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临清

2024-04-02  本文已影响0人  沉稳飞翔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经从大港油田回来路过临清一次。当时坐着车从河北的临西县驶过卫运河大桥,就进入了山东的临清,在大桥上就望见了河东岸雄峙着一座古塔,傲然独立,仿佛是在默默守望着这条千年运河;刚一下大桥,就又看到了路边盘踞着一座浩大巍峨的古建筑,尤其是三组多角攒尖顶的造型,直插天际,优美极了,当时就觉得不同凡响。宝塔古寺,给我当时尚还年轻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为临清有历史底蕴。多少年过去了,临清再没去过,但运河古城的印记一直没有泯灭。还是在去年的冬天,忽然一个闪念,怎不来个骑游临清!一查地图最近的距离只有一百五十公里,两天来回,对于骑了这么多年车子的本人来说,应该问题不大。随后就收集全了临清城区的古迹,七八处中竟有一大半还是国保文物,这就更加激起骑访的动力和期盼。时至今日,初秋已来,还不动身,心里已经不安了,2018年8月29日和30日,决定启程单飞。众行远而独行快,必须早到早看,否则骑游的任务恐难圆满完成。去程天气不利,晴天还有暑气,东北风三至四级正是大顶风,结果路上也正是这两项最折磨人,热汗口渴,双腿酸疼,尤觉不易,唯在初衷不改的坚持不怠下,才攻坚克难早早地到达了。下午三点骑上临清的漳卫河大堤,情形酷似骑在了濮阳的金堤之上。望见这条与道口老家的卫河一脉相承的河流,亲切感油然升起。十公里大堤北上,就是当年过桥时望见的运河古塔,当地人俗称临清塔,学名临清舍利塔。我对古塔,有种莫名的顶礼膜拜,不仅它为一方的最高,往往也是造型巍峨美观,而且也最坚固,很多的古塔名塔都是寺毁塔存,至今还巍然屹立,成为了现代城市的文化地标,临清的运河古塔亦然。临清塔楼阁式造型,将军盔形的刹顶非常罕见,通体九级八面,仿木结构,通高53.44米,底层门楣上镌刻“舍利宝塔”四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资料介绍,临清舍利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旧时临清塔在永寿寺内,夜晚当漕船驶入临清运河的时候,便可听到永寿寺内僧人撞钟的声音,故名“塔岸闻钟”,为旧时临清十六景之一。此塔还与通州燃灯塔、杭州六和塔、镇江文峰塔并称“运河四名塔”。现在,舍利塔的周围已经辟作了收费公园,门票十五元。看塔是看造型不需要近观,况且塔高想围栏也遮掩不住,此门票钱可省。转回运河东岸大堤,到了连接河北山东两省的老大桥处,也正是当年坐车经过的地方。大桥叫先锋桥,因在建造结构上系全国第一座大钢筋混凝土系杆吊式拱桥,因此命名为先锋大桥,1959年7月1日竣工通车,只是现在只供小型车辆通行了。大桥之下,先锋路右边的大堤内侧,就是临清的清真古寺北大寺,也就是一直留在记忆里的攒尖高顶的古建筑。临清清真寺,俗称北礼拜寺,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始建年代无考,据该寺的石刻碑文记载:“明嘉靖四十三年重修”,那么推算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该寺最杰出的建筑当属主体大殿,它是由隆起的前殿、 后殿 、抱厦等组成勾连搭式建筑。殿顶为庑殿式结构,是封建社会规格最高的建筑形式,结顶呈山字形,中为八角攒尖顶,后出抱厦,两侧各掩一四角攒尖顶,坡度比较大,森然耸峙,错落有致,远远望去既不失传统的建筑风格,又显得结构精巧、玲珑别致,这正是这座古寺出彩的地方。北大寺已经粉饰一新,但院子里还留存着破屋和老院墙,从西北角院墙的缺口进入,正有一车货往破屋里倒腾,前前后后走了个遍,没有遇见一个教职人员。清真寺是不收门票的,尽管建筑如此美观,还是国保文物,仍然是敞开无遮。从正门的大牌坊中出来,对面隔街就是清真东寺,飞檐殿顶央出尖亭的大门,整体涂成了砖灰色,也好像是修缮后不久,国保文物的石碑就立在大门一边,旁侧虚掩的大铁门上有字,说是正在维修不开放,但推车悄悄进去也无人阻拦。匆匆看了大门后的一个院落,一棵五百余年的老槐树和一棵果实累累的大枣树铺满了大半个院子,如果不是彩绘的门额等处书写着伊斯兰的文字,四合院里的建筑形式与汉式寺庙无异。资料称,临清清真东寺,始建于明代成化元年(1465年),现存大部分建筑建于明代,规模小于北寺。参观完两座清真寺,就骑上了两寺中间的桃园大街,这是临清运河古城的一条南北向的大街,清真女寺也在其中。虽是古街,但基本上都是简陋的平房小院,高门大宅的大户人家没有留存,满街是批发零售纸扎用品和食杂小商品的摊店,很是热闹有人气,还有成捆的毛竹摆在门口似乎是传统的竹制品手工作坊。来到大寺街,西口的运河大堤内是原来的大宁寺遗址,现存有大雄宝殿是老建筑,已被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大殿也整修彩绘过了,佛尊更是金碧辉煌,还有专人奉祀,大宁寺已经恢复为宗教活动的场所了。大寺街往东,过了十字路口就是考棚街,同样是有老城的格局,但老建筑很少了,但在考棚街上还有一座县治遗址阁楼,为明初临清县的治所,又称"文昌阁",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原来临清县治所的南门楼,现在也被列入了省保文物单位。