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出来BestVersionMe-BVM社群创作专栏

纵然我们都只是微小的星辰,却仍有能力造出浩瀚星空 -- 致忠于自

2016-04-25  本文已影响290人  学霸猫

自我18岁开始,我便学会了羞愧,学会了为自己的“恶劣品味”而羞愧,学会了接受他人的审美与好恶,不敢承认启蒙自己热爱写作的人,叫做:郭敬明。

13岁的时候看《幻城》,大段华丽而令人心碎的文字,有让人心碎而落泪的力量。我仍然记得13岁时,把整本《幻城》翻来覆去的看,用为数并不多的生活费又买了郭敬明的《爱与痛的边缘》,《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将那些美丽的句子一次次地誊抄。在百无聊赖的贫瘠生活里,它们构成了我全部的梦幻世界,感动与野望。

当时,工工整整地抄写了好多郭敬明的句子。

“背面是恢弘的城,前面是水面摇晃的幻影,樱花伤逝,大雪降临。谁是谁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衰伤的精魂。”

                                                                                             —— 郭敬明《幻城》

灯影桨声里,天犹寒,水犹寒。梦中丝竹轻唱,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人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人泪满衫。扬花萧萧落满肩。落满肩,笛声寒,窗影残,烟波桨声里,何处是江南。

                                                                               ——郭敬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后来,他就陷入了《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抄袭官司。再后来,我成年了,我要努力融入成年人的世界——在成年人的世界,嘲笑他的身高,嘲笑《小时代》的观众,嘲笑他这个作家是如何忘本而拜金,似乎变成了通用准则。

我不再愿意翻看《幻城》,不愿意被人打上“矫情”,“文青”,“脑残”的标签。我装作文学评论家的样子,也装模作样地嘲笑喜欢郭敬明的小女生:“被那么矫情的桥段感动到落泪,真是傻X。"

可是后来,怎么就没再有句子,让我也能被感动到落泪了呢?

16岁的时候,我开始读余秋雨。我觉得《文化苦旅》很美,那一本薄薄的小书,每每在床头阅读,不知道翻阅了多少次。就像跟着他的脚步,跟着厚重历史的双眼,慢慢踏遍中国。他看到了那一个个地名背后,我所不能看到的深沉厚重。

这一段,也是极美:

“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噪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噪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折中抽出,重新凝入人心,并蔚成方圆.他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阕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黄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份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暗喑.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  余秋雨《文化苦旅》

17岁的时候,最火的是《百家讲坛》的于丹,同学也买了一本《于丹庄子心得》送我。在迷茫沉重的高中生活里,也是床头翻阅庄子的逍遥,也得到了心灵的暂时解脱和慰藉。

于丹写出的句子,很大气,也很接地气。她不跟你探讨“道家”的源流,金丹大道的秘密,她只是跟你说,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内心安宁的人。然后用《孔子》,用《庄子》,一次次地告诉你把心和眼睛里的灰尘洗干净,做一个阳光快乐的人。

其实那些话语,也会像清泉一样流进人的心里的。

后来我读大学了,那一年自己背了一个书包去上学,带了一点钱,一本书都没有带,我知道学校有一个很大的图书馆,我知道那里有一个更大的世界等我去探索,我想忘记我的过去—— 我想从今以后,我就会是一个大城市的人,一个彻彻底底的名校的人。我想从今以后,我不必再与我过去的八线小城市身份,贫瘠的中学生活,再有一丝一毫的瓜葛。

第一堂大课,是学校中文系的教授,上的《现代汉语》,那是一个下着雷雨的下午。普通话很标准的教授,恶狠狠地说余秋雨的书有多么品味低下恶劣糟糕,痛斥于丹的书有多么不懂“古典文化”。我低下头,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羞愧。

在学校里我开始有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开始上网,那时候还没有微博,我在网页上看txt版本的《小时代》,大学书店里最畅销位置仍然摆放着连载《小时代》的杂志。听说郭敬明开始做了老板,开始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也开始看到网络上的一片谩骂。我想,糟糕,真是信息闭塞,喜欢郭敬明那么久,真是太不好意思了

我想,做一个高级的人,应该读一些高级的书。基础高级的人,应该捧着曼昆的《经济学基础》,和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第三版。中级高级的人,应该捧着马克思韦伯,和名字拗口的德国和法国哲学家的作品,难以下咽的翻译。真正高级的人,应该只用英文做阅读,读原版的学术著作,读最新的学术文章。

