,从《红楼梦》、《古文观止》、秦牧……,到《复活》、《战争与和平》、维克多·雨果……似懂非懂,却也能整部看完。
高中时期,边顶着高考的压力,边偷偷看琼瑶的记忆犹为深刻,《译林》、《当代》,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我的眼界,而西德尼·谢尔顿的小说是我最终选读法律的重要原因。
进了大学,阅读就肆无忌惮起来。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三毛、柏杨、李敖、茅盾、钱钟书……,鲁迅和张爱玲是我的最爱,毫不违和。当然还有不少时装书。那时候,《ELLE》刚在中国问世,从第一本开始集了整整五年,梦想等哪天自己开咖啡馆就放在店里让大家阅读,可直到后来满世界都是星巴克、咖世家了,我的杂志却已卖掉了。
踏入社会,阅读几乎成了我唯一的业余爱好。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丰富,阅读内容渐渐转向历史、传记、政论、风土人情、杂文等,龙应台、林达、陈丹青的书更是成为了我的手边书,就是那种你实在想不到在旅途中带什么看,可以随便一拿就走的书。同时,可能是身为家庭主妇的关系,对家居、旅游的杂志乐此不疲。有时候,《新民晚报》上夜光杯的小文,《解放日报》上文化专刊上的文章,还有《南方周末》或其它报刊上喜欢的文章,一时没时间看,我会单独留出来,特别喜欢在雨天,窝在家里,煮一壶咖啡,把手头累积的这些小文一一看完,间或去厨房关照一下正煲着的汤食,所谓闲适,莫过于如此。
至于阅读的场所,沙发上、床头边、餐桌旁、厨房里,直到任何需要排队等候的场所,都是我的阅读圣地,和大多数人一样,唯独不会在书桌边正而八经的看书。另外,相比起现在时髦的电子书,我更偏爱纸质书。
而阅读的范围,因为精力有限,现在会更多的参考朋友的介绍,或一些报刊、杂志上重点推荐的书,大多数还没有失望过。现在阅读的概念更宽泛了,不仅仅指看书,听音频、看视频也是很好的途径。《看理想》系列、《晓说》系列、《罗辑思维》系列,还有《大秦帝国》、《平凡的世界》等等都是这样“读”完的。
当然,有时候,自认为看了一本好书,或看到金句,还是很想找人畅谈一番,聊一些观点,谈一些看法,或者分享一些乐趣,最好有志同道合者,有知音,真的会是一大乐事。是以,阅读,是私人的事,而感受,却又是可以交流的事。相信有如此体会者,不会是我一个人。谨以此小文,抛砖引玉,期盼今后与大家分享更多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