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篇》复习之七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白话】陈亢问伯鱼道:“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些特别的教训吗?”伯鱼对道:“没有呀!有一次,我父亲独立在堂上,我在中庭走过,父亲问:‘你曾学过诗吗?’我对道:‘没有。’父亲说:‘不学诗,便不懂如何讲话。’我退后便学诗。又一次,我父亲有独立在堂上,我又在中庭走过,父亲说:‘你学过礼吗?’我对道:‘没有。’父亲说:‘不学礼,便不懂如何立身。’我退后便学礼。我私下只听到这两番教训。”陈亢退下大喜,说:“我这次问一事,听到了三事。其一是该学诗,其二是该学礼,其三便是君子不对自己儿子有私厚。”
16.14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白话】邦君之妻,邦君称她为“夫人”,她对邦君自称“小童”。邦人称她“君夫人”。在异邦人之前称她为“寡小君”,异邦人对邦人称她亦呼“君夫人”。
【感悟: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第13章可以和《泰伯篇》第8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起理解,又和《季氏篇》第1章至第3章前后呼应,可见孔子重诗教,又重礼乐之化。鲁大夫孟僖子让两个儿子孟懿子及南宫敬叔向孔子学礼,那时候为各诸侯之间尤其是外交活动,重视礼仪,而且常用赋诗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反驳别人的观点。
孔子以诗礼传家,陈亢感叹其“君子之远其子”,和《述而篇》第23章“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一起理解,可见圣人无私心,视众生如儿女,也视儿女如众生。
第14章,不同位置对于邦君之妻的称谓,夫妻之间体现了相敬如宾,与邦人之间体现了上下之序,不同邦之间体现了内外之别,可见孔子十分重视礼。
【启示】
季氏篇主旨是从为相的角度论述如何以君子的标准指导个人修行,《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无论是谁,无论在何位,无论为何事,必以修身为本。修身起点必是志于道,便有了终身之忧,下学上达,终点必是了解天道。了达天道,安而行之,便可通天下之志,明天下之疑,成天下之业,成就社稷福祉。
这段时间学习了季氏的每一章,通读了论语的一些篇章,进行章句解读和理解,进行了脉络疏通,不免有些体会。论语中孔子一言一行,譬如一颗颗漂亮的珍珠,每一篇又犹如一串串炫目的珍珠项链。每当我们打开论语阅读体会,无论是珍珠还是珍珠项链,都闪耀着独特的美丽,总让我们心旷神怡,其乐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