县治阁楼向东不远,是现在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但大门还是原来考棚的簧门,是市保文物。出了考棚街,打探到的临清又一处国保文物单位是运河钞关。临清运河钞关,位于明代会通河西岸,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为运河上七大钞关之首,年征税额占全国钞税额的四分之一。目前,临清运河钞关,是全国仅存的一处运河钞关遗址,2001年6月2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临清钞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个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实现在钞关的大部分建筑已经只剩遗址了,仅存和复原的建筑也没什么好看的,但是却收门票十五元,大概是由于它的唯一性和独特的世界遗产的高贵身份吧。当然不进去看了,点到为止。下来就沿着大运河的河道到了元代会通河、明代会通河交汇处,这里有始建于元代、现尚存完好的一组古建筑鳌头矶。鳌头矶主题是古朴典雅的楼阁式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鳌头矶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东楼谓“观音阁”,南楼名“登瀛楼”,西殿曰“吕祖堂”,明代临清知州马纶为观音阁题名曰“独占”、“鳌头矶”,明代书法家方元焕书,以赋予其“独占鳌头”的意境。明清两代,运河漕运鼎盛之时,文人骚客常登临楼阁眺望运河,见船来舟往、帆樯如林,即寄情抒怀、赋诗唱和,“鳌矶凝秀”遂成为运河繁荣时期临清的一景。鳌头矶不收门票,上上下下进出自由,可惜现在凭栏俯看到的只是车水马龙的大街了。至此临清城区国保级的景点看完了,也才用去了一个多小时,大可松一口气,慢慢向城东的车站附近靠拢了,因为逛了整个西部的老城区,就几乎没有发现可供住宿的小旅馆。自北向南穿过大众公园,还看到了鳌头矶的大牌坊,这应该是与鳌头矶遥相呼应的一组古建筑。公园里,还有临清解放纪念碑,张自忠抗日烈士故里纪念亭和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元钧的塑像。骑上青年路东去到头就是站前路,临清火车站汽车站都在路的北边,二十五元入住家庭旅馆单床的标间,终于可以卸下一天的征尘了,第一天骑行165公里,包括自城边骑上运河大堤在城区寻访的二十七公里路程。第二天,寻访的任务相对简单和次要,京九铁道东陈坆村的五祥松是棵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的古松树,传为明永乐年间所植,因叶状有竹篾、米粒、喇叭、针、剌五样,故俗称“五样松”。歇马厅地处东郊运河北岸三和路的西侧,始建于明代万历初年,传说这里曾是泰山神碧霞元君乘马西巡时驻跸之所,还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期间在临清逗留的地方。可惜的是,古歇马厅在1964年废圯,现在其主体建筑圣母殿、玉皇殿、碧霞宫、王母宫等,为1993年重建。最后来到温泉路上的临清文化中心,这里有临清名人张自忠和季羡林的纪念馆,但到达时间不对,离开馆的九点尚有大半小时的等待,为了赶路,也是对其二人略有了解,也就不多耗时间停留了,于是就沿着曙光路出城回返。归途是阴天不热晒了,在进入大名的金滩镇和龙王庙区间,还接连遭遇了雨中骑行,弄得后背和车上都是泥污,好在还延续着东北风的风向,顺风骑行就省力多了,速度也快捷不少,路上小歇了几次,下午四点半就到家了,骑行156公里。两天的午饭分别是在冠县的北馆陶镇和大名的金滩镇解决的,一瓶冰啤加一碗刀削面,一碗羊杂汤和九个满嘴流油的羊肉包子,各是九块钱和十三块钱,对于我,这样的吃喝也就很满足了。两天一去一回,行程共计321公里。骑游临清,开辟了一条新骑路,主要还是了结了自己的一桩心愿。骑车真好,无论想去哪里,只要上路就能够到达。

临清运河舍利塔,与通州燃灯塔、杭州六和塔、镇江文峰塔并称“运河四名塔”,无疑也是现在临清的地标 众行远而独行快,一个人上路,完成骑游临清的孤旅 一路行于G106和S315间,河北、山东两地的区域也不断地切换着 路过河北省大名县营镇回族乡的东营镇村,已被打造的充满了伊斯兰风格 又路过山东省冠县的东古城镇和北馆陶镇,下来就进入了临清市的烟店镇 烟店是临清第二大镇,几百家加工制造轴承的企业把烟店支撑得更加强势 唐园镇,距离临清市区只有十余公里了,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的故里就在这里 到达临清。