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
忙起来记不住节日也能理解,但是现在每天闲的依然还是记不住各种节日,今天还是弟弟发来的祝福信息,才发现今天是小年。
看了下日历还真的是小年,只是日历上今天是北方小年,明天是南方小年,这么多年今天才知道这小年还有南北方之说。
弟弟刚好人在福建,问了他还真的是这样,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和北方不是同一天。真是白瞎了在南方待了那么多年。
手机搜了下为什么南方和北方的小年夜不在同一天,北方是农历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则是农历腊月二十四才是小年。
南北方小年差一天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是,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汇报工作情况。为了节省开支,建立和谐社会,皇帝顺便把灶王也拜了。
既然皇帝在这一天祭灶了,民间就只能推后一天,就有了“官三民四”的说法,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
虽然后来没有官家百姓的说法,但是因为北方是政治中心,所以小年延续了“官三”的传统,而南方离政治中心远,小年保留的还是“民四”的传统,这就是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时间为什么不一样。
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意味着人们开始准预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弟弟还特意提醒我,今天记得扫房子,这扫房子的工程岂是一会儿功夫能搞定的,需待一整天都不一定完工,记得往年打扫卫生,也是每天干点,也要干两三天。
长大之后的年味越来越淡,老一代人喜欢按规矩办事,才让小时候的各种节日,因为一些特定的规矩,除了对那些节日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多是一份仪式感带来的期待。
成年后的我们因为不喜欢墨守成规,那些传统节日的规矩都被慢慢遗忘和放弃,似乎年只是三十当晚的一顿年夜饭而已,记不清有多少个年没有和妈妈过了。
回不去的年味,让人深感遗憾。弟弟说今天小年呢,准备给老妈孩子做什么好吃的,我回了句家常便饭。
如今生活都好了,每天的伙食都是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哪像我们小时候,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大鱼大肉,所以那时候是盼望过年的。
现在天天都是好日子,自然孩子们也会期待感降低,而我们成为了父母后有了更多责任与重担,就不会如孩童般无忧无虑期待过年。
老妈说给我点钱,让我给两个孩子买两身新衣服过年,她现在也不方便出门,我说不用了,都什么年代了,孩子们都大了,不需要每年过年买新衣服,增加不必要的浪费,衣服只在需要的时候添置,我们小时候过年必须买新衣新鞋,那是因为一年都不一定买一次,所以格外看中新年当天的一身新衣,如今条件好了这些都没必要了。
傍晚时分陆续开始听到附近邻居家,断断续续传来的鞭炮声,小女儿跃跃欲试要找出前几年收藏的擦炮,非要老爸陪着出去放。
没一会带着她的多年珍藏,在家门口噼噼啪啪的放起来,她的笑声合着忽远忽近的鞭炮声,让人有种淡淡的年味。
实话说自从禁止放鞭炮开始,好久没有这样的体会了,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那个每到冬天就盼星星盼月亮等春节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