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专题投稿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语文教学反思 | 爱读书,会读书,善表达 胡柳烟

2020-03-09  本文已影响0人  胡柳烟

爱读书,会读书,善表达

——让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文学艺术,实际有益学生

语文所教即语言,语文所学亦语言。语言有口语,有书面语,语言文学统称之。语言之美妙可称艺术,典范的有诗,自古传今,让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文学艺术,是希望在教学中既传授语言知识(音、形、义等)、培养语言能力(听说读写等),实际有益于学生;又能陶冶情思,丰富美感,获得艺术上的享受。

惜哉,理想是鱼,现实是钩,钩子总把鱼钓起来,按砧板上,大卸了八块。

本文是笔者教学反思,希望借此理清教学思路,有的放矢,探索前行不止。笔者认为语文老师,立足岗位,从应试入手教语文,努力达到“教得好自然学得好,学得好自然考得好。”从文学关照人生入手教语文,努力让人“爱读书,会读书,善表达”,将两者熔于一炉,炼出三昧真火,使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文学艺术,实际有益学生。

一应试头顶剑,终日惶惶之

现实让应试似乎高于一切,必须有好分数才能挤进更高更好的平台。其实,人一生会不断经历大大小小各种考试,成绩是能力的有效证明。平心而论,考试有其相当的科学合理性,是检测知识技能水平直接有效的手段,面对如此庞大的受教育人数,不通过考试筛选人才,那用什么途径呢?

现实面前,考试一途,怕是犹得且行且珍惜,只是社会竞争压力逼迫应试走向极端,变成唯考试、唯分数的怪兽。

让我们来看看语文考试考什么,基础部分可概括为音、形、义和语法,阅读部分可概括为理解和赏析以及情感陶冶,写作部分侧重综合运用即表达。考试内容并没有跳脱语言文学艺术的内容框架,考试内容正是语言文学艺术之部件。(当然,题目有难易,范围分大小,老师有差异,学生各不同。)那么,难道考试内容的依据不来自教材?教材所选文本没有贯穿考试内容?老师依课文所教、学生依课文所学,没有包含考试内容吗?显然不是。(试题不合学情确是一定程度上的事实,会影响到分数,但并不妨碍到老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妨碍老师发挥的往往是老师自身能力水平。)

关键是教得如何,学得如何。

教学里,既有教的效果如何,又有学的效果如何,两者合一才是一堂课真正的教学效果。我们总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但其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学生是学习者、接受者,他不懂,听老师讲,跟老师学,有赖于老师主动有意的引导。这就考验了老师的能力,它要求老师着眼于学生实际情况,去研究学生。从教学角度出发,老师是课堂的创设者,不能理想化学生的自主能力,而要立足学生实际。

可是,现实里,一类老师按套路上课,照本宣科讲课,机械讲解课文,填鸭式上课……规规矩矩,勤勤恳恳,你说他教得一般,他该讲的重点都讲了,该分析的难点都分析了,该做的训练都做了,该完成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三五载后,还和初为人师时一样的上课模式,甚至被经验所蛊,再也不想精益求进。

部分有经验的老师,专业有余后,被逼得目的性极强,别的都是虚的,教学就是奔着分数去,把各种考点、重难点、格式一一过关,刷题,练!考点,背!素材,记!学完了,再来一遍!把自己当法医,把语文教学当尸体解剖,那一篇篇课文因为考试,因为要有好的分数——被肢解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要按一二三点去答,一般有某某作用;某某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要如何如何去分析,先答什么,后答什么;某某句子含义,分表层和深层,表层怎么去找,深层怎么去挖,一二三四……你还别说,但凡有点经验的老师,狠抓应试能力,成绩还就能上去点,这是好老师啊!可惜把语文给教死了,让学生累觉不爱了。这是好老师吗?

难道不能把语文往活处教吗?

难道只有狠抓应试能力,以考点肢解文本教学,学生才会有好成绩吗?

难道课堂要变成折磨吗?

难道必须那么功利去学习语文吗?

语文老师,能否有相当的定力,让语文从单一的以考试为王,回归到丰富课堂、阅读文本中去,积极调配考试与语言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把握它们的内在勾连,取得一个比较好的平衡,使所教生动有效,让学生既能用之于考试,又不只是为了考试才学语文。

比如一篇文章有一个好的标题,那我们着眼于全篇看看这个标题起得如何,好在哪里,设计一些有益的讨论和问题,把标题的作用和含义这个考点融入进去,并不需要刻意专门分出个一二三来去学习它。考试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把考点融入课堂教学,一一点化于文本中,应是老师的自觉。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则难上加难。因为教学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表演,还必须有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参与的程度越高,课堂效果就会越好。

黄厚江老师在教《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时,就抓住文本题目和小标题去组织课堂,既把标题作用这类考点融会进去,又疏通文意、带领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做得一点也不刻意,没有生搬硬套,没有一上来就对学生们讲,现在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标题,齐读三遍,想想它有哪些作用呢?为什么?谁来说一说……这样的教学提问设计等于没有设计。黄厚江老师说:“阅读教学应该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要形式”,可对老师来说,难在老师自己如何有效切入文本,如何设计提问,如何组织教学活动让教学目标达成。这是老师的内功。

有没有这种老师——教得好自然学得好,学得好自然考得好。

如果仅仅着眼于分数,奔着考试去,那么一本教材有那么多篇不同类型的课文,对考试有什么用,学习它们的意义何在?(比如初中古诗词学习,一些地区只考默写,则在实际教学中,只让学生背诵记忆,不做诗词讲解。因为老师课时很紧张。)课文与考试不大一样,课文与答题目之间好似没什么关系,那这是不是老师该反思的?有的老师没有很好地在课本教学中融会贯通考点,而是机械地一一对应,甚至拆分两者,教课文是一套,对付考试是另一套,为了分数,有的干脆舍本逐末,直接服务于考试,讲课文是其次的,花力气把课文讲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训练应试能力,因此狠抓必考常考点,多做多写多背,把精力都用在了提高成绩上面,学生变成学习机器,结果,语文课堂也变得越来越无聊,那么去抓,学生也不全都一心一意配合,对着知识点、考点讲考试,听久了谁都会烦吧?成绩也没见提升上去多少。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考试也无非就那么几大题型,那些考点,花大精力专题式梳理,一个学期足以梳理完成,那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除了梳理考点、夯实应试能力,不用做别的了吗?语文教学,不该只是教考试,教如何提高分数吧?

