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高效工作时,才能由衷感到life is beautiful~
老太在游戏业,近几年最大的感触是:活越来越多,节奏越来越快,心情却越来越沉重。
这个沉重并不是关于行业本身,游戏可以改变世界,游戏已经在改变世界,不管每个人的态度如何,都不会阻挡这个行业的发展。
老太的沉重是对于这个行业里的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周六周日上班,变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通宵到凌晨四五点,几乎成为每个月的标配;每个人不惜牺牲身体也要赶上KPI,最夸张的情况,一年只休息2天。
现在似乎很多人都以加班为荣,就算当天的工作已经干完了,也要在公司磨蹭一两个小时才回家。老太觉得,完全没必要。
而且更多时候,加班是由于自己时间安排不当造成的不必要损失。随之而来的后遗症是:当你习惯于把8小时可以完成的事情推长到10小时完成,那么渐渐地,你会发现需要完成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可能从10小时变成12小时,再到14小时,更可怕的是你整个人也随之越来越麻木,失去了生物钟的作用,对所有一切都再也无所谓,从而浪费了你整个人生。
老太之前曾经讲过大S,她不能接受“慢”,江湖人称“一秒郎”(阿雅语),擅长的是同时做好几件事情。刚开始,老太觉得也还好,但后来发现,身边的确非常少的人,拥有同时推进好几件事情的能力。也非常非常少人,愿意花时间思考如何高效完成工作,只是机械地跳进一个又一个坑里无法自拔。
其实不止是游戏,其他行业都存在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工作方法的问题。
老太曾经的亲身经历:一个小弟弟一大早面如菜色回公司,说昨天搞了整整8小时的脑暴,从晚上七点一直到凌晨三点。老太问:“有讨论出什么结果吗?”答案是没有,今天继续。其实从他说“整整8小时”的那一刻起,老太就已经猜到他们是在做无用功。
今天老太就把自己这几年实战下来总结的高效方法和大家分享,已经8102年了,不要再出死力去做任何事了,死力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你的生活才是最宝贵的啊!
一、用10分钟规划8小时
老太留神观察过很多人的工作习惯,发现很多人都是到了办公桌上,想起一件事干一件事,或者哪件事被催得厉害,就先干哪件事。
这样做有两个弊端,一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往往不知不觉被挤到一边去;另一个,天天被人催催催,心情能好到哪里去?
这是你自己的工作,没什么比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走更合适的了。
在到达公司之前,集中精神用10分钟把当天要完成的工作列出12345来,然后对这几项事情进行排序,最紧急的工作优先处理,最重要的工作其次,很多工作是紧急但不重要的,要注意完成它们的极限时间不能超过你做重要工作的时间。
比如你今天最紧急的是要完成项目结案报告提交给老板,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根据市场对目标用户进行访谈,那么你结案报告的时间最多最多花4个小时完成,这样就能保证还有4个小时是留给用户调研的。
千万不要让紧急的工作侵占重要工作的时间,否则日复一日,你会发现自己是在瞎忙。
现在手机有很多APP帮助你做工作日程安排,还有提醒功能,非常方便。不过老太还是喜欢用传统一点的方法——随身携带一本工作日志,每天出门前列下需要完成的事项,以及完成这些事需要的步骤、找哪些配合的人、预计花费的时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备选方案。不要仅仅只是列完成事项,这对你接下来的推进毫无用处,因为当你做具体事情的时候,是很难抽身出来再做全局安排的
二、用好12:00这个分水岭
同样的事情,为什么有的人一天就能做好,有的人需要两天甚至更长时间?
老太留心观察过,发现工作效率低的人普遍有一个特点——一心多用。明明打开PPT在写方案,却不停地点开微信看别人的留言,回复完后切回PPT写几个字,别人又留言了,又上去看……
人脑不是电脑,来回切换的时候消耗的能量、反应的速度、思维重新组织的时间等等这些隐形的付出都是巨大的。很早之前就有科学研究证明:2个被打断的20分钟所产出的质量绝不等于1个完整的40分钟。
老太的工作需要非常多和别人沟通的时间,所以很早之前就琢磨了一套比较适合的方法:用好中午12:00这条分割线,早上先做需要独立完成的、长时间思考的工作,下午集中精力去做需要团队协作沟通的工作。
有一段时间非常忙,从早上10点就要开始连续不断的会议,同时又有几个方案要写。那段时间老太早上5:00-5:30这个区间起床,7:30前吃完早餐(因为是自己煮,所以花的时间比较长),7:45分喝完咖啡——这个时候整个人已经彻底醒来,然后开始打开电脑写方案。
这样至少从7:45-9:30这一个多小时,是没有任何人打扰也没有任何电话微信骚扰的,思路清晰,效率奇高。
三、打草稿不误优产出
关于写方案本身,老太也摸索了更高效的方法。可能是A血型的缘故,老太做事喜欢一个步骤一个步骤来,所以面对PPT会觉得干扰很多——又要考虑排版、又要考虑图片、又要考虑字体……太混乱了。
后来,老太干脆先在笔记本上写好整个方案的逻辑、重点页、结构图表,以及每一页需要提到哪些点,这样反复修改通顺后,再往PPT上砌。
特别是比较复杂的结构图和推导,老太都是先一笔一画画在笔记本上,确定逻辑意思表达无误后,才开始在PPT上做。这样不会受到PPT不同操作选择的影响,虽然看起来慢,但其实比一上来就在PPT上画更快、更精准。
之前有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老太改了一下,叫“好头脑不如烂笔头”。复杂的事、一时没想明白的事、想好了但不知道怎么说的事……只要付诸笔尖,总能弄得清清楚楚。
不少人把方案写上PPT后就算完一件事了,但老太建议再进一步,把自己想象成提案人,把整个方案通读一遍。很多时候,脑海里想的东西,和真正说出口的东西,是有出入的。如果你念着念着卡壳了,说明这个地方就是有漏洞的地方。
老太看过很多意识流的方案,重点全无、逻辑全无,只是把要做的事情一件件列上去而已。其实这些方案,只要当事人通读一遍就能发现问题,因为这种方案自己念着念着也会睡着。
如果你连自己的方案都看不下去,别人又怎么可能会认真了解你的方案呢?
