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阳明的特别之处
阳明成为了一盏灯,那他的少年时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一个人的家世对一个人骨子里性格和其思想倾向有重要的影响,王阳明的家世和他后来的成就有哪些关系呢?
王阳明家是魏晋时的贵族,原祖有王羲之,王览和王寿,三人中有出仕的年轻人,也有其他思想的人。而从王阳明的家世来总结,他的祖上的人思想是很丰富的。有的人豪迈不羁,归隐山林,有着道家自由自在的思想,比如他的祖父就是其中之一。而有的人是读书人,有儒家的出仕,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他的父亲,考取了状元,在南京有着不错的官职。所以总结来说,阳明主要受到了两种思想的启迪,分别是儒家和道家。儒家给予的是生命方向的提示,也就是志向。而道家所给予的是生命的丰富性,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思想。所以阳明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了起来。
而因为其祖父和父亲思想的不同,也导致了阳明必然受到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他的祖父对他更加慈祥,使他可以更加自由自在,去探索自己想探索的事情。而他的父亲因为出仕的思想,所以希望阳明可以认真读书,考取功名,必然就对他更加严格。在平常,或许这样的教育会导致一种撕裂,使得人们养成了见人下菜碟的习惯。但是在杨明这里则不然,因为两者的教育不在一个平面上,祖父的教育更多的是在生命成长的方面引导,而他的父亲是在理性的方面给他定了目标和方向。
在王阳明11岁的时候,他来到了京师。并且有了自己的志向,希望可以成为圣贤。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就是"豪迈不羁",他乐于自己的事情,对及第没有那么大兴趣。这使他的父亲很忧愁,但他的祖父可以理解他,也理解他想要成为圣贤的志向。这也显示了为什么说他的父亲和他的祖父在教育上是不在一个平面的,是一种融合的力量,而不是撕裂。
而在此时,王阳明也显出了自己独特的天赋。一次,在阳明和他的祖父一起出游的时候,他们路过金山寺,与客人共同饮酒。酒到正酣时,两位大人都想吟诗,但是都没有完整。而阳明却说了一首诗"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到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于天,还见山角月更阔",并不是说这首诗语句有多美,而是这首诗的视角是不同的,从不同的地方看景物有不同的道理。由此也展现出了王阳明的天赋倾向,他有哲学思想,对万物的道理是敏感的。由此件事,王阳明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天赋。
而在他15岁那年,此时的王阳明沉迷于"骑射,任侠",因为他把付波将军当做偶像。而且在考察发现问题后,屡次上书朝廷,他的父亲并不支持此事,认为他这样是"狂"。觉得他这样不按规矩办事,现在应该先读书,再后来当官来报效国家,那时就可以提出建议。而不是现在这样直接上书。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父亲依然希望他可以收心,在以后考取功名,认真读书,然后发挥作用。正向前面说的,父亲的希望更多的是在理性和情感层的引导。阳明真正需要的是德性层面的引导,所以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但是阳明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可以理解父亲的希望和想法,所以他真的停止了在父亲看来不收心的行为。可是虽然是这样,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方向,依然坚定的去寻找德性层面的目标,这正是少年阳明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
总结来说,少年时的阳明在小时候就受到过多方文化的熏染。而且受到了两种不同层面的教育,12岁就已经立下志向,我认为或许正是因为这样 他才可以理解父亲对他的希望,从而来坚持自己的志向。而且他对哲学有很高的天赋。
王阳明有这样的教育,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教育和底蕴,这使我很羡慕,但我知道这不能改变,而我所能做的是立志,有意识的寻找方向。同样在这样的一个青春的时期,我们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希望和引导,但我们要做的是理解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这样也不会生气或者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