临清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是山东省聊城市代管的县级市 在城南骑上漳卫河大堤,恍然是骑在了濮阳的金堤之上 漳河和卫河在馆陶县徐万仓村合流后,形成漳卫河,又名卫运河 漳卫河在临清与古运河交汇后,形成大运河流向了北京 明清时期,临清凭借大运河漕运兴盛而迅速崛起,运河码头多达八处,如头闸口、二闸口、南湾子、三元阁、狮子街、广济桥、钞关码头、卸货口等 “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大运河造就了古代临清的富庶繁华,而这些老房子就是曾经繁盛的见证 现如今已经破败的街巷、胡同,也同样承载着临清关于大运河的珍贵记忆 来到西夹道街28号,已无人迹的大院里很是荒寂 院子深处的这座两层砖楼,应该距离当年的道观三元阁不远 运河之上的先锋大桥,连接着山东河北,是全国第一座大钢筋混凝土系杆吊式拱桥 位于临清城北、卫运河东岸的临清塔,通高53.44米,为旧时临清这座国际性商业都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临清舍利宝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 临清塔舍利宝塔,2001年6月2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清真寺北寺,位于临清市区西北部元代会通河与卫河交汇处,俗称北礼拜寺,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寺内碑刻记载,明嘉靖四十三年重修,算来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了 北寺的大殿卷棚廊厦,花格落地门,八角开窗,匾额、楹联装点期间 从门缝里盲拍一张大殿里面的情景,很是阔大,深沉而神秘,形式也是中西合璧 清真寺建筑形式以我国传统为主调,透露着外来气息,布局精巧,结构精美,是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佳构 寺内的古柏参天,幽深静雅 清真寺北寺雄伟壮观、恢弘大气、造型精美,融中西方建筑文化于一体,从其规模中能够看出临清回民曾煊赫一时 临清清真东寺,与北寺遥相互应,始建于明代成化元年(1465年),是著名的临清三大寺之一 清真东寺,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院里,一棵五百多年的老槐树铺天盖地,长势依然旺盛 整个建筑融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伊斯兰文化为一体,是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精品 与北、东两座清真寺相隔不远的桃源街上,还有一座清真女寺 临清清真女寺始建于民国年间,是全省著名清真寺之一,近年又作了扩建 临清老街巷,大多依运河的流向而建,多以最有影响力的店铺、人家命名,每个老街巷、老胡同背后也都有一段故事 据统计,临清老街巷、老胡同共167条,其中69条街、50条巷、48条胡同,这是临清桃园街 临清济美酱园,创建于公元1792年大清乾隆57年,是一家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传统老字号 在运河大堤之内的临清大寺街西端,有临清大宁寺 为保护古运河文化遗产,展现运河文化底蕴,大宁寺被列入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大宁寺始建于宋朝,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毁于火,后重建。明嘉靖、万历,清乾隆,民国多次增建、续修 2011年6月份,对仅存的大雄宝殿顶部及墙体进行修缮,此后经过多次维修扩建,目前全寺面貌焕然一新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临清现存唯一完整的佛教寺观古建筑。有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大宁寺稳重长老重修大雄宝殿碑记》,记载当时“环四周为市廛,金银线布,贝玉珠玑堵积如山”的民间商业繁荣景象 临清县治遗址阁楼位于临清市区考棚街西侧,为明初临清县治所的南门阁楼 县治遗址阁楼,又称“文昌阁”,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县治遗址,基座辟有南北向门洞,南直通考棚街,北达会通河的临清闸(今称会通桥) 考棚街黉门,是临清古代学府大门,具有清式府第大门的风格 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期间,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设于此。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曾在此读书,国画大师李苦禅、著名诗人臧克家都在此任过教,现在是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的大门 考棚街是临清的一条东西向的古街,北侧为元代运河,东侧为明代运河,西侧为卫运河。明代这里曾为“工部营缮分司”,专门督理烧造、解运贡砖。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里改设考棚,设置考院,为四县(临清为直隶州,辖领夏津、武城、邱县三县)生童应试之所。