如果语文老师愿意多下点功夫,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不断实践,是能够在文本和考试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勾连,打通课本教学与考试之间的任督二脉,张弛有度,不必强拼强凑或者疏远隔离,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把握主次,层次分明,使文本教学有益于应试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它们本来就是统一的,不应该对立之,让语文教学回归到语言文学艺术中去,实际有益于学生。新课改的理论倡导很好,只是老师在实践上面任重而道远。

二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文学对人生而言,也许便是那一壶美酒,饮下它,足以宽慰风尘。欲亲近文学,莫过于多读书,读好书。一个人如果能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学会读书,又能善于表达,那么,其人生的精神疆域将能无限地得到延展,其生命的光辉也将愈发璀璨。

但谁能不经过学习,天生就能识文断字呢?谁能不经过学习,天生就能出口成章呢?欲亲近文学,当然得有老师引路,语文老师正司其职。

从文学关照人生角度入手,语文老师正该教学生“爱上读书,学会读书,善于表达”。

爱上读书,也就是我们讲的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对读书都不喜欢,语文能学好吗?我们现在知道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都在强调要多读。但实际又很死板,甚至魔鬼。比如,一些地方的名著考试题目,本意是为了鼓励孩子多阅读经典,结果在出题目上面,令人发指,让学生细致地去抠情节内容,或者死板地分析人物形象,结果又变成标准答案,而老师在教学时,也受制于条件往往是取名著重点归纳之,让学生背诵之,练习之,结果,不仅增加了学生负担,阅读名著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又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讲解,学生对名著并不爱看,因为欣赏不了,不知道该如何去读。

能让学生爱上阅读的语文老师是很有魅力的,他抓住了兴趣,而兴趣往往不是强逼出来的,是老师通过教学内容吸引到了学生,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发现了文本的新大陆,就像探险一样,乐此不疲。好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场活泼的精神探险。语文老师,应该结合课堂,结合教学内容,主动引导学生,去爱上阅读。

光有热爱还不够,肯定得讲方法。读书有方法,有讲究,诗有诗的欣赏方法,小说有小说的阅读方式,不能一概论之。语文老师,应教学生学会读书,不仅是读书方法,还有对书籍的选择,在读书过程中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分析。而这不就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赏析嘛,考试难道不是考这些?为什么要教得那么拧巴,老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辛苦,其实是可以把教会读书与应用于考试结合一起的。本着让学生会读书的目标去教学,把语文知识与思维能力,把情感陶冶与个性融汇进去,让学生通过读书,既学到了受用终身的阅读方法、思考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阅读训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和个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读书的学生已经出师了。

只是,要想落到实处,教学生会读书,语文老师自己就得多读书,千研万磨读书心得,而现实却是,很多语文老师自己不怎么读书,课本、教参、练习册,三件套足矣。语文老师只有自己会读书了,才有可能会教书。会读书,这里面包含的可不仅是语文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技能,还有人生阅历、精神气质、眼界……需要语文老师用一生去打磨。

语言是交流表达的工具,一个人语言能力如何,看他的表达能力即可,表达里有口语表达,有书面语表达,也就是口语交际与写作,语文老师需要培养学生这些能力,说直白点,让人善于表达。

尽管,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可在实际效果中不尽如人意。拿写作课来说,很多写作课都很浮于表面,要么是为考场作文服务,想方设法投机取巧,流于形式或文艺腔,要么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学生学得云里雾里。对,没错,老师是教了伏笔、铺垫、人物描写的手法,各种修辞手法等等,又是举例,又是分析,又是仿写,可是学生真正运用起来却大打折扣,或者根本就不会用。这里面,一定是一些环节出了问题,作为老师不能放过去,要多去想想原因,试着去解决问题。

语文老师能够积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能使学生受用终身。不可能诞生那么多的作家,但是在与人交流中,听得懂别人的话,说得清自己的话,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这是需要长期下功夫去练习才有可能做得到的。

语文老师应内化自己的知识,优化教学方式,努力做到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善表达”。

 

三慢慢走,慢慢欣赏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序言里,借用阿尔卑斯山上游客指示牌“慢慢走,慢慢欣赏啊!”来表达自己人生艺术化的理想,文学艺术正是如此,要慢,需要文火炖,涵养之。

语文教学无法那么急功近利,不能揠苗助长,不能唯分数论,正因如此,语文老师自己要有底气才行,要足够专业、博学多识,要富有魅力,使人亲近。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拿优秀的分数,并不是每一个孩子必须擅长语文,每个人的能力都很有限,接受力不同,作为老师应该尽量促成的是——让学生在他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学有所成,争取更好。

如果在教学中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自己要耐心,不急于求成,也不要置之不理,而是多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多些学习和总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让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文学艺术,实际有益于学生,教学提法可贵,真正做到还在于孜孜不倦地实行。

诗艺人/胡柳烟

诗艺人/胡柳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