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0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历来观点:
1、政治就是国家活动,且主要是国家统治机构的活动。
2、政治就是社会和人类的权力关系。
本书观点:
政治与经济相关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他独立于经济之上,突出表现为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权力夺取,维持和运用。
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政治首脑和政治领袖的有关制度。(贵族君主制、皇帝制、总统制和内阁制)
2、研究国家政体形态和政体机制。(宰相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皇权与相权,中外朝,监察机构及行政机构关系)
3、研究国家政权的层级机构和层级权力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各个方面,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等)
4、研究政治行为制度。(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5、研究官僚制度。(官吏选拔,考核奖惩等)
研究重点:
1、纵向动态考察,掌握每项政治制度的诞生、更替过程。
2、横向关系考察。
3、功能研究,摆脱条文陈列的局限。(制度如何制定,实际如何执行)
4、进行机制研究,摆脱“述而不作”的局限。(各种制度的因果关系与选择关系)
5、价值研究,摆脱不加评判的局限。(以时代准则恰当准确地评价政治制度史,使其成为人类当前政治活动的必需借鉴。)
研究现状:
政治制度史资料丰富,评论多是直观、感性的,严格来说,仅限于资料的保存和整理,缺乏政治学理论,近代研究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论著受到冷遇。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线索和基本趋势
1、政治专制集权与社会分散放任的平衡
政治上高度集权(国家制度),社会管理上高度分散(习惯制度规范为主)。政治统治权集权(官僚制度),社会事务管理权(乡绅系统)为族权、神权、夫权乃至非政府的明间组织。
官僚系统与乡绅系统既统一又矛盾:
统一:官僚依靠乡绅来管理社会;乡绅依赖官府来维护地位。
矛盾:官僚要控制乡绅,防范冲击中国乃至统治;乡绅在一定程度上借助民众的力量仝官府讨价还价。
产物:
中国古代的官吏大都不真正关心民瘼,而是热心于官场的权力争夺;遗忘的民众也不关心甚至远离政治,而是更关系族规相约。
2、家与国的统一与中外朝的平衡
政权史高度家庭化的政权,国君犹如家长,官吏犹如家谱,民众犹如家庭奴婢。
家与国的统一,表现在政治制度的内容上,就是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
3、层级体制与垂直体制的平衡--信息流的控制。
层级体制(行政体制,推恩令缩小行政区划,增加行政层级)
垂直体制(监督体制,厂卫制度、密摺奏事,谏官、锦衣卫,位卑权大)
4、君主专制与民本思想的平衡
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定型与中国的农业经济紧密相关。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同君主专制紧密结合为一体的,必须以维护君主专制而不是以冲击君主专制为前提。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基本特点
1、权力一元,国家本位。
权力出于一,高于一,一于国家,再由家国一体而一于君主。
芸芸众生,都是为国家,为别人活着,国家就是政治的全部意义,而皇帝就是国家的代表。
2、政治伦理化
家国一体伴生了忠孝合一。政治伦理化最突出特点就是家长制政治体制。皇帝是一家之主,公卿百官是皇帝的家仆。政治伦理化必然会导致政治的道德化和感情化,用道德观念来评判政治,用感情支配政治行为。
3、政治世俗化
在中国的政治体系中,神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神服务,决不允许出世型的宗教教义干扰世俗型的政治统治。
4、国家机器人格化
一方面,是人被物化为政治的工具;另一方面,制度被拟人化为某一个(某一种)政治活动家的偶像。“人存政存,人亡政息”,“一朝天子一朝臣”。
5、权责分离
皇帝加强中央集权,但是不断下放治国责任。由于权责分离,手中的权力越大,承担的责任越小,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则不承担任何责任,从而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完全以争夺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运转。恶果之一是权力角逐,另一是层层把责任推给下面,而只对上尽忠,最后结果,整个政治体系,无人对社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