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浙大硕士辞职重新高考:永远做余生最热爱的事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这些年来,我经手过的职业咨询案例数不胜数。
我渐渐发现,很多遭遇职业迷茫或者困惑的来访者,在高考填报志愿或者毕业选择职业的时候,基本上都存在很大的局限:
报考专业的时候,总是将自己的分数用到极致——要么为了上一所好学校选择了服从专业分配,要么为了报考所谓的“热门专业”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毕业选择工作的时候,理工科的佼佼者们往往是去科研或者顶级高校,社科类的理想去处仿佛就是银行、投资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等等,职业选择无外乎是:财务金融类、投资类、管理咨询类,等等。
然而等过了十多年,先前埋藏的隐患渐渐展露出来——
多数人会发现自己能力平平,一直做的基层工作岗位,会感慨自己终究比不过天资聪颖的;
天资聪颖的会发现,自己固然可以凭借一时的聪明和努力做到还不错的职位,然而时间一久就发现,终究抵不过真正热爱的......
很多时候,一无所有不可怕,怕的是自我设限。
一、
这两天,有个新闻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主人公名叫张韫喆,是浙江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毕业后在一家上市医药公司谋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月薪过万,但是内心一直翻腾着当医生的梦想,
“我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时都没有毕业照。我觉得这不是我心里想的专业,我希望能在医学院里穿上学士服、硕士服甚至是博士服拍照。这是我的梦想,我一定要实现。”张韫喆说。
于是,张韫喆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重新高考。
几乎是跟全世界背道而驰,张韫喆基本和家里断了联系,自己在山东理工大学附近租了一间只有一张床的小房子,一个月房租400元,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高考备战。
此时距离他第一次参加高考已经过了八年已久,距离高考却是倒计时4个月。高中所学的知识已经忘得一干二净,除了化学,重新备战高考基本上零基础。
孤注一掷的学习,倾尽全力的努力,张韫喆在高考中取得了511分的成绩,超出本科分数线68分,如愿以偿考取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养生学专业。
此新闻一出,舆论哗然。
有不少网友表示不解,觉得这位张同学放弃了这么好的职业和收入,孤注一掷重新高考有点不值得,但在我看来,他之前走的弯路未必就是弯路。
首先,他的学习能力和毅力毋庸置疑,能保研到浙大读研,到现在重新高考,都证明了他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超过常人的毅力;
其次,虽然他之前没有学医,但扎实的化学和药学基础,会让他比一般的医学生有着更为广阔的知识面;
最后,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他能扛住身边的舆论压力和家人的不解,冲破重重阻力,内心是多么坚定而强大啊。
难能可贵的是,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尽管现在看似多“耗费”了几年时光,但这份坚定和热爱,会支撑他在未来攀登一座又一座的高山。
(新闻里的主人公拿到的录取通知书)
二、
“晓璃老师,你说我这些年来也有目标和方向,并为之付出了努力,但为何总像领导说的那样,觉得自己缺了一股劲儿,怎么拎也上不去的感觉?”
一天,来访者Demi(化名)前来找我咨询。
屋外的阳光透过窗户映射在Demi的脸庞,她长着一张娃娃脸,一双弯弯的眼睛,说起话来嘴角上扬,给人一种甜美舒适的感觉。
在我的脑海里,这样一位面目清秀可人的女孩儿,应该出现在蓝天草地中,应该身穿一袭白色长裙,伸出双臂迎接每一天的朝阳,而不是呆在冰冷的灰色调的办公楼里,穿着一身职业装,在电脑前处理各种数据和报表。
事实上,从我接到Demi的咨询案例,翻开她的履历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这个姑娘的压抑和不满了。
Demi,自幼能歌善舞,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在校期间担任文艺委员一职,她最怕两门学科,分别是理科中的化学和文科中的地理,后来她学的理科,成绩不算突出,差不多中上等的水平。
Demi的父亲是在银行上班,母亲是一家国企的财务人员,在她填报高考志愿那一年,父母便根据她的成绩,给她选择了一所财经学校的会计专业,毕业后的Demi通过校招,应聘到了一家企业做核算会计。
巧合的是,这家公司的财务部领导和Demi的母亲之前打过交道,对Demi母亲的专业能力很是认可,有了这层关系,这位领导自然对Demi格外看重,只要她能好好表现,自然不愁更多的发展机会。
然而诡异的是,不论Demi如何努力,她做事总是“差一点”,按照领导的说法,她人很聪明,但总给人感觉“不够用心”。
Demi感觉很委屈,但同时更是迷惑不解,她坦言自己也有在努力备考CPA(注册会计师),但考了两三次连一门都没有通过,她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在这条路上继续发展下去了。
咨询过程中,我问了Demi两个问题——
1、你羡慕你直属领导现在的生活状态吗?
