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社

《海上钢琴师》:你好1900,我来自2019

2020-08-22  本文已影响0人  无物永驻

2019年11月,意大利导演吉赛贝·多纳托雷的《海上钢琴师》修复版终于重新登上了荧幕。它首映时的1998年正好是我出生的一年,时隔二十一年,终于抓住了2019年的尾巴,有机会去影院里感受1900的魅力。

《海上钢琴师》是多纳托雷“时空三部曲”的第二部,讲述了从未下过弗吉尼亚号邮轮的1900的传奇一生。电影采用这个系列一贯的叙事结构,现实与回忆交替,形成了穿越时空的奇妙体验。


1900的传说

《海上钢琴师》的英文标题是The Legend of 1900,1900的传奇,或许更加贴切。1900无论在经历还是才华上,都堪称惊叹:一生没有下过船,任何记录都是查无此人。他是神秘又低调的天才钢琴师,是混乱的二十世纪里单纯美好的传说。

1900生于船上,长于船上,最后也随着这艘弗吉尼亚号一同消逝在这个世界。对于社会来说,没有生日,没有姓名,没有户口,他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但他又确实是鲜明地活着,满含着对音乐的赤忱与热爱。

走进电影院,不过是想再看一次1900乘浪演奏的模样。

那天马克思刚上船,恰巧遇到了风浪,船体摇摆不停,他跌跌撞撞的走进大厅,遇到了1900。地面摇晃不停,形成巨大的倾角,1900却从容地走在上面,和马克思的狼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来给你一剂晕船药。”1900说。

他打开钢琴的制动,和琴一起乘着风浪摇晃,琴声应和着海浪声如同一曲协奏曲,如此自然、行云流水般倾泻出来,而他则是这场演奏会的主宰,引领着琴键与浪涛,这是1900的声音。

大海就像他的呼吸,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必不可少。

他给上流社会的人演奏,也同样在末等船舱里让底层的人们踏歌起舞,在他眼里,音乐属于所有人,无论富贵贫贱。他所追求的只是手指琴键上飞跃时的愉悦之感,这份愉悦感染了所有人,包括荧幕前的我们。

《海上钢琴师》获得了第57届金球奖最佳配乐奖。因此,就算你不能欣赏文艺片的叙事基调,只是当作去听一场音乐盛宴,也是不虚此行的。

1900是孤独的。所有人都鼓励他下船,为了去寻求功名,就连好友马克思也这么说:“天哪,1900,如果你到了陆地上,一定会成名的!”但他们都忘记了,他想要的不是成为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就连那一瞬间升起的想要下船的念头,都是为了一个一见钟情的姑娘。没有人能理解他的坚持。

1900却也并不孤独,他有钢琴,有弗吉尼亚号,还有心底念念不忘的爱人,怀抱着对音乐抵死缠绵的情怀,何其的浪漫,何其的灿烂。


这首献给你的音乐是我存在的证明

1900的故事通篇是由马克思的讲述构成,正在发生的时空中,也只有马克思一个人切实地见到过1900,没有任何身份和证明。如果不是这张修复过的唱片,我可能会把《海上钢琴师》当作马克思的一个悠长梦境。

唱片是1900在船上时录的。他赢得了“爵士之父”的斗琴挑战而名声大噪,唱片公司慕名前来为他录制唱片。开始1900明显地抗拒,连双眼都不似以前弹琴时的闪闪发亮,直到他看到了那个有些忧郁的姑娘。

女孩的出现拨动了1900心里的那根弦,他手下的音乐逐渐变得轻灵而梦幻,温柔得如同他此时的内心,刻录机转动着,记录下这个时刻。

美国乡村音乐组合Little Big Twon在2014年发布过一首《Girl Crush》,歌词写道:“我迷上了一个女孩,却不想承认,辗转难眠,躁动不堪,我想要亲吻她的嘴唇,沉溺于她迷人的氤氲中……”

影片前半段塑造的1900更像是一个神明,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又是怎么拥有了高超的琴技,神秘感一直笼罩在他的身边。

直到这段来势迅疾的crush。他会情难自禁,跑到女孩所在的船舱里偷偷亲吻她;他为女孩送行,却羞涩的表达不出自己的情感,连唱片都没能送出,他甚至还升起了下船寻找她的念头。

正是这段无疾而终的情感,使得他从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天才钢琴师,回归到了一个为情所困的“人”。在这一刻开始,他的形象才终于饱满了起来,拥有了人的情感,鲜活地刻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从“查无此人”,变成了“一个从来没有下过船的人”。

唱片证明了1900的存在,而唱片是为这个姑娘所创作,有人抱怨这段赘余的情感片段,却忽视了它对于1900的意义。


1900的孤岛

自上映起的这二十多年间,说起《海上钢琴师》,人们无不惋惜着1900没有下船的举动,更有不少人将之称为懦弱。但反过来想,如果那天他走下舷梯,奔向了人人向往的“America”,在人才济济的繁华都市中,就真的能像大家期望的那样一举成名吗?