我努力做一个高级的人,读那些光是书名就可以拿出来显摆的书,读那些并不容易买得到的书,读那些普通人看不懂的书。

我开始相信,那些被书中句子、爱情童话打动到落泪的时刻,是每一个人在成长中必须抛下的一层蛋壳。

我开始相信,一个高级的人,应该喜怒不形于色。

我开始相信,一个高级的人,应该站在人生的边上永远保持旁观者的清醒。

我开始相信,一个高级的人,应该学会理性而优雅地嘲讽大众,最好捧着一本《乌合之众》。

在努力成为高级的人这几年,除了论文外,我不再写东西了。那个丰沛的创作源头似乎开始枯萎,那些驱使着我,想要去表达的情感,都被理性而冷静的坚冰压抑了下去。我从那个“高级的”“现实的”镜片看出去的世界,是房子,是车子,是利益最大化的机器人,是过那种”每个人都想过上的生活“。

那个角度看出去的人生,真是完美无缺,人人赞叹,可是唯独,缺了一点——“我”。

那些感动我的,塑造我的,一点一滴塑造了“我”的独特生命字句,不见了。

那些真实存在的,看起来低档不上台面的生活经历,被遗忘被抹杀,十八岁前,仿佛没有活过。

那些纯粹感官的审美愉悦,巨大的喜悦,巨大的动力,巨大的悲伤,都被professional的麻木感填平。

那些对明天充满期待的感觉,开始变成了永远做不完的todo list,1秒钟的满足,和更大的压力。

而我们真正面临的课题是:生命中,创造和表达的能量,急剧地枯萎。

从何时开始,我们不再敢讲话了呢?

在群体中做一个没有意见的人,做一个不表达的人,感觉安全、感觉稳妥。

我们害怕自己说错话,害怕自己被他人讨厌,害怕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太难看,我们害怕被讨厌。

把自己的生命能量压缩再压缩一点,觉得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像是垃圾,觉得自己每一次开口说话都势必遭到嘲笑,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值得表达的观点。

你渐渐成为了一个”看不见的人。“ 你有所有的社交账号,却只是用来关注别人,阅读别人。偶尔留下一两句评论都是稀罕,对你感兴趣的人,点进你的头像,才发现,空空如也。

你说自己的思考很碎片,你说自己的文笔并不优美,你说自己的所见所想并没有什么特别,其实写出来,也不过是遭人笑话,不如关掉嘴巴,默默地当一个倾听者就好。

关掉感官,关掉忠于自我的感受,选择做一个他人观点的录音机,选择活在一个又一个他人创造的概念里,我们努力将生活嵌套进入别人设定的“好”框架。连问自己:你觉得这样好不好,的勇气都已经消失殆尽。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即使只是微尘众,却也经历着每一个微尘的独特经历,经历着自己所能经历的一切悲欢离合——而这些千千万万不同的经历和感悟,正是构成我们生命最独一无二的元素。我们不一样,从基因,到先天记忆,到我们成长历程中,十多年来喜怒哀乐的形成,再到我们进入社会之后,每个人在职业生涯上的奋力学习,与不断反思和沉淀的自我,最终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完全地不同——而正是这些不同,铸就了独特,铸就了感动,也铸就了自己真正的风格。

你将会发现,世界上本没有对错。只有六十亿个完全不同的微笑星辰,却体验着完全不同的宇宙。

每一个加入BVM同学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读书,而是开一个简书的账号。开始输出,开始表达,开始写作。最开始,每个同学也许都只是摘抄一些我所说过的话,或是概括一下所读的书里的内容,怯生生地写,怯生生地发表,当然,也会有人说,写不出来,无法动笔。

渐渐地,这些涓滴细流的文字,开始汇聚成河,冲撞开了我们全部的感官和体验,洗刷了那些一直封闭着我们的“概念”和“思想”。我们重新回到生命源头,重新去和那个生命源头连接,我们开始回忆起生命中点滴的感动——来自爷爷奶奶,来自陌生路人,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拿着纸笔可以画画一天的感受,回想起支撑着自己走得这么远的爱和恨,也开始用文字的这把尖刀,剖开了自己的习惯,剖开了自己的思维,回到生命深处,去看看——我是谁。

“莲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从来不试图成为一朵玫瑰。”

送给你,愿你能以手抵心,写出只属于你的那片浩瀚星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