所以,哪怕你不需要提案,也要设身处地地从看方案人的角度出发,把自己的方案通读一遍。平时对自己的高要求,关键时候会成为助你平步青云的坦途。笔芯~
四、不要以为有微信,沟通就能为所欲为
现在很多工作都习惯在微信群上进行了。最高峰的时候,几百个微信群此起彼伏,各种@从天而降,实在是太刺激了~!
有很多人在微信里聊工作,一件事要分个四五句说。喊你名字一句,“在吗”又一句(每次看到“在吗”,老太就会光速消失),明明一两句话可以说完的事情,偏要用上7、8句。
年轻人,你这种想法很危险啊~~不要以为有微信,沟通就能为所欲为!
对于怎么沟通这件事,老太的原则很简单:3句以内可以说清楚的事、需要同时告知多个负责人的事,用微信;3句以上才能说清楚的事,直接打电话或拉电话会议;非常重要的事情,当面沟通。
任何沟通都比不上当面沟通,从结果来看,沟通的效果排序应该是当面沟通>电话>微信>邮件。
现在很多人喜欢用微信语音聊工作,如果有那个语音的时间,真不如直接电话。
至于回复方面,工作上尽量不要讲废话。其实很多事情,来来去去就是“行”和“不行”,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你的想法、你的目的,省去旁枝末节的描述,能够让对方马上清楚你的意图。
很多人有这样一个误区:以为自己说得越多,对方就能了解得越清楚。其实这往往是反效果。
每个人每天接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你说得越多,对方的大脑其实越混乱。老太曾经见过一个项目负责人发起电话会议,其实她要表达的意思两句话就已经说完了,但她把上次会议、上上次会议、上上上次会议已经确定沟通过的事情全部都拿出来炒冷饭,最后那个电话会议足足开了两个小时。
然后对方做会议纪要,妥妥地把最重要的信息略过了、略过了、过了、了……
如何在3句话之内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告诉对方,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越往上沟通越能发现,老板的时间都是零散的,你在这件事上可以花5个小时,老板可能只有5分钟。只有在5分钟内让老板明白你在这件事上做的努力和核心问题,你才能获得最有用的帮助。
另外说一下邮件这个事。
现在很多公司管理团队都会通过邮件群发一些重要的事宜,但真相是:很少人会主动上公司邮箱点开这些通知认真来看。
老太有个朋友是HR,她曾经试过一个重要的调整税率的邮件群发了3次公司邮箱,依旧没有任何改进。最后,她亲自带着负责人敲开各个部门主管的大门,面对面谈了这个事情,才得以解决。
邮箱的确是发送重要通知的官方指定渠道,但真正落实下去,还是离不开面对面的亲切交谈啊~
五、夜晚最适合反思
很多时候我们反复跌在同一个坑里,是因为事后没有马上总结。
老太刚毕业那年如履薄冰,养成了每晚写工作日志的情况,会把当天发生的没有处理好的事情、被人批评的事情、听到的觉得很有益的事情记录在案,时不时拿出来翻一遍,才安心。
后来发现每次遇到类似的情形时,都能从中找到解决方案,原来职场上很多问题都是相通的,便保持这个习惯至今,有时候也写写对职场上某些人和事的心得感悟。
这个工作日志和对外公开的结案报告是有区别的,它更偏私人定制,是你基于亲身经历把头脑中的思考转化成记录的碎片化管理,但是当这些碎片集中起来,某一天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还是那句话,“好头脑不如烂笔头”,每一天看似平淡无奇的职场经历,在夜晚独自回顾的时候,总会有那么几丝星星之火。不要放任其白白消失,说不定未来,就是靠这星星之火来燎原的呢。
未来不一定属于努力工作的人,但未来一定属于懂得高效工作的人。
当你充满效率地完成事情的时候,才能由衷感到life is beauti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