我无法想象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或许他会成为万众瞩目的音乐家,或许他在那场“该死的战争中”落魄不堪。但我知道,如果下了船,他就再也不是1900了。

就像1900所畏惧的:那些望不到尽头、看不到边际的林立高楼,烟雾缭绕在城市上空,黑压压的盖在头顶。对他来说,下船后的生活有着无穷的琴键,却不能弹出一首属于他的乐章。

纸醉金迷的浮华、口眼中溢出的贪婪欲望,那是风头正盛的美国中无限蔓延着的,与船上的静谧和谐完全相悖的氛围,这样的未知令他感到恐惧。

如果说弗吉尼亚号是海上的巨大孤岛,那1900就是孤岛上的隔世一角。

其实是可以看出1900性格中的孤僻。“天才是常人无法理解的”,1900也是如此,爱恨纠葛、功名利禄远不能和他的音乐追求相匹配。

《海上钢琴师》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3分,而国外的烂番茄、IMDb等评分网站却给出了出人意料的低分。这种中西方口碑两极分化的情况并不少见,说到底不过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在西方资本社会,尤其是美国这样充满冒险精神的民族中,1900天生所具备的细腻优柔的情感并不受到推崇。

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他就应该潇洒的走下舷梯,这样才够“America”。

然而电影却对这所谓的“美国精神”讽刺了一番,也许在他扔掉帽子,转身回到船上的那一刻,心中却高喊着:“Fuck the love!Fuck the reputation!”


弗吉尼亚号祝您旅途愉快

1900年的美国风头正盛,经济、科技等因素的迅速发展使它一跃成为了最具潜力的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们从世界各地涌入美国,形成了巨大的移民浪潮。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经历着各自不同的民俗文化,却不约而同地被“自由女神”的民主与自由吸引到这里。

多纳托雷把人们见到自由女神时的表现处理的格外夸张:密密麻麻的挤在甲板上,摇着帽子向她挥手示意,还有充满各种口音的呼唤。他们期许着能在这里开启通往上层社会的路途,做着出人头地的“美国梦”。

其实我们不也是一样,操着各不相同的口音,带着闯出一片天地的雄心,背离家乡来到北上广深,走出车站的那一刻,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看着行色匆匆的行人,心里也会有如1900一般的迷茫与恐惧吧。

但我只是个俗人,做不到和1900一样的豁达,也没有弗吉尼亚号容许我的退却。最后还是会和船上的旅人一般,提起行囊,高喊着“America”,奔向无法预料的未来,投入那权利与欲望的洪流之中。

弗吉尼亚号见证了太多人的来来往往,如同电影中描述的“巨大的海上世界”,有人乘着下等舱来,在上等舱中归还故里,还有人满怀希望而来,又落魄而归……然而在她炸毁的那一刻,那些梦想啊,期望啊,就都消散而去了。

在弗吉尼亚号被炸毁之前,1900笑着问:“你能想象我用两只右手弹钢琴的样子吗?”。也许他的本意是想安慰马克思,却让他哭的更加厉害了,我也是如此。

多纳托雷的“时空三部曲”都有着极为绝妙的结尾设计。

当玛莲娜再次回到西西里,当多多放映起那些被剪辑拥吻镜头,当1900讲完那个上帝和手臂的笑话,都让我一边笑着一边泪流满面,这些结局并不能说得上完美,甚至充满了遗憾,却也是最好的结局。

当火光冲天,1900这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人”与他的音乐永远的在世界上消失了。不过这才是1900,带着他的音乐和他固守的坚持,一起去另外一个世界演奏。

也许他的养父丹尼也会在天堂大笑着迎接他:“Wow,that’s my 1900!”

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老片重映,《泰坦尼克号》《千与千寻》……我几乎每部都有去补票。每当看到喜欢的老电影时,总会有一种生不逢时的遗憾,即使家里有更加先进的放映设备,也比不上在影院观影的氛围。

只是恨不得回到从前,纵然上个世纪的影院远不及现在的精致,但满怀期待的观影心情,是如今动辄去影院消遣的我们感受不到的。还好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看到重映,穿越时空,和从前的观众们一起欣赏经典的魅力。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