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结果偏见/适应性偏见/鸡蛋理论/凡勃伦效应
结果偏见
1.概念:
一旦某个人取得成功,人们往往认为其过去的所有行为都是正确的。但是成功者自认为的那个经验,也很有可能是他没有获得更大成功的绊脚石。
2.危害:
以小概率可能性的成功推广到员工中,那么使得整个公司的成功成为小概率的事件。
错误的归因,正确的执行,导致不可挽回的失败。
3.避免:
3.1 使用归纳法进行由果导因的过程后,再用演绎法进行由因导果,看是否也是成立的。也就是因果是否为充分必要条件。
3.2 通过三个问题来确认
a.这个成功真的有一个可控的原因存在?
b.分享者真的知道这个原因的存在?
c.分享者引以为豪的,会不会恰恰是这个宝玉(成功案例)上的瑕疵呢?
4.总结:
对于奖金和优秀员工的奖励,按行为经济学中的定义,应该分别颁发给业绩最佳以及打法成功几率最大的员工。对于奖金是对结果的奖励,优秀员工是对记得打法最值得推广,也就是对未来价值创造最大的奖励。
但是现时的大多数公司都把奖金和优秀员工发给业绩最好的人,也就是结果导向,或者可以说是成王败寇。可以理解为公司把目光放在活好今天,也是这类公司最现实的生存方式。
没有最好的行为,只有最合适的行为。对于奖励这块,活过今天后,更合适的是逐步地推向分类奖励,比如设置多几个奖项,如金点子奖,或者可以更好激励更多的人。
适应性偏见
1.概念:
人们对好的,坏的环境,最终都能适应的强大的行为心理。又常称为习以为常。
2.危害:
对好的东西适应后,就会丧失应有的幸福感;对坏的东西适应后,就可能丧失对好坏的区分以及摆脱坏的东西的影响的动力。
3.避免的手段:
打破自己和别人的适应性。具体做法有三点:
a.延长幸福感。通过阶段性给予的方式,延长客户的幸福感。比如把原本给客户送的礼品,分在各个重大日子送。
b.意外幸福感。不断提供变化的刺激,给客户意外的幸福感。比如累积签到一定积分后,有一次抽奖机会,奖品随机,给用户意外的惊喜。大激励要有规律,小礼品要由惊喜感。
c.对比幸福感。善用相互比较,让用户获得对比带来的幸福感。比如对不同等级的会员当面提供差异化服务。
4.总结:
适应性偏见,是人们对事物(如奖励)习以为常后,与初次得到该奖励时的程度的幸福感之间的差异。偏见即差异的意思。
我想到了一个事例,一个饮食店对其老客户每次吃饭都提供一份免费的配菜,这是久而久之就成为老客户心里觉得理所应得的权利,那种幸福感荡然无存。
或许可以提供一次方案:老客户每过来吃三次饭,就有一次抽奖的机会,有可能得到一份免费的配菜或者不中奖。这样的意外幸福感,同样的成本下,激励的效果截然不同。
鸡蛋理论
1.概念:
也叫宜家效应。 消费者对于自己投入劳动、情感而创造的物品价值产生高估的价值判断偏差现象。
其来源于美国生产企业对其蛋糕粉的销售问题,当拿走蛋糕粉中的蛋黄,提供半成品时,蛋糕粉销量快速提升,因为主妇们觉得需要自己投入配制的蛋糕粉才是她们真的想要的蛋糕。其实需要加入蛋黄这个动作加深了用户的劳动投入,因此产品价值发生了高估。
2.现象:
a.投入的情感,劳动越多,高估的程度越高。
b.当消费者尝试亲自制造产品中途放弃而未最终完成的情况下,宜家效应消失。
3.手段:
a.提升用户有参与感。对产品的设计,建议能体现在最终的产品身上。
b.让用户付出劳动。7030法则,半成品完成70%的工作,用户投入30%的劳动。
4.总结:
a.为何从蛋糕粉中抽走蛋黄成分,非其他。个人觉得蛋黄相比于其他成分,普通用户获得的更加方便和处理起来更加简单。如果需要的是某些添加剂,那么也许就是弄巧成拙了。
b.当领导者要懂得画半圆。根据员工的能力,把这个事情的“圆”画到不同的程度,并逐渐地把自己画的部分降低,这样员工才会摆脱你的依赖,自己想办法画越多的部分,同时付出了劳动,对其完成的工作部分的有更高的估值(当然如果过度膨胀,也要适时地提醒),提升对工作的认同感。
凡勃伦效应
1.概念:
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畅销。
2.原因:
满足消费者炫耀性心理。
3.要点:
a.要满足消费者炫耀心理才成立,无论对富人或者穷人。
b.贵不是目的,能炫耀而且不露声色地装才是核心。
c.利用凡勃伦效应,可以用于治病救人,为用户提供贵则更有效得心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