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李敖社会热点山西师范大学

这个时代最后一个「棱角一生」的人,走了

2018-03-18  本文已影响173人  洞穴笔记

 | 洞主

李敖逝世了,终年 83 岁。此前我读过一些他的书,看过一些对他的访谈。虽说他的许多观点偏激而带有攻击性,但他能一辈子做一个有棱角的人,这一点,世间少有。

1999 年,十六七岁、尚且青涩的韩寒在《杯中窥人》里写道:

一个人起先再狂傲,也要慢慢变谦虚。钱钟书起初够傲,可怜了他的导师吴宓、叶公超,被贬成“太笨”和“太懒”。可惜后来不见有惟我独尊的傲语,也算是被水浸透了。李敖尚好,国民党暂时磨不平他,他对他看不顺眼的一一戮杀,对国民党也照戮不误。说要想找个崇敬的人,他就照照镜子。

当时的韩寒喜欢钱钟书的《围城》,但遗憾于钱钟书后来不再狂傲,对现实低眉颔首,没了棱角。

那时的韩寒以李敖为榜样,因为,当时李敖已经 60 多岁了,却还常常“出言不逊”,个性张扬,不被现实磨平,韩寒欣赏李敖的那句话:50 年来和 500 年来,中国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随后,韩寒发表小说《三重门》,开博客写杂文,斗士一般针砭时弊,固然他的观点常常以偏概全,他的文章情绪化严重、理性不足,但是,他敢于质疑和批判这个社会的诸多规则,说真话。

遗憾的是,现在的韩寒早已不再锋利,不再说社会“坏话”,他将曾经指向社会的矛头,转向人与人的情感,于是有了不错的电影《乘风破浪》。不久前,他写下《我所理解的教育》,觉得中国教育制度下,改变命运的机会,比发达国家更大,于是整篇文章,不再对我国教育制度有任何微词。他认为一切都可理解。

最终,在个性方面,韩寒成为了自己曾经厌恶的人。

当然,这是一种无奈。社会环境渐渐逼仄,针对社会说真话,越来越危险,那么,谁能不妥协呢?

不妥协的人,极其稀少。李敖当然不是这个时代唯一有棱角的人,要说有棱角,L-X-B 可能更锋利,更无畏。

不过,李敖可以说是终其一生,都保持棱角的人,他桀骜不驯,敢说敢写,青年时反对国民党独裁,争取言论自由,甚至因此入狱多年,出狱后随着年龄增长,风貌却依旧不改,出版“李敖千秋评论丛书”,其中有 12 期在出版后,遭到查禁。

可能很多人觉得,一个人年轻时锋芒毕露,充满棱角,那是因为阅历尚浅。等到了一定年岁,经历的多了,就会慢慢接受和理解这个世界的一切,变得圆润,觉得没有什么不公与丑陋,觉得一切不公和丑陋,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只要换一个角度,站在对立面考虑考虑,就会释然。如果一个人不能与这个世界和解,许多人就会觉得,这个人不成熟。

真的是这样吗?我不这么认为。

圆润不是成熟,棱角也不是幼稚。只是社会空间的束缚下,到了中年还保持棱角,很难;而选择圆润,不再坚持曾经认为的真理,甚至圆滑处事,则可以避免麻烦与危险,让生活变得舒坦。

为了让选择圆润的态度,更具合理性,许多人编造了“这是一种成熟”的理由,而将保持棱角的人,视为长不大的愤青,并对他们说:太幼稚了,你坚持这些,有什么好处呢?

愤青,是说那些愤怒而毫无理性的人。在保持理性的前提下,为什么不能愤怒?

圆润和棱角,是两种人生选择,并无高下之分,只能说,在这个世俗社会中,圆润往往能获得更多利益与舒适感。我们大多数人没那么坚强,我们选择圆润,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没有人有权利指责和嘲笑一个人保持棱角(虽然我们可以劝他们磨去棱角,过舒坦的生活)。

前段时间,作家押沙龙在他的文章《都四十二了,还是像个愤青》中写道:

如果我们生活在操蛋的环境里,我们去适应这种操蛋,这并没有错。但是,如果有人不愿接受这种操蛋环境,坚持自己的想法,然后倒霉了,这个时候我们去嘲笑人家不懂事,嘲笑人家傻逼,那就是下作。没有血性的人嘲笑有血性的人,我们只会越来越脏。

在现实世界,从结果上来说,坚守棱角,与社会对抗,很可能是徒劳的,这有如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可能只是在做着无用功。但坚守棱角的人,那种不甘于堕入现实,不甘于被现实 cao 的理想情怀,难道不是一种刚硬的风骨吗?

我们怎么能抨击这样的人不识时务呢?

作为学者的身份,严谨用功的李敖,无疑是一流的,但我更欣赏做为一个个体的李敖,他敢怒敢言,不因社会的压力而变得虚伪。

面对社会的种种丑恶,包容和理解固然没错,但是,如果你觉得一切都可理解,无需展现棱角与质疑,那就有问题了。

有些人以理解一切,包容一切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他们觉得在法学家贺卫方口中,这地方法制不健全,那地方程序有问题,都是因为他不能理解他反对的群体和个人的难处。是啊,如果我们所有人都能理解所有不合理,该多好啊!如果所有人,都能包容制造不合理的人的难处,该多好啊!这样社会就没有矛盾,各种藏污纳垢、中饱私囊,就能不受干扰地顺利运转了啊!

李敖能保持棱角一辈子,而在晚年还比较顺利,并为许多大陆人所知,当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批判对象,常常是国民党。不过,这种不止一次入狱,出狱后还要写“禁书”的人,他在危险之中保持棱角,也十分可贵了。

记得在李敖小说《红色11》中,余三共为了心爱的女友不被玷污,在逼供下背叛战友,事后他很痛苦,觉得自己罪大恶极。但是,龙头告诉他,他做的没错,凭什么某种信仰就比爱情高贵呢?

余三共的背叛当然有问题,但李敖这部小说,让我们深思极度矛盾中的价值选择问题。李敖敢于质疑某种信仰的至高无上,敢于真诚表达自己的怀疑,即便可能因此受到威胁……

今天,李敖走了,这个时代最后一个“棱角一生”的人,走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