清道光二十年门(1840年)山东道又确立临清为乡试会考之所 运河钞关位于临清市老城区内明代会通河旁,是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设于运河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也是目前仅存的一处运河钞关 临清运河钞关是目前全国仅存的运河钞关,对研究当时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城市发展均具重要价值,是研究漕运历史、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形态的重要实证 运河钞关遗址,2001年6月2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临清钞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个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代内地征税的关卡,因规定以钞纳税﹐故名为钞关 临清运河钞关是一组建筑群,自运河而西依次为河口正关、阅货厅、“国计民生”坊、关堞、仪门、正堂等 临清鳌头矶位于吉士口街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的结合处,是一组结构精巧、古朴典雅的楼阁式建筑 明代临清知州马纶为观音阁题名曰“独占”、“鳌头矶”,明代书法家方元焕书,以赋予其“独占鳌头”的意境 鳌头矶,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楼谓“观音阁” 阁建于楼上,呈方形,正檐挑角,木隔落地,玲珑别致 鳌头矶之名缘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 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得体,玲珑纤巧,古色古香,是明代北方地区典型的木结构建筑群 登阁极目远望,运河、绿树、街道、行人尽收眼底,为临清景观“鳌矶凝秀”之所在 鳌头矶北侧是元代会通河最北端的一段,时至今日这段河渠流向、沿河格局始终未变,因此被列为国保文物单位,也是大运河申遗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段运河,东起鳌头矶前,西至临清闸入卫河处,全长1.2公里,是250余里元代会通河中保持原历史形态的唯一仅存 与鳌头矶隔河相对是临清的大众公园,是由民国时期的体育场和“进德会(当时为士绅聚会之所)”改造而成 公园里树立着临清解放纪念碑,是在2005年临清市人民政府为纪念临清解放60周年所立 纪念碑由三个碑面组成,一面刻有黑伯理题词的“临清解放纪念碑”,另两面刻有临清解放事略 大众公园里的鳌头矶牌坊 “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故里碑”。张自忠系临清市唐园村人,在临清城渡过了少年时代,抗日战争时期,他任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牺牲在湖北宜城前线。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家乡人民建造了这座碑亭,由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将军题写了碑文,供人们永世瞻仰 抗日名将,民族英烈;高风亮节,气壮山河 。 这是李先念主席为张自忠将军百年诞辰所题 雕塑艺术家仇志海的作品为山东快书大师高元钧的塑像也立在公园里 大众公园南面的青年路上,是临清市四大班子的办公地点 临清火车站,京九铁路上的一座三等车站 临清五祥松,在铁路东陈坟村北,传为明永乐年间所植 因叶状有竹篾、米粒、喇叭、针、剌五样形式,故俗称作“五样松” 临清县志中载有邑人张树梅以“东郊孤松”赋诗:“中有长松高百尺,枝柯蜿蜒如龙蛇。菀枯不与凡卉并,郁然直上色参天。”2001年五祥松被定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歇马厅地处临清市东郊古运河岸边,始建于明代万历初年,乃传说中的泰山神碧霞元君乘马西巡时驻跸之所。历史上,曾在鲁西、冀南、山西、河南乃至东北等大范围内享有盛誉。可惜的是,古歇马厅在1964年废圯 临清歇马亭是俗称,泰山行宫碧霞元君祠是庙名,古遗址应该现在的桑树园村。1993在原址恢复(老歇马亭),并且恢复了泰山行宫碧霞元君祠古称 其主体建筑为圣母殿、玉皇殿、碧霞宫、王母宫等。各殿内塑有碧霞元君、关公等三十余尊雕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每年3月30日有歇马厅庙会 传说,乾隆帝七巡江南每至临清,都要登岸到歇马厅碧霞宫内瞻仰碧霞元君 还有一说,歇马亭是明清时期迎送客人的十里长亭,在临清东南京杭大运河岸边。有一次乾隆皇帝南巡,地方官吏在此迎送圣驾,乾隆皇帝在此下马歇息饮茶(御饮井犹在),当地官吏随把十里长亭改称为“歇马亭” 临清文化中心位于临清市温泉路以南,大剧院以东,曙光路以西,济津河以北 其中由规划展览馆、文化馆、博物馆、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季羡林先生纪念馆、张彦青艺术馆六馆组成,是集场馆、园林绿化、水体景观、运河公园、迎宾道路等多种景观元素为一体的大型景观建筑群。临清文化中心2008年8月开工建设,2010年8月竣工 张自忠将军纪念馆由序厅、碑刻、生平事迹、影视播放、书画题词五个展厅组成 去时的午饭在北馆陶镇,一瓶冰啤加一碗刀削面,才九块钱 归来的午饭吃在金滩镇 一碗羊杂汤和九个满嘴流油的羊肉包子,共花了十三块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