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理性

怎么那么多人爱窥屏?

2020-05-20  本文已影响0人  NOOaME

对无关私生活的「探求欲」蠢蠢欲动

01

关于一个爆料,或许想法历程会分为几种。

第一种是不假思索的在众说纷纭下追随大众想法。第二种是有独到认知或与大众趋势背道而驰的认知。第三种是在有限的所知下置身事外,双向分析。

以几年前薛之谦的事件举例。彼时李雨桐的爆料就像是投向平静湖泊的一颗石子,投的人水平比较高,石子顺着力气又在水面上回弹几次才落下。

所以在别人开始痛踩薛之谦的时候,一些人愣了愣然后把他轻轻放下了,其他有的顺风回踩,有的人驻足观望,还有的人开始为爱“发声”。

有趣的是,爆料内容从最初的感情纠葛,发酵出夸张伤口严重程度的做作,在医院抱尿壶的做戏,和后续的淘宝店金钱纠葛,过往口中有趣的灵魂倒戈,为伺机而动的人铺路。

过往人们的好奇随机发散,而彼时,石子的力量好似被加持,一些好奇心不再单纯,直接定点攻击几近摧毁这条小薛鱼。加持者便是那些在有限的蛛丝中窥探无限可能的人,他们满怀恶意,闻风而动。

可以为自己喜爱而拘一捧水,又因厌恶扬了它,明明未曾看透,却反怨其心当诛,也可以无关乎喜欢,用挂满泥水的鞋子在水里涮涮,这又能有什么错呢,不过是脏了这片水,过一会儿,顺着风的方向,脏半个湖。

湖泊在没风的时候慢慢沉淀,把杂质沉下去,恢复表面的如镜光滑。水就还是水,就还在那。

薛之谦如同早有预想一样,在几近垄断般疯狂参加综艺节目后,可以好好歇歇了。

界定明星对于大众是否“有罪”要据何判断呢?可以看他/她作为明星,够不够资格。

对于薛之谦来说,他违背法律/道德败坏便是不够格。但当一盆污水泼过去,总是要脏了身子,是否能冲刷干净身上的伪饰便不再重要。

所以罗志祥不反驳多人运动,那么沉默地承认便是:他不够格。

所以成龙的“犯了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误”也是不够格。

吸毒是没资格,嫖娼是没资格。

02

后来陆陆续续地,犯错误的人更多了,公众的辩解也产生了,更多的人开始为“爱”发声。

“人有许多方面,我们不能因为他的一个错误否定他这个人。”

“他会改的。”

就像是无数悖论产生的过程,辩解也在慢慢发酵。大众总有理由。

并且大众找理由的能力并不仅仅限于辩驳,同时体现在攻击上。

去年年底主播韩涵被曾经的情侣倒打一耙放出所谓恋爱实锤,攻击其骗炮行为。这个举动逼得这位当时十八岁的韩涵于微博详述二人认识到发展关系的过程,丝毫不敢隐瞒。

但微博评论仍旧几乎被嘲讽和骂声沦陷。谩骂何尝不是发声,连抽丝剥茧都不屑,浏览都不肯,只愿意耳听为实。

对不相关人的私生活的探求成为了无数人闲暇之余甚至心无旁骛在做的事情。伴随产生的攻击不分青红皂白,甚至连进一步探求都懒。

最近#厦门中学老师网课宣传肖战一事冲上热搜,微博用户 @小熊吃梨 作为厦门校园前主编,因微博认证有关键词“厦门校园”而于一段时间内接到无数骚扰电话。

无论是自称正义的路人还是肖战粉丝,无论是自称成年人但没成年的,本来就没成年的,还是真的已经成年的人,都把或许是自己人生为数不多的勇气用于对陌生人毫不讲理的冒犯。

甚至说出:“我有发声的权利,不爱听你也受着。”

(图源微博)

毫无疑问,大家都有发声的权利,但发声并不意味主动伤害,伤害也不能简化成简单的发声。

所以,如果把探求欲分成两种,那么对于其中大部分而言:

对公众人物私生活的“探求欲”起初可能是克制的、小心翼翼又充满好奇的,是会说明“疑似”的,是会去偷拍的。

面对素人,或光环不再的公众人物,“探求欲”不再是简单的“探求”,而可能转变成肆无忌惮的,直接发问的,蛛丝马迹的推理即为事实的,且大多充满恶意的猜测。

就像打怪升级的小说,主角没有光环的时候总是备受欺凌的,但现实之所以现实是因为被欺凌的人在现实中并非主角,他们或无反抗之力。

与其期待互联网的普及远离这些语言键盘侠,不如期待他们学会自控并不去伤害别人。

管理好所谓窥探他人隐私的想法,管理好自己试图利用所获隐私满足一己之私的心情,管理好三观,如果连这些都期待不了,有的人谁都没伤害便要被人害,长此以往,那这些人便不会有人害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