2、如果你未来有自己的孩子,你希望TA从事你这份职业吗?
如果对于这两个问题,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你真的应该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思考自己和职业的关系了。
三、
果然不出所料,Demi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提及一个观点,大意是,很多人都混淆了对“成功”的感觉和对事物本身的感觉。
为什么很多人也有目标甚至也有行动,但为何动力不足呢?
答案就在于,他们混淆了对“成功”的感觉和对事物本身的感觉。
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你喜欢的是文字表达这件事情,那么你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感受到的多是自己的思绪通过键盘敲击的字呈现出来的感觉,你会听到自己敲击键盘的声音,你的头脑和身体完全沉浸在那一时刻,享受着纯粹的文字表达给你带来的乐趣。
而如果你只是迫切地想要通过写作赚钱,满脑子想的都是写作套路,以及如何用这些套路获得较高的阅读量。
如果是这样,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前者的心态更能带来真正的成功。
也就意味着,类似Demi这样的职场人,不是他们不聪明,也不是他们不努力,只是他们离真正的成功还差着一道最关键的距离,那就是无法全心投入到当下的事情当中,无法真正感受这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满足及愉悦感。
在我从事财务培训的那几年,我真的见识过一种学员,就是对数据及背后的企业运作规律特别感兴趣的。
他们可以抱着一本看似枯燥的会计书看几个小时津津有味,对于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不仅深入领会,而且还会联想类比,进一步思考,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他们在平时喜欢收听财经类新闻,喜欢自发地研究上市公司的财报及股票走势,并乐此不疲。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学员小飞(化名),他大学专业是市场营销,但自己对数据和分析很感兴趣,在大学期间,就自学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和证券从业资格证。
毕业后做了一年的销售之后,他发现自己依然不喜欢销售,基于自己对财务的爱好和热情,便报名学习财务,当时正好是我担任那个班的班主任,我很快就发现,这个小伙子身上,比起其他贪图稳定舒适前来学习财务的大部分学员而言,更有一股罕见的拼劲和动力。
我渐渐明白,当一个人真正专注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这种能量才是最有力的。
四、
这种发自内心的专注,让他们每天能沉浸在事情当中,达到了“心流”状态,不论是成长还是精进的速度,都会让人瞠目结舌。
小飞学习结束后,依然和我保持着联系。
如今的他经过四五年的奋斗,已经成长为一家上市公司资金部的主管,中级职称早已考过,如今CPA还差两门就能拿下全科合格证了。
小飞的故事给了当时的我莫大的震撼和鼓舞,并让我越来越坚信一点,那就是,真正的人生成就,属于极致的沉醉者。
——就好像世界都不存在,只有自己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以一曲孔雀舞惊艳世人的杨丽萍老师,她是把舞蹈当做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热爱的;
被誉为“寿司之神”的小野二郎,他是特别沉醉于做寿司这件事情的;
被称为“华语音乐之王”的周杰伦,不论遇到多么难受的事情,只要在钢琴面前一坐,就能迅速忘却现实的烦恼,专注于音乐本身曼妙的旋律和美妙。
没错,在更长久的人生里,很多的成功,恰恰是源于对一件事情极致的热情和敏感,才能消弭过程中的千难万阻,带领这个人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路。
——而这样的人,是“内心有光”的人。
后来,通过愿景想象,我和Demi一起,挖掘出了Demi内心的理想,帮助她找到了新的职业发展方向。
她开始了全新的尝试和探索,并且开始为自己的目标去迎接新的挑战。
前不久,Demi给我发来了一封电邮和近照,照片里的她眼神坚定而喜悦,我想起当时咨询结束时,她起身离开前,眼睛里流露出的光彩,像是阴雨天之后久违的阳光。
前两天,我看到这么一段话,颇有感触,摘录下来与你分享——
“这个世界上的高山太多了,每一座高山都是要穷尽毕生的力气,一小步一小步行进;
如果没有热爱,根本无从选择。而如果没有自我发现的敏感,根本无从产生心底的热爱。”
以上。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被评为2018年度经管类十大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